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0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485篇
预防医学   97篇
眼科学   1178篇
药学   151篇
  7篇
中国医学   9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国琴  李荣 《中医研究》2007,20(3):46-46
高度近视属眼科常见病,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包括变性近视眼、恶性近视眼、进行性近视眼,目前没有能较好控制其发展的治疗方法。为观察中药对高度近视的治疗作用,2000—2005年我们选用当归活血汤加减治疗60例,1年后对其眼血流图及视力、屈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高度近视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贾丁  瞿佳 《眼视光学杂志》2003,5(2):123-125
高度近视发生的内因、外因,包括遗传倾向,相关基因定位,巩膜胶原白体免疫学说,视网膜生物活性物质失调学说,环境因素等,本研究就这些因素对高度近视发病的影响做一综述。现统一的认识有:①高度近视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②迄今为止,已找到4个高度近视相关基因,它们的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③高度近视的巩膜组织病理改变和胶原代谢障碍引发了人们对高度近视免疫相关基因的深入研究。已发现HLAⅡ类基因与部分高度近视具有相关性。④视网膜中存在的生物活性物质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⑤环境因素并非高度近视发病的决定因素,它仅起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将今后的工作重点放在高度近视基因定位的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巩膜胶原代谢、网膜生物活性物质之间的关系研究上,无疑会进一步揭示高度近视的病因,为防治高度近视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32例(62眼)高度近视患者眼底病变情况及眼轴测量结果,二者分组对照分析,发现随着眼轴长度增加,眼底病变范围扩大、程度加重,且后极部病变增多;分析了眼轴长度与眼底病变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认为高度近视的形成机制复杂,远远超过了屈光不正的范畴,而眼轴的延长是眼底病变形成和发展的危险因素和中间环节,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待探索。  相似文献   
4.
高度近视患者的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漏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度近视患者的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的发生率较高,也很容易被漏诊。本组报告漏诊病例40例(80眼),漏诊时间越长引起视功能损害越重。分析了漏诊原因,提出并讨论避免漏诊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本院自2000年5月~2003年3月对28例(34眼)高度和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与人工晶体植入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藕莲 《吉林医学》2006,27(2):148-149
目的:探讨有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矫正高度近视植入术的护理配合。方法:2003年10月 ̄2005年4月对我院8例(15只眼)高度近视患者施行有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配合的护理体会。结果:术中、术后无并发症,术后视力迅速恢复。结论:术前良好的心理护理,充分的器械及物品准备,显微镜及显微器械的娴熟和熟练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多区切削治疗角膜厚度较薄中高度近视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德国Schwind公司生产的Esiris第六代小光斑飞点扫描激光系统,法国Moria公司生产的气动平推式微型角膜板层刀对39例(70只眼)角膜厚度较薄的中高度近视患者(-5.00~-16.00D)行LASIK多区切削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分析术后4个时段视力的变化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前矫正视力在1.2以上,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6、0.6~0.9、>1.0的分别为2.9%、55.7%、41.4%,术后1个月视力在1.0以上的为68.6%.左右眼对比,术后1个月左眼视力较术后第1天有明显变化,右眼术后4个时段无变化.术后1个月双眼视力均趋向稳定,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在1.0以上的达72.9%.术后并发症有近视欠矫和回退4例,占10.2%,其中1例为角膜辨移位导致Ⅱ级Haze;近视过矫1例,占2.5%;其余为少量角膜瓣下异物和Ⅰ级Hage 5例,均不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结论应用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系统行LASIK手术治疗近视眼,因其带有红外线制导的自动跟踪系统准确跟踪眼球急动,使切削不偏中心,使切削面更加精细光滑,术后疗效良好.尤其对于近视度数较高、角膜厚度薄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快、稳定快,无偏心切削.但少部分近视欠矫和回退与切削直径小、角膜瓣愈合复杂有关.  相似文献   
8.
后极部视网膜劈裂是高度近视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该眼病中的应用而逐渐为大家所重视.高度近视后极部视网膜劈裂在OCT中表现形态多样,常伴有中心凹脱离或黄斑裂孔,与其预后密切相关.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不明,大多认为与来自视网膜内外面的牵拉有关.手术选择主要基于解除牵拉力的需要,手术技术革新也在不断进行中.此文就目前该病研究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透明晶体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表面麻醉下对76例(144眼)超高度近视患者行超声乳化透明晶体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1者4眼(2.78%),0.1~0.4者65眼(45.14%),≥0.5者75眼(52.08%);且双眼裸眼视力达到0.3以上者72例(94.74%),不戴眼镜也达到了脱残标准。术后1月最佳矫正视力〈0.1者1眼(0.69%),0.1~0.4者61眼(42.36%),≥0.5者82眼(56.95%);术后6个月屈光状态0D~-1.00D者56眼(38.89%),-1.00D~-3.00D者68眼(47.22%),〉-3.00D者20眼(13.89%)。随访6~24个月未发现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透明晶体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作为一种屈光手术治疗超高度近视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Transient Macular Edema after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macular changes induced by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c(LASIK) procedure.Methods: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was used to examine 27 eyes of 15LASIK patients before surgery, and 1 day, 1 week, 1 month after surgery.Results: The mean thick iness of neuroepithelial layer of macula was (195 ±24)microns, (178± 16) microns 1 day and 1 month after surgery, respectively, while thebaseline was (174 ± 12) microns. The increase in macular neuroepithelial thickness was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myopia, but not with the duration of suction or thepostoperative BCVA.Conclusion: Mild macular edema is common in the first month following LASIK,especially in high myopia. However, no association with loss of BCVA has beenestablished. Eye Science 2003; 19: 20 - 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