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多学科的手段,包括形态度量,对宿主的致病性和病理,组织化学,单克隆抗体检测,DNA杂交,酶电泳分析等,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的不同层次,对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进行了研究;首次证实了我国新疆境内的大沙鼠耳组织有都兰利什曼原虫的寄生。用生态学,寄生虫与昆虫宿主的相容性等方法,确定了都兰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为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并从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查见婴儿利什原虫,本文初步讨论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趋势及特征。方法对1996~2006年住院结核性胸膜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结核病防治所登记的活动性肺结核作比较。结果结核性胸膜炎青壮年高发,男多于女,少数民族多于汉族,右胸腔多于左胸腔,冬春季节发病率高,20.4%合并肺结核。结论结核性胸膜炎与本地肺结核疫情相似,且年发病趋势较稳定,可以作为地区肺结核病疫情分析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病原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皮肤利 曼病患者皮损内分离的3株婴儿利什曼原虫,接种至草原名词行鼠或背纹仓鼠的腹腔/睾丸内后,引起内脏感染。习的病理变化与内脏利什曼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婴儿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克拉玛依市含密封源仪表放射防护状况,加强放射作业人员对密封源的安全防护意识和管理,确保放射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安全与健康。方法对克拉玛依市含密封源仪表的分布、应用状况及辐射防护水平进行调查,评价全市含密封源仪表的安全性及放射防护状况。结果含水监测仪的剂量较低,距源容器表面5 cm处的剂量为0.00~0.45μGy/h,距源容器表面100 cm处及操作人员处剂量为0.00~0.08μGy/h。井下压裂的剂量较高,距源容器表面5 cm处的剂量最高达157.00μGy/h,距源容器表面100 cm处的剂量为0.54~6.00μGy/h;操作人员处的剂量为0.06~4.20μGy/h。结论克拉玛依市含密封源仪表防护状况较好,符合国家标准。应加强流动性较大的放射源的安全防护监管,防止不必要的照射,并应配备监测仪器以防意外照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克拉玛依油田野外作业区鼠类和蚤类的种属组成、密度以及季节消长等,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对克拉玛依油田野外作业区鼠情进行监测,并将捕获的鼠类装入鼠袋带回实验室捡体外寄生物。结果在调查期间共布放有效板夹7 919夹次,捕获鼠类302只,隶属3科8属11种,鼠密度为3.8%;从捕获鼠体表采集蚤601只,隶属4科9属14种;捕获鼠平均染蚤率为41.4%,总蚤指数为2.4。结论克拉玛依油田野外作业区鼠类密度较高,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野外工作人员对鼠疫防治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应密切关注油田野外作业区的鼠、蚤变化情况,对早发现与控制鼠疫疫情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BALB/c小鼠在接种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后一年内发生的组织病理变化作了系统的观察。结果发现该虫能引起接种部位皮肤的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坏死、脓肿或溃疡形成,继而是纤维母细胞、胶原及网状纤维增生并包围虫群。该虫还能在小鼠的尾、左后肢及两前肢足垫、耳、鼻、肝、脾及淋巴结内的病灶中发现。作者认为该虫不但能引起局部皮肤的严重病变,而且还能不断发生远处转移而产生全身性损害,病灶中的宿主细胞反应,胶原及网状纤维含量等的变化,对促成原虫引起病变的局限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克拉玛依市成年人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在克拉玛依区、白碱滩区及乌尔禾区,随机抽取5797名成年人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人群HBsAg总阳性率为7.47%。其中乙肝疫苗接种者的HBsAg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及HBV感染率分别为1.80%、15.54%、17.34%,显著低于未接种者(P<0.01);男性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有显著差异(P<0.01);汉族与维族HBsAg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职业HBsAg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行政区HBsAg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乙肝最有效措施;借助医生和媒体的力量开展广泛宣传是提高接种率的有效方法;将成人纳入扩大免疫人群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用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4个分离株接种一猴的皮下后,其中2个分离株使猴产生了皮肤利什曼病,利什曼原虫在猴的皮肤组织内可保持1年以上。另有一分离株接种至人的前臂皮下后128d,在接种部位产生了含虫的溃疡。从而证实当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能使人致皮肤利什曼病,推测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是当地人体皮肤利什曼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9.
克拉玛依地区28例皮肤利什曼病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克拉玛依地区查见的28例病期为1—48个月的皮肤利什曼病人的皮肤损害进行了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的观察。皮肤的表现一般可分为丘疹或斑块、软性结节或脓肿、溃疡及硬性结节4种临床类型。相应的组织病变,在丘疹或斑块型,主要为原虫引起的巨噬细胞聚集及炎性反应,软性结节或脓肿及溃疡型则为原虫大量繁殖导致的组织坏死液化及脱落,硬性结节主要是受损组织的修复与增生及原虫数的大量减少。以上结果,对了解皮肤利什曼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以及与皮肤型黑热病的鉴别诊断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是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主要蛉种之一,具有强的亲人性,在野外和居民点内常能查见该蛉有前鞭毛体的自然感染。本文结果表明,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能使仓鼠及BALB/c小鼠发生内脏利什曼病;在感染仓鼠内脏涂片上的无鞭毛体,由蛉体而来的明显较由大沙鼠而来的都兰利什曼原虫为小;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在NNN培养基内生长不良;用 ̄(32)P标记的gp ̄(63)基因为探针,与婴儿利什曼原虫、都兰利什曼原虫及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的DNA进行杂交,证实蚌体自然感染的原虫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克拉玛依无内脏利什曼病人,但人群中有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关于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自然感染的来源以及当地的皮肤利什曼病究竟是由都兰利什曼原虫抑或婴儿利什曼原虫所致,尚待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