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6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8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Ames试验检测三硝基甲苯及其还原代谢产物的诱变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Ames试验检测系统观察了三硝基甲苯及其还原代谢产物4-羟氨基-2,6-二硝基甲苯(4-HA),4-氨基-2,6-二硝基甲苯(4-A),2-氨基-4,6-二硝基甲苯(2-A)和2,4-二氨基-6-硝基甲苯(2,4-DA)的诱变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三硝基甲苯及其代谢产物具有明显的致突变作用,4-A的直接诱变活性最强,而且移码型诱变性更为显著,在微粒体酶系统的参与下,TNT的诱变活性增强,其代谢产  相似文献   
2.
用油剂的三硝基甲苯(TNT)剂量为100,200mg/kg给小鼠一次灌胃,小鼠血中TNT及其代谢产物4A-DNAT、2A-DNAT在染毒后第2,9,14天持续出现,但浓度较低。提示TNT在体内有少量蓄积。染毒后第4,9天用SRBC免疫小鼠,对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迟发型变态反应均有抑制作用。ANAE阳性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随着染毒时间延长,T、B淋巴细胞抑制作用增强,差异显著。肝脏、肾脏重量无明显变化。提示进一步研究血液中TNT及代谢产物DNAT浓度变化情况,应适当延长实验时间。把免疫功能检测作为对TNT职业接触工人早期健康监护的生物学指标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三硝基甲苯(TNT)作业工人脱离接触后对晶状体损害的状况。方法采用动态观察的方法,连续7年对接触TNT的作业人员进行体检,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NT作业工人脱离接触后的4年中发现有10名晶状体正常的进展为观察对象,检出率为15.38%。3名观察对象进展为Ⅰ期,2名Ⅰ期的作业工人进展为Ⅱ期;白内障晋期检出率为7.69%。结论TNT作业工人脱离接触后晶状体损害仍可加重,提示TNT对晶状体的损害是持续性、不可逆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职业性三硝基甲苯(TNT)白内障患者治疗前后眼部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分析,了解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2010-2012年期间收治45例职业性TNT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采用黄芪注射液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对45例患者实施治疗,B超检查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改变情况,比较、分析治疗前、后的眼部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经过一段的时间的治疗以后,45例职业性TNT白内障患者眼部的眼动脉收缩期的平均血流速度、眼动脉舒张期的平均血流速度、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的平均血流速度、视网膜中央动脉舒张期的平均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都有提高,其中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职业性TNT白内障患者,其眼部周围的血液循环存在供血不足的问题,采用黄芪注射液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的治疗方法来扩张眼部血管、增加眼部血流量,对于改善TNT白内障患者眼部的血流动力、促进其视力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三硝基甲苯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用玻璃纤维滤纸采集空气中的三硝基甲苯(TNT),用溶剂洗脱(甲苯)后,经色谱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结果:TNT在浓度为0.67×10-3~0.45 mg/m3时,相关系数r>0.999,检出限为3.0×10-3μg/ml,最低检出浓度为0.67×10-3mg/m3,相对标准偏差为1.3%~6.7%,平均洗脱效率为96.5%。结论:本方法可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TNT测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三硝基甲苯(TNT)染毒致大鼠肝损伤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谷氨酸氨基移换酶(ALT)、天门冬酸氨基移换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力变化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以50、100和200mg/kg体重剂量的TNT对大鼠每天一次经口染毒,分别于染毒2、4、6和8周后处死,测定血和肝组织TNT代谢产物2,6-二硝基-4-氨基甲苯(DNAT)水平、血靛青绿(ICG)10min滞留率(ICG_(R10))和血清LDH、ALT、AST、ALP的变化情况。