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67篇
药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临床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108例121眼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中6例6眼后囊破裂患者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破裂6例6眼(4.96%),其中术中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2例2眼,术后1 wk行Ⅱ期睫状沟人工晶状体植入2例2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2例2眼。术后1~3mo门诊复诊,矫正视力<0.1者1例1眼,为黄斑病变眼底;0.3者1例1眼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0.4~0.6者2例2眼;>0.6者2例2眼,均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晶状体后囊破裂为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发生于术中任何步骤。术者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并不断积累经验,可有效地减少后囊破裂的发生率;即使术中出现后囊破裂,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患者术后仍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青光眼术后颞侧巩膜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经颞侧巩膜隧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法娩核囊外摘出术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42眼施行手术。常规球后麻醉。于颞侧角膜缘后2.0 mm行直线形或反眉形巩膜板层切开,长为5.5 mm,作隧道切口至透明角膜内1 mm。注入黏弹剂,行连续环行撕囊或开罐式截囊,直径6 mm,水分离后以旋转法将晶状体核旋入前房,以晶状体圈匙将核托出。以注吸针头吸净晶状体皮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术中缩瞳。术后随访至少3月,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等。结果本组38例42眼术后第3天视力≥0.5者29眼(69.04%),术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对原滤过泡无影响,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青光眼术后特别是上方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患者,经颞侧巩膜隧道式小切口进行手法娩核白内障手术切实可行,效果良好,值得向基层医院推荐。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白内障住院手术病人的特点。方法对7个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手术治疗605例的白内障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白内障住院手术病人中,多见70岁和以上者;多见女性;双眼盲病人比例高;普遍选择费用较低的治疗方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或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加国产,合资或进口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术后满意视力构成比均最高。结论加强防盲治盲宣传工作,普及推广费用较低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将有效的解决低收入人群白内障盲的手术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4.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衍超  裴文萱 《重庆医学》2007,36(7):630-631
目的 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们对187例200眼白内障患者,取上方巩膜反眉状6mm隧道切口,均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植入光学部直径6mm聚甲基丙稀酸甲酯(PMMA)硬性人工晶体,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第1天视力0.3~1.0者 169例182眼,占91%,数指/眼前~0.2 者18例18眼,占9%,散光15眼,平均0.75D,少数出现并发症,角膜水肿、房水混浊、一过性高眼压,经处理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疗效显著,并发症少,适应证广泛,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角膜穿孔伤伴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方法及时机。方法:对51例(51眼)角膜穿孔伤伴外伤性白内障患者中的44例急诊行角膜全层裂伤清创缝合术;51例于伤后3~10天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囊袋内或睫状沟内植入人工晶体49例、放弃植入人工晶体2例。结果:术后矫正视力低于0.05者4例、0.05~0.25者14例、0.3~1.0者33例。结论:角膜穿孔伴外伤性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韦玉玲 《华夏医学》2012,25(1):65-67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硬核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在大规模白内障防盲复明手术中,对585例(635眼)Ⅳ~Ⅴ级核老年性白内障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对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的发生和处理进行分析。结果:术后7d视力(含矫正视力)小于0.3者49眼(7.72%),0.3~0.5者495眼(77.95%),0.5以上者91眼(14.33%)。在并发症中,发生角膜水肿83眼(13.07%)、虹膜损伤27眼(4.25%)、前房积血8眼(1.26%)、后囊破裂23眼(3.62%)、玻璃体脱出9眼(1.42%)。结论: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并发症小,且无需昂贵的设备及特殊器械,手术步骤简单,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7.
刘霞  秦礼宝  李国梁  薛源 《海南医学》2013,24(16):2380-238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治疗高龄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将60例高龄白内障患者分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内障摘除术治疗组(观察组)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12h、24h的眼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d、1周、1个月时的视力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时的散光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1个月时的散光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成本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容易导致患者术后眼压增高,但与超声乳化手术疗效近似,成本少,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的手术效果。

方法:选择2011-06/2013-01我院收治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60例,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6mo,观察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60例患者术后视力≥0.5者占总数的51%, 视力均有明显提高,平均眼压较术前降低,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虹膜损伤、角膜水肿和虹膜炎症等,经过治疗后并发症均有所改善。

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可以保存完好的原有的青光眼滤过泡,眼压维持较好,术后视力恢复明显,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黎昌江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064-1067
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超声乳化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白内障患者172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n=86); Phaco组采用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Siecs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并分别于术后3d; 1,6mo和末次随访进行功能测定,对比组间视力、眼内压、前房深度、平均角膜曲率(average corneal power, ACP)、角膜表面散光值(cylinder, CYL)和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 SAI)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3d,Phaco组视力情况显著优于Siecs组(P〈0.05),CYL、SAI和眼内压显著低于Siecs组(P〈0.05); 术后1mo,Phaco组视力情况显著优于Siecs组(P〈0.05),CYL,SAI和眼内压稍低于Siecs组,但无组间差异(P〉0.05); 术后6mo,Phaco组视力情况依然稍优于Siecs组,但无组间差异(P〉0.05),CYL,SAI和眼内压与Siecs组持平(P〉0.05); 此外,两组患者的ACP与前房深度各时间点测定值无组间差异(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的总发生率相仿(P〉0.05); 但有个体差异,Phaco组Ⅱ,Ⅲ级核患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Siecs组(P〈0.05),Ⅳ级核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Siecs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Ⅱ,Ⅲ级核白内障患者可获得更好的疗效,但对于Ⅳ级核病变患者并发症风险较高,可考虑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自体血清治疗白内障术后重度角膜上皮脱落的疗效。方法选择行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发生重度角膜上皮脱落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联合自体血清治疗组(A组):结膜下注射自体血清,剩下自体血清qid+倍然qid+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滴眼qid;对照组(B组):倍然滴眼液滴眼qid+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滴眼qid;检测角膜上皮愈合平均时间。结果联合自体血清治疗组角膜上皮平均愈合时间为(12.90±1.89)d,对照组为(26.00±2.4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俨〈0.01)。结论联合自体血清治疗白内障术后重度角膜上皮脱落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