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0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6篇
内科学   74篇
皮肤病学   43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219篇
预防医学   67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294篇
  3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真菌病     
20 0 4 0 779 唑类药物体外诱导白念珠菌耐药的初步研究/宋晓静(浙大一附院皮肤科)…∥临床皮肤科杂志.- 2 0 0 3,32 (10 ) .- 575~576将质控株及敏感白念珠菌在含不同抑菌浓度的氟康唑(FCZ)、酮康唑(K CZ)、伊曲康唑(ICZ)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人工传代诱导耐药。结果白念珠菌在高浓度的唑类药物培养基中能诱导耐药,且为交叉耐药,而在低浓度中经传2 0代仍不能诱导耐药,诱导后的耐药菌株在无药物培养基中传代可恢复敏感性。提示唑类药物能诱导耐药白念珠菌的产生,但与诱导药物的浓度有关,且为不稳定耐药。(汤亚娥)2 0 0 4 0 780 白念珠…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两性霉素B/聚乙二醇-聚谷氨酸(AmB/PEG-PBLG)纳米球是否能降低AmB的溶血毒性.方法:超微透析法制备AmB/PEG-PBLG纳米药球,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的溶血率.结果:AmB/PEG-PBLG纳米药球平均粒径142.1 nm,载药量27.55%;溶血率从低到高依次为:PEG-PBLG空白纳米球、脱氧胆酸钠、AmB/PEG-PBLG纳米药球、AmB注射液.结论:AmB/PEG-PBLG纳米药球能有效降低AmB的溶血毒性.  相似文献   
4.
周蓉 《中国热带医学》2007,7(9):1611-1611
目的观察内外联合用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对16例16眼真菌性角膜溃疡应用内外联合用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16例14例治愈,1例好转,1例无效,治愈率87.5%。结论内外联合用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pB)与未包封脂质体的两性霉素B((F-AmpB)的小鼠急毒试验LD_(50)分别为5.07mg·kg_(-1)和2.61mg·kg_(-1)。对全身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实验治疗,两者等剂量(1.0mg·kg_(-1)),小鼠存活率分别为55%和35%,差别不明显(p>0.05)。当F-AmpB剂量增加1.2mg·kg_(-1),大部分动物死亡,而L-AmpB加大至2.0mg·kg_(-1)和3.0mg·kg_(-1),存活率分别达到75%与85%,与F-AmpBl.0mg·kg_(-1)相比差别明显(p<0.01)。将各组存活动物饲养60天,取肾脏制成匀浆,进行真菌培养,除L-AmpB3.0mg·kg_(-1)组未见真菌生长外,其余各组均为阳性,提示:3.0mg·kg_(-1)可达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6年作者医院治疗的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采用同时鞘内注射和静脉注射AMB并联合应用氟康唑或氟胞嘧啶治疗。结果痊愈4例,好转3例,死亡1例;鞘内注射后均有头疼、恶心呕吐及下肢麻痛等症状,并出现短暂性双下肢截瘫2例,尿潴留1例,意识障碍2例。结论反复行腰穿放脑脊液控制颅压并联合鞘内注射AM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肯定,但患者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姚红  贾雪红 《护理研究》2006,20(11):3025-3025
两性霉素B毒性大,不良反应多见,但它又是治疗危重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该药对严重肝病病人禁用,2004年我病区收治了1例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早期)合并真菌性肺炎的病人。医生在权衡利弊慎重考虑后作出对该病人使用两性霉素B的决定。现报告该病人使用两性霉素B的治疗与护理情况。  相似文献   
8.
以5×10~7cfu/ml、0.05ml/鼠新型隐球菌液给小鼠脑室感染(ic)后,分别iv氟康唑(FCZ)10和20mg/(kg·d)或大氟康(DF)20mg/(kg·d),连续7d。ic后连续观察18d后结果:FCZ和DF均能显著延长小鼠平均存活时间和存活百分率。经im氢化可的松2mg/(kg·d)或者AMB1mg/(kg·d);连续7d或14d。结果表明FCZ和AMB均能显著减少兔脑组织中新型隐球菌的log cfu/g脑;且与ic前比较;FCZ使兔子体温和体重基本复原;而AMB却使其体温显著升高。体重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
抗真菌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目前,出现了一些新的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脂质剂型、伏立康唑、布替萘芬、阿莫罗芬和卡泊芬净等,本文就抗真菌药物的单独和联合应用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两性霉素B脂质体体内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寻找与DSPE-PEG功能相似的表面活性剂修饰两性霉素B脂质体,以增加其在体内的稳定性,改善其体内分布,降低毒副作用。方法用薄膜超声法制备两性霉素B脂质体;比较用DSPE-PEG,Tween 80和Brij 35修饰后两性霉素B脂质体包封率、粒径分布、稳定性及组织分布的变化。结果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包封率最高为(91.2±1.6)%。修饰后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包封率提高,粒径减小,稳定性增加,肝、脾和肾中两性霉素B的浓度降低,脑中AmB的浓度提高。结论DSPE-PEG和Brij 35能提高脂质体逃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的能力;Tween 80能增加两性霉素B在大鼠脑组织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