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1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旭光  尹峥 《国际眼科杂志》2008,8(7):1368-1369
目的:探讨并总结表面麻醉颞侧位超声乳化技术及5.5mm无缝线遂道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总计植入5.5mmPMMA人工晶状体采用无缝线隧道切口的白内障患者529例(568眼),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患者51例(51眼)。前者核硬度为I和II级者248眼,III级296眼,IV级24眼。后者核硬者为I和II级者30眼,III级21眼,颞侧位超声乳化碎核,能量设定为50%~70%,有效超声时间10~88(平均46)s。结果:术后第1d视力≥0.5者分别为75%和76%,术后1mo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87%和84%,平均散光分别为0.25±0.38D和0.58±0.62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部病例均无需缝线,96%的表麻颞侧位超声乳化成功,手术主要并发症是后囊破裂和虹膜色素脱失。结论:表麻颞侧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及5.5mm无缝线隧道切口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折叠术人工晶状体一样,具有手术时间短,无需缝线,视力恢复快等优点,而价格相对便宜,特别是对不宜在原位手术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2种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方式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先天性白内障患者89例(98眼),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42例(47眼)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撕囊术组;B组47例(51眼)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撕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组,分别观察2组术后视力和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者24眼,占51.06%;其中21眼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3眼不合作者行手术后囊膜切开术。B组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者10眼,占19.61%;其中8眼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2眼不合作行手术后囊膜切开术。2组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撕囊术相比,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撕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能更好地减少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半脱位晶状体张力环植入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半脱位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CTR)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11眼)半脱位晶状体行白内障手术,术中连续环形撕囊后植入囊袋张力环,随后行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囊袋内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术中所有手术都未出现张力环脱落及由于张力环张力过大而导致的晶状体囊袋撕裂现象。所有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基本位于正位。术后1周、1月、3月随访视力,观察人工晶状体位置,测量眼压,检测角膜内皮密度指标与常规超乳手术无明显差别。结论囊袋张力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工具,它通过囊袋内植入,保持囊袋的位置和完整性,便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植入,防止术中由于晶状体核的坠落所产生的并发症及术后人工晶状体的偏位,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有利于术后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海洋类肝素药物甘糖酯(PGMS)是否对兔眼超乳术后纤维蛋白性炎症有防治作用,并初步探讨甘糖酯的有效用药浓度和用药安全性。方法:将27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个浓度组(0.4mg/ml、0.8mg/ml、1.6mg/ml)行双眼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术,每组右眼用药,左眼作对照。术中灌注液在用药组分别使用含相应浓度甘糖酯的复方氯化钠溶液。结果:术后3天, 每个浓度的对照组及0.4mg/ml用药组前房纤维蛋白渗出达到高峰,均有6-7只术眼发生了较重的前房纤维蛋白渗出反应;而0.8mg/ml用药组只有2眼,1.6mg/ml用药组1眼可见少量纤维蛋白渗出,其他只有轻度房水闪辉。3天后各组前房炎症均有所减轻。术后1月已无炎症迹象。手术后各术眼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浊在两周内全部恢复透明;未观察到高眼压迹象;1.6mg/ml用药组有1眼出现轻度前房出血。扫描电镜:对照组后囊表面发现较多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存在;用药组炎性细胞少,后囊表面较光滑。结论:在兔眼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术中应用含一定浓度(0.8mg/ml)甘糖酯的灌注液对术后纤维蛋白性炎症有防治作用,抑制作用可能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加强,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白内障超声乳化与现代囊外摘除治疗白内障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 (phacoemusificationaspiration ,PHACO)与现代囊外摘除 (extracapsularcataractextraction ,ECCE)治疗白内障的优缺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 ,对我院从 1996年至 1999年 35 0例(378只眼 )白内障患者中 ,其中 2 0 4眼进行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植入 ,174眼进行了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与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 ,对术后视力、角膜散光情况及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 ,经统计学处理 ,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 4.6者PHACO组占 86 .8% ,囊外摘除术组占 76 .9% ,角膜散光PHACO组平均为 - 1.5 0± 0 .5 ,ECCE组平均为 - 3.0± 0 .5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有后囊膜破裂、虹膜损伤、角膜水肿等。结论 :PHACO手术较ECCE手术具有较小的切口、较低的角膜散光值及获得较好视功能等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1组闭角型青光眼( angle-closure glau-coma, ACG)患者在1次手术中完成晶状体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和小梁切除联合手术的视力和眼压控制效果。方法:对过去1a间为治疗ACG所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折叠IOL植入和小梁切除联合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共49例(56眼),其中52眼晶状体透明,27眼有明显的视野损害。患者随访10月~2a。结果:手术的并发症轻微,包括手术后的浅前房4眼、脉络膜脱离1眼、明显的纤维蛋白渗出2眼,经处理在短期恢复。手术后,各眼的视力保持或好于手术前最好矫正视力,其中41眼≥0.5,16眼≥1.0。手术后1周时眼压为10.1±3.7 (5~20) mmHg并在随访期内一直保持稳定,但有2眼在术后2周时眼压为22~23mmHg,常规点用2.5g/L噻吗洛尔,得到良好控制。所有的眼视野保持不变。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折叠IOL植入、小梁切除联合手术,对ACG,尤其中晚期病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控制眼压和保持视力的手术。术后浅前房、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少见。避免了2次手术。这种联合手术不仅促进房水外流,而且可矫正多数患者原有的远视,使其裸眼视力好于术前。  相似文献   
7.
