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0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32篇
基础医学   75篇
口腔科学   69篇
临床医学   273篇
内科学   7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90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95篇
综合类   102篇
预防医学   109篇
眼科学   91篇
药学   36篇
  1篇
中国医学   54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等长收缩运动治疗单纯颈伸肌劳损的疗效。方法随机将56例单纯颈伸肌劳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等长收缩运动进行治疗,另一组应用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均为100%(P〉0.05)。结论等长收缩运动治疗单纯颈伸肌劳损的疗效与手法治疗相近,但该法具有更安全、经济、且不受条件、时间限制,更有主动巩固疗效和积极预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医脊柱手法与西医手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西方在脊柱手法方面都有很多研究,近年来研究进展迅速,取得了一些进步,为临床治疗因脊柱原因引起的痛症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在西方手法医学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短杠杆微调手法,对颈椎、腰椎手法进行改进,通过临床实践,手法实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积极预防和正确处理胎盘滞留,减少产后出血及产褥感染。方法 产后胎盘滞留时间较短的可以行人工剥离胎盘术。如用手剥离过程中发现宫壁与胎盘之间没有分界线或有草根样条索状连接时,可能有胎盘植入,需停止剥离,根据情况决策保守治疗或行子宫切除术。若产后胎盘滞留时间较长,有明显感染,再行清宫术。结果 96例产后胎盘滞留患,均痊愈出院。结论 落实好避孕措施,减少流产次数;提高引产,流产技术操作水平;正确处理第三产程等可有效预防胎盘滞留的发生。对于胎盘滞留,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可减少产后出血及产褥感染。  相似文献   
4.
5.
人工神经网络预滤波的自适应运动心电信号增强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动心电图是一种将人体对象置于非平静状态下检测到的心电信号,其特点是运动导致基线严重漂移,肌电干扰显著增加,信噪比低。介绍了一种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滤波的自适应运动心电信号增强器。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和自适应处理的跟踪特性有机地结合设计而成。能降低噪声,提高信噪比,有效地提取运动心电信号。  相似文献   
6.
旋转手法对椎动脉血流平均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颅多普勒 (TCD)变化 ,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手法治疗组 4 0例与常规治疗组 4 2例 ,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查TCD ,观察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流平均速度的影响。结果 ① 82例患者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P <0 .0 5 )。TCD异常率为 76 % ( 6 2 /82 )。②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手法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更明显 (P <0 .0 5 )。结论 手法治疗可以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7.
NIOSH提举指数在下背痛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提出的手工作业提举指数 (LI)与下背痛患病率的关系。[方法 ]在 3个具有典型提举作业的工厂中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 ,利用NIOSH提出的提举指数进行接触负荷评价 ,按照Nordic肌肉骨骼症状分析调查表对 491名从事手工提举作业的工人和 3 4名无明显提举任务的行政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并对静态肌力进行测试。根据提举指数分为 0 ,~ 1,~ 2 ,~ 3 ,>3共 5组。观察各组工人不同部位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情况 ,并分析提举指数与下背痛患病的关系。 [结果 ]在肌肉骨骼症状中 ,下背痛的发生率最高。当LI增高时 ,下背痛的OR值也随之增加 ,但其峰值出现在~ 3组 (OR =1.3 5 ) ,而LI >3 ,其OR值并非最高 ,仅为 1.3 0。平均腰拉力最大的为~ 1组 ( 95 .5 9± 2 1.76)kg ,而对照组和LI >3组则分别为 ( 80 .3 6± 14 .49)kg、( 86.85± 2 0 .3 3 )kg。 [结论 ]提举指数对手工提举所引起的下背痛是一个有意义的危险度评价指标。过度手工提举活动可能降低腰拉力。  相似文献   
8.
9.
Purpose.?To determine 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the central posteroanterior (PA) mobilization technique on both pain and active 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in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neck pain presenting with central or bilateral symptoms.

Method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as conducted in 60 patients who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either ‘central PA’ or ‘random’ mobilization group. Two physical therapists and one assessor participated.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d neck pain at rest, pain on the most painful movement, and active 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taken before and immediately 5?min after the mobilization treatment.

Results.?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pain at rest and on the most painful movement were noted within-group comparisons (p?<?0.001). However, the ‘central PA’ mobilization group obtained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reduction in pain on the most painful movement than the ‘random’ mobilization group (p?<?0.05). Both mobilization techniques had no effects on the active 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eans of pain reduction between both mobilization techniques were modest (<10?mm).

Conclusion.?The clinical recommendation regarding the selection of the central PA mobilization technique for treating patients with central or bilateral mechanical neck pain is therefore arguably.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