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8篇
儿科学   6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1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4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2005年天津市儿童医院PICU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并探讨近10年来天津市儿童医院PICU危重症患儿的死亡原因变化情况和死亡相关因素的特点.方法 对1995-07-2005-07于天津市儿童医院PICU病房死亡的119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Ridit分析,u检验,χ2检验.结果 对不同年龄段死亡患儿的性别采用Ridit分析,经u检验,提示死亡患儿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1995-2000、2000-2005的死亡患儿按病因分为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与未明诊断3组,经χ2检验,提示PICU近5年死亡患儿的疾病病因与既往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10年间每个年龄段的死亡患儿病因细分为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未明诊断3种,经χ2检验,提示PICU死亡患儿不同年龄组的疾病病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近10年来,天津市儿童医院PICU的死亡疾病构成及死亡原因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相对减少,非感染性疾病的比率相对增高.1个月至1岁的婴儿患者以及农村患儿的病死率相对较高,且以感染性因素为主.意外伤害造成的死亡相对集中于1~4岁年龄组,且高发于农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PICU)重症病毒性脑炎儿童CT、MRI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PICU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儿童60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CT、MRI两种影像学方式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式的检查结果,分析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60例患者中有48例被确诊为病毒性脑炎,5例被误诊为其他疾病,7例因影像显示无异常漏诊,阳性检出率为80.00%;48例患儿中18例在额叶处,6例在颞叶处,18例病灶在基底节,6例在脑顶叶处MRI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的有56例,其中漏诊3例,误诊1例,阳性检出率为93.33%;脑内异常病灶在基底节的有22例,5例在颞叶处,15例在额叶处,4例在枕叶处,7例在脑顶叶处,以及小脑和丘脑处各有1例,其中2例为多发患者。结论 CT、MRI检查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MRI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误诊、漏诊率明显低于CT检查,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王文杰  王梦荷  詹艳  杨玉梅 《海南医学》2016,(22):3777-3779
目的:探讨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利用移动视频探视系统结合医护一体化的有效沟通实施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在PICU住院的120名患儿家属为对照组,2015年2月至2015年7月在PICU住院的131名患儿家属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单一的视频探视方法,观察组在视频探视的基础上,评估患儿家属的需求,组成医护协同小组,完善“沟通—探视—沟通”工作制度,制定探视指引,确认探视流程,实施医护一体化的有效沟通,反馈探视沟通效果。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EMPATIC-30PICU患儿家属满意度测评量表对两组患儿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照组均发放120份问卷,收回115份,有效回收率为95.8%;观察组均发放131份问卷,收回128份,有效回收率为97.7%。观察组患儿家属焦虑程度为(49.4±5.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3±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家属对治疗照护、专业态度、父母参与、组织和信息5个维度的满意度分别为(4.9±0.7)分、(4.7±0.6)分、(5.0±1.2)分、(4.3±0.9)分和(5.0±1.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2±0.9)分、(3.4±1.0)分、(3.1±0.8)分、(3.0±0.7)分和(3.2±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U进行移动视频探视,结合医护一体化有效的沟通,动态了解患儿家属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缓解了家属的焦虑情绪,体现人文关怀,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改善就医感受,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们对PICU中25例危重患儿行高频通气(HFV)32例次(占同期机械通气病人的18.6%)。其中混合高频通气(CHFV)6例次,高频喷射通气(HFJV)10例次,高频正压通气(HFPPV)2例次,经鼻塞高频喷射给氧14例次。年龄范围:1天~10岁,主要原发病:重症肺炎伴呼衰、心衰,心肺复苏后,重症支气管哮喘,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经鼻气管内插管为高频通气主要途经。应用结果显示:经鼻塞高频给氧与普通给氧(口罩或头罩)相比,PaO_2和PaO_2/Fio2值明显上升(P<0.01),PaCO_2和PH无明显变化(P>0.05),混合高频通气组均无CO_2潴留,并提示其所需平均气道压(Paw)和吸气峰压值(PIP)较单纯常频通气时为低。本文对高频通气适应症、高频呼吸器参数的调节略加讨论。并指出:CO_2潴留和呼吸道湿化不足仍是高频喷射通气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可采取与常频通气交替使用,注意调节驱动力和频率等参数和加强气道管理等方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王琪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0):1361-1363
