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4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同程度近视患者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有效光学区(EOZ)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10/2020-10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SMILE手术且术前光学区直径设计为6.5mm的近视患者50例92眼。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度数(SE)进行分组,低度近视组:-0.50D-6.00D 12例22眼。收集3组患者术前,术后3mo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SE、光学区直径、角膜Q值及高阶像差。

结果:低、中及高度近视组患者术后3mo EOZ分别为5.07±0.69、5.08±0.43、4.50±0.58mm; 角膜Q值分别为0.22±0.17、0.57±0.34、0.63±0.73,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EOZ直径均低于术前的6.5mm预计光学区(P<0.001)。三组患者术后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比较有差异(P<0.05)。SMILE术后EOZ直径与术前SE、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均呈正相关(r=0.357、0.275,均P<0.05),与中央角膜切削深度、术后角膜Q值均呈负相关(r=-0.316、-0.353,均P<0.05),术后3mo角膜球差变化量与EOZ变化量成负相关(r=-0.336,P<0.05)。

结论:SMILE术后EOZ均低于术前预计光学区,且术前SE越高,术后光学区越小,术后角膜球差增加越多。另外,角膜切削深度、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角膜非球面性改变均可影响术后EOZ大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对比Q值引导和标准LASIK术后角膜Q值、视力和自觉症状的差异,来探讨Q值引导LASIK对维持角膜非球面状态及改善视觉质量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做Q值引导准分子激光手术(Q-LASIK)和标准准分子激光手术(S-LASIK)的近视患者各40例(40只眼),于术后1、3、6、12、24、36个月复查裸眼视力、角膜Q值、夜间眩光、夜视力满意度。结果术后1、3、6、12、24、36个月时,两组裸眼视力无显著差异(P>0.05);夜视力满意度随时间递增,视觉质量主诉评分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术后1、3、6个月时,夜视力满意度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3、6个月时,视觉主诉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之后,夜视力满意度和视觉主诉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术后6个月内Q值变化明显,有显著差异,两组的Q值均向负值方向变化。6个月之后,两组角膜Q值均基本稳定。结论 Q-LASIK组较S-LASIK组能更好地提高术后视觉质量和维持角膜的非球面特性,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Q值及其与屈光状态的关系,为角膜屈光手术的个体化切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50只近视及近视散光眼和30例正视眼,近视眼根据其屈光状态分为低、中、高3组,各组的散光度数均在-2.00D以下。分别测量角膜地形图和屈光度,将所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Q值大约为-0.172,其中低度近视组为-0.136,中度近视组为-0.191,高度近视组为-0.192,正视眼组为-0.168。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p=0.117,p〉0.05),低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p=0.115,p〉0.05)以及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p=0.983,p〉0.05)之间的Q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值与球镜度数的相关分析(r=0.137,p=0.047〈0.05),说明Q值与球镜度数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而Q值与柱镜的相关分析显示两者无相关性(r=-0.025,p=0.383〉0.05)。结论影响Q值的主要因素为球镜的度数,两者呈正相关,对Q值的研究还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病例,以期获得更详尽的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Q值引导个性化LASIK(Q-LASIK)与标准化LASIK(S-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Q-LASIK和S-LASIK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近视。其中Q-LASIK组28例(51眼),S-LASIK组26例(51眼)。术前和术后1月检查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Q值和球差等指标,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和残余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角膜前表面直径6mm范围内Q值和球差均有增加(P>0.05),但Q-LASIK组增加值△Q和△球差均明显低于S-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Q-LASIK组视觉质量下降的发生率低于S-LASKI组。结论Q-LASIK术可以有效地维持角膜非球面形态、减少术后球差的增加,从而提高患者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不同瞳孔参数对伴老视的近视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后视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12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工人医院连续就诊的中度近视合并老视患者60例(120眼)。患者在中间视觉环境(1 cd/m2)按瞳孔大 小分为3组:小瞳孔(SPG)组(≤5.5 mm)、中瞳孔(MPG)组(5.6~6.4 mm)和大瞳孔(LPG)组 (≥6.5 mm)。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均行视力、瞳孔反应以及像差检查,比 较3组裸眼视力(UCVA)、近视力(UCNVA)、瞳孔反应以及像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 时间点瞳孔参数、视力、像差的变化,术前不同组间各瞳孔反射参数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结 果:术后3、6个月时MPG组和SPG组的UCVA高于LPG组(术后3个月:F=10.62,P<0.001;F=14.21, P<0.001;术后6个月:F=14.88,P<0.001;F=14.81,P<0.001);SPG组和MPG组的UCNVA均优于 LPG组(术后3个月:F=37.62,P<0.001;F=25.62,P<0.001;术后6个月:F=37.60,P<0.001;F=38.11, P<0.001)。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MPG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LPG组和SPG组。术后1、3、6个月, MPG组和SPG组患者的收缩幅度、收缩速度和瞳孔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LP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均P<0.001);瞳孔扩张潜伏期MPG组和SPG组优于LP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扩张持 续时间和扩张速度在3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垂直彗差(C7),水平彗差(C8)和 球差(C12)均增加,LPG组患者增加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老视激光屈光手术 后6个月,中、小瞳孔大小的患者均可以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6.