[结果]TNT染毒大鼠血和肝组织DNAT均比对照组有明显升高,TNT染毒剂量与大鼠血清或肝组织DNAT呈显著性相关(P<0.01),血清与肝组织DNAT呈显著性相关(P<0.01);各TNT染毒组大鼠血清ICG_(R10)明显高于对照组。TNT高剂量染毒组大鼠血清LDH、ALT、AST和ALP活力有所降低,其他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性变化;血清或肝组织DNAT与血清LDH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或0.01),与ALT、AST和ALP均负相关,但未见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LDH、ALT、AST和ALP指标对TNT染毒诱导的大鼠肝损伤的反应并不敏感,似与TNT代谢产物DNAT对血清4种酶活力可能具有的一定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雷动 《预防医学论坛》2007,13(11):999-1001
[目的]了解技术改造后民爆生产线TNT对作业人员健康危害情况,为控制TNT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西某机械厂183名TNT作业人员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并着重检查眼晶状体情况。同时对车间的相关岗位进行空气中TNT浓度的检测。[结果]检查183人眼晶状体,发现晶状体混浊50人,混浊率27.32%。混浊率主要与接触工龄有关。按每5年工龄分组,1年~、5年~、10年~、15年~、20年~、25~33年工龄组晶状体混浊率分别为3.33%、13.95%、21.67%、39.29%、81.82%、9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接触工龄越长,混浊率越高。不同作业岗位、年龄、性别职工均有晶状体混浊发生,26岁~、30岁~、40~51岁年龄组晶状体混浊率分别为25.00%、26.79%、29.09%。男女性职工晶状体混浊率分别为30.63%,22.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各工种、年龄、性别的接触人群对TNT的侵害普遍易感。车间空气中TNT粉尘浓度在0.15~0.37mg/m^3之间。均低于国家标准(0.5mg/m^3)。[结论]TNT对眼部的损伤主要是造成晶状体混浊,最终导致白内障,该厂TNT作业人员眼晶状体混浊现象不容忽视,应及时采取完善措施保护TNT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紫外光在三硝基甲苯(TNT)致晶状体损伤中的作用,观察了紫外光对离体羊晶状体内TNT光化反应的诱导作用,以及TNT光化反应物的致高铁血红蛋白形成作用。结果:随照射剂量增加羊晶状体内TNT光化反应产物同步增加;TNT光化反应比TNT原形有更强的致高铁血红蛋白形成作用。结论:紫外光照射对TNT致晶状体损伤作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调查了156名三硝基甲苯(TNT)作业工人的眼晶体损伤情况,并分析了影响TNT损伤眼晶体的有关因素。在最高容许浓度以下的作业工人,晶体损伤检出率为18.84%,在最高容许浓度以上的作业工人,晶损检出率为26.44%,两者差异显著(p<0.01);工龄与晶损检出率呈密切正相关(r=0.99,p<0.01);TNT皮肤污染量小于每人每天20mg和大于每人每天20mg,其晶损检出率不同并有显著差别(p<0.01);尿TNT代谢产物排出量小于20mg/1和大于20mg/1,其晶损检出率分别为34.62%和42.86%,两者差别明显(p<0.01)。尿TNT代谢产物排出量作为生物学监测指标,反映TNT慢性损伤是合理的。据此认为:进一步降低空气中TNT浓度,限制皮肤污染,缩短TNT接触工龄是防止TNT损伤眼晶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硝基甲苯(TNT)炸弹爆炸对肝组织的病理损伤特征,为爆炸伤的临床救治提供依据。方法:将25只健康山羊围绕爆心呈扇形布放于5~30m不同距离处,用电启动引爆TNT致伤动物。严密观察动物伤情,存活至4h的以颈动脉放血方式处死后,解剖观察肝脏组织,用40mg/L多聚甲醛固定制备石蜡标本、HE染色、光镜观察其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距爆心5m处动物全部死亡(2/2),10m处死亡3只(3/5),15m处死亡2只(2/5),20m处死亡1只(1/5),25m和30m处各4只动物无一死亡(0/4)。肝组织的损伤主要是肝细胞空泡样变性、血窦淤血、出血明显;汇管区均有不同程度淤血、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及胆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非即刻死亡动物可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致伤情况与动物分布距离密切相关,距爆心越近,死亡率越高。炸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可造成肝组织明显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