目的 总结PICU中毒患儿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毒患儿的年龄、发病季节、中毒症状、中毒物质、中毒途径、治疗、转归等,并根据是否为药物中毒分为药物组和非药物组,比较两组不同特点.结果 药物中毒组81例,非药物中毒组54例.两组中毒表现和临床辅助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药物中毒组治愈率和无效率分别为46.30%和1.85%,与药物中毒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在呼吸机使用时间和血液净化治疗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中毒主要因素来看,以家庭中毒为主(82.96%),农村中毒患儿比例较高(59.26%),药物中毒81例(60.00%).结论 针对儿童中毒发生的主要特点,要求家长必须做好相关化工产品的日常管理,掌握正确的药物使用知识,以降低儿童中毒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总结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中(PICU)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以期提高ARDS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年6月~2004年2月我院PICU的14例确诊为ARDS患儿的特点。结果ARDS的发病率为2.3%。诱发ARDS的因素有体外循环、肺炎、脓毒症、休克等,其中以体外循环为最多见(占发病人数的42.9%)。确诊时急性肺损伤指数和PaO2FiO2分别为(3.2±0.6)和(86.5±23.8)。机械通气时最高吸气峰压和呼气终末正压分别是(33.8±8.4)cmH2O、(8.3±4.8)cmH2O。ARDS平均住院时间为18.1d,占PICU危重病人总住院时间的21.2%。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衰竭死亡6例(病死率42.9%),占PICU死亡总数的21.5%。结论积极去除高危因素预防ARDS、探讨ARDS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病死率仍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We prospectively studied the levels of eicosanoids in intubated patients with severe bronchiolitis and compared them to electively intubated non-infected infants. LeukotrieneE(4) (LTE(4)), leukotrieneB(4) (LTB(4)), and prostaglandinE(2) (PGE(2))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01) from endotracheal (ET) aspirates of infants with bronchiolitis compared with controls, as were urinary LTE(4) levels (P <.001). We conclude that eicosanoids are increased in the tracheal aspirates and urine of children with bronchiolitis.  相似文献   
9.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of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PICU) bed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95 to 2001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ICUs in 2001. STUDY DESIGN: This wa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PICUs in 1995 to 1996 and 2001 to 2002. RESULTS: There were 306 general PICU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95 and 349 in 2001 (13.7% growth). In both survey periods,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PICUs had PICUs with >or=15 beds. There were 3899 PICU beds in 2001 (23.9% increase from 1995), with a mean number of PICU beds per pediatric population (age <18 years) of 1/18542 in the United States (17.5% increase from 1995).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nnual admissions, occupancy rate, length of stay, percentage intubated, mortality rate, and number of intensivists per PICU with increasing bed size. In 2001, 94% of PICUs had a pediatric intensivist on staff, and these specialists were in-house at night in 17% of all PICUs and in 30% of PICUs with >or=15 beds. CONCLUSIONS: The number of PICU beds is growing more rapidly than the rate of pediatric population growth. The impetus for this growth is unclear.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日常监测和自查中及在临床工作中,确定PICU存在的院感高风险因素,给予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提高工作质量,降低医院感染。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与前瞻性监测的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4月未实施高危风险因素管理PICU收治的6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并将2015年5月~2016年4月实施高危风险因素管理后PICU收治的62例患儿作为实验组,分析实施高危风险因素管理前后对医院感染率、护理质量、家长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实施高危风险因素管理后,医院感染率较前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家长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PICU进行医院感染的高危风险因素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院感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