近视眼角膜Q值相关因素与双眼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近视眼角膜Q值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并分析Q值在同一个体双眼之间的对称性.方法 使用Orbscan Ⅱz眼前节分析系统K&Q计算软件获得305例610眼近视患者角膜6 mm分析区域的Q值,并针对Q值的分布及与其相关的屈光度、角膜曲率和晶状体厚度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5例610眼角膜Q值呈正态分布,平均-0.16±0.11(-0.51~0.20).Q值与角膜散光、角膜曲率、晶状体厚度和Zernik系数Z40之间呈线性相关,而与球镜、等效球镜度、角膜前后表面Diff值、3 mm和5 mm区不规则指数、模拟角膜镜读数、角膜直径、角膜厚度、眼压、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性别、年龄之间不相关,且同一个体双眼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角膜Q值个体间差异较大,与眼部多个因素相关,且同一个体双眼对称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的角膜散光及非球面因子Q值的分布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我院眼科住院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85例(101眼),术前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角膜曲率、散光度数、散光轴位及角膜Q值。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术前的平均角膜曲率为(44.71±2.1)D,呈正态分布趋势。②散光度数为(1.02±0.82)D,非正态分布,其中≥1.0D的有40眼,占40%;顺规散光30眼,约占30%;逆规散光53眼,占52%;斜轴散光18眼,占18%。③角膜Q值为(-0.10±0.27),呈正态分布趋势,角膜Q值与角膜曲率成负相关(r=-0.51,P=0.000);角膜Q值与散光度数无相关关系(r=-0.11,P=0.29)。结论①老年人的角膜散光大部分为逆规散光,大约40%的患者需矫正散光。②老年人的角膜Q值大多为负值,呈正态分布,与角膜曲率成负相关,与散光度数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近视人群角膜前表面Q值的分布及Q值与角膜前表面球差(C12)、全眼球差(C12)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青少年近视眼100眼。使用TOPOLYSER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前表面的e值,根据Q=-e2,分别求得角膜20°,25°,30°的Q值。WASCA波前像差分析仪和Humphrey角膜地形图仪分别测量并获得全眼球差(6.0mm分析直径)和角膜前表面球差(6.0mm分析直径)的Zernike系数进行分析。结果:20°,25°,30°的Q值分别为-0.144(中位数),-0.213±0.110,-0.277±0.108。6.0mm分析直径下角膜球差和全眼球差分别为0.25712±0.06914μm和0.06630±0.10823μm。25°的角膜Q值与6.0mm角膜球差呈正相关(r=0.673,P=0.000)。25°的角膜Q值与6.0mm全眼球差正相关(r=0.241,P=0.016)。结论:角膜前表面从中央向周边变平坦趋势越来越明显,Q值绝对值越往周边越大。25°角膜前表面Q值与角膜球差显著相关,而与全眼球差相关性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青年近视散光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性的分布变化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房诊断系统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个月对北京同仁眼科中心18~39岁的近视散光患者共163例(296眼)进行测量,获得角膜前、后表面20°、25°、30°、35°、40°的Q值(AQ和PQ)及其变化(△AQ和△PQ),分析其与屈光参数的关系。对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的Q值进行秩和检验,对术后各Q值与患者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最大切削深度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术前角膜各AQ值均与术前柱镜度(CD)呈负相关(r=-0.213、-0.279、-0.332、-0.363、-0.133,P<0.05)。术后各AQ值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8.15、43.94、48.47、44.78、25.97,P<0.05),术后各PQ值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9.10、10.18、9.77、7.75、3.30,P<0.05,)。术后△AQ20、△AQ25、△AQ30、△AQ35、△AQ40与术前球镜度(SD)呈正相关(r=0.884、0.870、0.871、0.612、0.370,P<0.05),与术前等效球镜度(SE)呈正相关(r=0.834、0.866、0.872、0.625、0.388,P<0.05),与最大切削深度(MD)呈正相关(r=0.779、0.823、0.842、0.634、0.403,P<0.05),与残留角膜基质厚度(CS)呈负相关(r=-0.332、-0.377、-0.410、-0.352、-0.168,P<0.05);△AQ35、△AQ40与术前CD呈正相关(r=0.124、0.120,P<0.05)。△PQ20、△PQ25、△PQ30与术前SD呈负相关(r=-0.210、-0.185、-0.154,P<0.05),与术前SE呈负相关(r=-0.225、-0.196、-0.169,P<0.05),与MD呈负相关(r=-0.210、-0.184、-0.164,P<0.05)。另外△PQ35与术前SD和SE均呈负相关(r=-0.121、-0.124,P<0.05),△PQ40与术前SD呈负相关(r=-0.120,P<0.05)。结论 大多数青年近视散光患者角膜形态前表面为长椭圆形,后表面中央为扁椭圆形,周边为长椭圆形,LASIK术后发生明显改变,均向扁椭圆形方向变化,前表面形态变化更为显著,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近视性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不同范围非球面性参数Q值的变化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行常规LASIK的102例(204只眼),年龄18~36岁,等值球镜(SE)为-2.00~-10.50D的青壮年近视患者按SE分为低度(-3.00D以下)、中度(-3.00~-6.00D)、高度(-6.00D以上)三组.除常规检查外分别于术前、术后1、3、6个月对上述近视患者使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进行角膜非球面性参数Q值测量分析,使用CSV-1000E对比敏感度测试仪检测对比敏感度.结果 角膜前表丽Q<,2>、Q<,30>术前分别为-0.14±0.15、-0.24±0.10,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0.66±0.74、0.59±0.53.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前表面不同范围Q值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前表面O值较1个月时减小,两个时间点的前表面Q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与6个月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度数越高,术后Q值变化越大.术后1、3、6个月前表面Q<,30>值的变化(△Q<,30>)与对比敏感度log值的变化之间无相关性(P>0.05).术后6个月时前表面Q<,30>小于0.55组与大于0.55组之间的BSCVA、SI、EI和对比敏感度lo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前表面Q<,30>的变化小于0.68组与大于0.68组之间的BSCVA、SI、EI和对比敏感度log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的Q值由术前的负值变为正值且随矫正度数的增加而增加,术后3个月时角膜前表面Q值趋于稳定;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Q值的绝对值或相对值的变化均不明显影响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