白内障超声乳化仪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丛  朱思泉 《国际眼科杂志》2009,9(6):1122-1124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具有组织损伤小、切口不用缝合、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小等优点,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治疗白内障首选的手术方式。白内障超声乳化仪器诞生仅40余年,经历了几代的更新和改革,发展为集光、电、机以及生物、流体力学、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高密度手术操作系统,但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文章主要对白内障超声乳化仪器的原理、构造和发展历程进行阐述,并尝试对超声乳化仪器的发展前景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外路法视网膜复位术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视网膜脱离伴有白内障患者13例(13只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外路法视网膜复位术。结果:所有手术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巩膜外环扎术,其中7只眼行巩膜外加压术,2只眼行玻璃体腔注入SF6气体,术后观察6个月以上,12只眼视网膜解剖学复位,10只眼矫正视力≥0.2,2只眼矫正视力<0.2,1只眼视网膜脱离再发。手术中无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术后无角膜水肿等并发症。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外路法视网膜复位术是可行及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援非医疗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援非医疗队工作期间对苏丹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9/2015-08在苏丹援外医疗期间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462例536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第1d,1wk,1mo的视力和眼压。

结果:术中并发症: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者18眼(3.4%),虹膜脱出者10眼(1.9%),晶状体悬韧带断裂者7眼(1.3%),人工晶状体未植入者5眼(0.9%),局限性后弹力层撕脱者3眼(0.6%),虹膜根部离断者1眼(0.2%)。术后并发症: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者47眼(8.8%),前房炎性反应者32眼(6.0%),瞳孔欠圆或轻度上移者12眼(2.2%),上方虹膜嵌顿于隧道切口者3眼(0.6%),前房积血者2眼(0.4%),感染性眼内炎者1眼(0.2%)。术后裸眼视力:术后第1d,≤0.1者52眼(9.7%),>0.1~<0.3者97眼(18.1%),0.3~<0.5者129眼(24.1%),≥0.5者258眼(48.1%); 术后1wk,≤0.1者28眼(5.2%); >0.1~<0.3者66眼(12.3%); 0.3~<0.5者150眼(28.0%); ≥0.5者292眼(54.5%); 术后1mo,部分患者未按时随访,记录随访复查的患者≥0.5者321眼。眼压:术后第1d,眼压≥20mmHg者26眼(4.9%); 术后1wk,眼压≥20mmHg者2眼(0.4%); 术后1mo,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患者眼压仍控制不佳,行术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恢复正常。

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相对安全,易于掌握,无需缝线,术后视功能恢复快,手术费用低的优点; 同时手术器械要求简单,不需昂贵的医疗设备、耗材和专业人员的配合,适合于眼科援外医疗、复明工程及边远地区防盲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白星系统在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中对切口温度的影响,在切口安全性方面与常规术式进行对比。方法:将60只猪眼平均分为4组,用夹闭抽吸液流的方式模仿乳化针头堵塞状态,4组分别在堵塞状态和非堵塞状态下用开启堵塞模式的白星系统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和常规超声乳化术,用K型热电偶接触性数字测温仪测定脚踏进入3档位累计时间达30、60、90和120s时的切口温度。结果:无论乳化针头处于堵塞还是非堵塞状态,双手微切口术式在各测量时间点上的切口温度皆保持于21.0~30.7℃范围内,均低于常规术式,在保持抽吸液流的情况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模拟堵塞状态下组间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应用白星系统的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具有较常规超声乳化术更高的切口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