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ABSTRACT

Introduction

Severe falciparum malaria stills accounts for around half a million childhood deaths per year in sub-Saharan Africa. Prompt treatment of sick children close to home starting with artesunate given rectally by appropriately trained people can be lifesaving.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用薄层密度扫描定量法同时测定血浆中蒿甲醚(MDA)和双氢青蒿素(DHA)(A);蒿琥酯(AS)和DHA(B)以及单独测定DHA (C)的分析方法。线性范围除B法中AS为0.1至3.5μg外,余均为0.1至4.0μg(r均大于0.99,p<0.005)。检测限A法均为0.03μg;B、C法均为0.01μg。MDA和DHA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8和92.2%;AS和DHA分别为95.5和89.2%;DHA为96%(c.v.均在6%以内)。并进行了大鼠DHA,MDA和DHA及AS和DHA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各自的参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双氢青蒿素对体外培养的兔角膜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体外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方法 体外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加入不同稀释浓度(1.6%、0.8%、0.4%、0.2%、0.1%、0.05%和0.025%)的双氢青蒿素共同孵育,同时以洗必泰和聚六亚甲基双胍(PHMB)做对照药物。在培养后2、6、24小时,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LIVE/DEAD染色观察药物作用后兔角膜上皮细胞的活性改变。主要指标 细胞形态改变。结果 培养后2、6小时,0.4%双氢青蒿素作用后的细胞出现圆化,细胞间隙加宽;0.0125%洗必泰作用后的细胞开始出现细胞间隙加宽,边界不清;0.003%PHMB作用后的细胞开始出现细胞边界不清,细胞内颗粒样改变。培养后24小时,0.1%的双氢青蒿素作用的角膜上皮细胞尚存在活性,0.025%的双氢青蒿素对角膜上皮细胞无明显影响。0.006%洗必泰和0.003%PHMB可导致角膜上皮细胞的死亡。结论 双氢青蒿素对体外培养的兔角膜上皮细胞的毒性较低,其对活体角膜细胞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双氢青蒿素和青蒿琥酯涂药板对恶性疟原虫药敏作用的有效期。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Rieckmann体外微量法,用体外连续培养的FCC-1/HN株恶性疟原虫,定期对涂药板进行检测。结果双氢青蒿素和青蒿琥酯涂药板在存放0个月、6个月、1年和2年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6.89、7.23、5.82、7.49nmol/L和5.35、7.15、6.34、4.85nmol/L;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浓度(CIMC)分别为20.00、20.00、16.67、30.00nmol/L和20.00、20.00、16.67、15.00nmol/L。结论自制涂药板存放在4℃冰箱2年药效是基本稳定的,且使用方便,适合于现场应用,可作为恶性疟原虫对双氢青蒿素和青蒿琥酯敏感性的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氢青蒿素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外周血T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佐剂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将体重160~ 180 g的SD大鼠随机设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氨蝶呤对照组(1mg·kg-1)、双氢青蒿素高、中、低剂量(11.2,5.6,2.8 mg·kg-1)组,造模2周后灌胃给药,连续给药28 d,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白介素-4 (IL-4)、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结果: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外周血CD4+T,CD4+ T/ CD8+T和血清IFN-γ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IL-4水平显著降低(P<0.01),CD3+T,CD8+T则无明显变化;高、中剂量双氢青蒿素组CD4+T所占百分比分别是(34.81±3.80)%,(34.92±5.14)%,CD4+ T/ CD8+T分别是2.21±0.43,2.27±0.48,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P<0.01);双氢青蒿素高、中、低剂量组血清INF-γ水平分别是(15.90±2.05),(16.27 ±2.11),( 18.15±2.15) ng·L-1,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IL-4水平分别是(40.21±4.89),(40.04±4.56),(34.81±4.02)ng·L-1,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其调节作用在2.8 ~5.6 mg·kg-1范围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双氢青蒿素能有效改善AA大鼠T细胞功能紊乱状况,为其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双氢青蒿素对棘阿米巴的体外抑制作用。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临床患者角膜分离的阿米巴虫株。方法 体外培养阿米巴虫株,加入不同稀释浓度(3.2%、1.6%、0.8%、0.4%、0.2%、0.1%、0.05%、0.025%和0.0125%)的双氢青蒿素(DHA)共同孵育,同时以洗必泰(CHG)和聚六甲基双胍(PHMB)做对照药物,通过转种阿米巴培养基和LIVE/DEAD染色观察药物对阿米巴活性的抑制作用。主要指标 光学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后虫体形态变化;LIVE/DEAD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阿米巴活性情况,计算最小杀包囊浓度(MCC)和最小杀滋养体浓度(MTAC)值,以及各MTAC和MCC水平下阿米巴虫株的累计分布率,即MTAC50或MCC50和MTAC90或MCC90。结果 药物抑制后的阿米巴包囊干瘪皱缩,LIVE/DEAD法观察,受抑制的包囊呈红色,无活性。DHA组MTAC和MCC值范围均为0.05%~1.6%。MTAC50和MCC50值均为0.4%,MTAC90和MCC90值均为1.6%;CHG组MTAC值范围0.0125%~1.6%,MCC值范围0.0125%~0.8%,MTAC50和 MCC50值分别为0.05%和0.1%,MTAC90和MCC90值均为0.8%。PHMB组MTAC值范围0.00625%~0.4%,MCC值范围0.00625%~0.2%,MTAC50和MCC50值均为0.025%,MTAC90和MCC90值均为0.2%。三组药物对不同阿米巴菌株的MCC和MTAC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342、0.459、0.469)。三组MTAC值总体比较DHA组最高,CHG组次之,PHMB组最低(F=3.813,P=0.035)。其中,DHA组高于PHMB组(P=0.011);DHA组和CHG组以及CHG组和PHM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和0.297)。三种药物组的MCC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72,P=0.004), DHA组比CHG组高,DHA组比PHMB组高(P=0.017和0.001); CHG组与PHMB组无差异(P=0.325)。结论 双氢青蒿素在体外对棘阿米巴有抑制作用,其临床治疗阿米巴性角膜炎的作用仍待验证。  相似文献   
7.
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后第7d,1次灌服对硝基苯甲酰还原青蒿素300mg/kg。结果表明:给药后4h童虫皮层即有变化,8h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表皮水肿,皮层褶嵴融合,形成大量球状物或小泡。12h后皮层糜烂破溃剥落,并有白细胞附着于皮层损害处。从体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计算看,7~12d龄童虫生长基本停滞,而第13d又趋恢复。此结果为本药预防血吸虫病的最佳疗程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e,DHA)对人神经胶质瘤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人胶质瘤U251细胞株传代培养,设置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DAPT组和DHA(10、20、40、80 μmol/L)实验组,应用CCK-8和FCM检测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Western blot检测Notch1的胞内区域(NICD-1)及其下游靶蛋白Hes1的表达水平.建立裸鼠皮下胶质瘤模型(n=20),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MSO组、DAPT组、DHA(50、100 mg/kg)治疗组,每组5只,根据时间体积曲线计算各组抑瘤率,免疫组化法检测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NICD-1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和DMSO组相比,实验组U251细胞增殖率显著下降,G1期细胞所占百分比显著上升,S期细胞所占百分比显著下降,早期凋亡率显著上升(P<0.05),NICD-1及Hes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均呈浓度依赖关系;DHA各治疗组的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速率及移植瘤组织内NICD-1表达显著低于DMSO对照组(P<0.05).结论 DHA有效抑制人神经胶质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下调NICD-1表达抑制Notch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