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5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38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123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375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264篇
内科学   410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71篇
特种医学   89篇
外科学   129篇
综合类   537篇
预防医学   322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758篇
  6篇
中国医学   350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225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4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6篇
  197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采用盐酸氨溴索联合多索茶碱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观察组患者采用盐酸氨溴索联合多索茶碱治疗,对照组采用多索茶碱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以及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7.7%)高于对照组(84.1%),P <0.05;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盐酸氨溴索联合多索茶碱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临床疗效较好,改善患者症状情况。  相似文献   
2.
社区干预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独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社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独居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将7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独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5例.干预组采取社区健康干预,如疾病防治知识讲解、自我保健训练及干预人员(志愿者)与患者结对提供帮助与督促等;对照组未采取社区健康干预.于6个月后采用生活质量(QOL)测评表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抑郁心理状态、焦虑心理状态及QOL总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通过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独居患者进行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4.
Vascular hyperpermeability is a cardinal feature of inflammation or bum in which an array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can cause such changes in the microvessels. The fimctional measures of microvascular exchange that represent the properties of microvascular wails are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which have been reported from measurements on intact whole organisms (including human subjects}, on perfused tissues and organs, on single perfused microvessels, and on monolayers of cultured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some experiments of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 individually isolated perfused microvessels.  相似文献   
5.
采用石英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量人体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FFA)和总脂肪酸(TFA),方法灵敏,可分离血浆中近20种脂肪酸,其中油酸(C18:1)、软脂酸(C16:0),亚油酸(C18:2)、硬脂酸(C18:0)和软脂油酸(C16:1)约占血浆中FFA总量的90%。本方法所需血量少,尤其对采血较困难的婴儿进行脂肪营养研究适用。  相似文献   
6.
我们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支气管炎患者气功前和气功后痰的镜下变化及测量其发声最大值.结果表明:支气管炎患者功后痰内粘多糖的含量、上皮脱落细胞的数量增多,痰中细胞种类增加,如出现浆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体现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调节代谢能力增强,从而达到病愈、健体、养心的良效。从功后最大发声值增加,说明肺活量加大,也是患者病情好转的症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犬烟雾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洗出液的生物学活性。 方法 获取犬急性烟雾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洗出液及正常犬肺洗出液。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2 8只 )、B(2 9只 )、C(37只 )组 ,每组各取 7只不作处理作为正常对照 ,其余大鼠肺部作如下处理 :A组注入等渗盐水 ,B组注入正常犬肺洗出液 ,C组注入致伤犬肺洗出液。处死各组中正常对照大鼠 ,并于灌注后 4、12、2 4h处死灌注大鼠 ,观察各组大鼠处死前的存活情况、处死后双肺大体变化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肺组织匀浆中 6 酮 前列腺素F1α/血栓素B2 (PGF1α/TXB2 )、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髓过氧化物酶 (MPO)含量及肺毛细血管通透性。 结果 A、B组大鼠处死前均存活 ,C组大鼠非处死死亡 9只。犬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洗出液可引起大鼠肺产生类似于烟雾吸入性损伤样的病理变化。A、B组大鼠灌注后肺组织PGF1α/TXB2 均有升高倾向 ;C组大鼠灌注后PGF1α/TXB2 逐渐降低 (P <0.0 1),A、B组灌注后肺组织TNF α、MPO含量均无明显变化 (P >0.0 5 ),C组灌注后 4h肺组织TNF α、MPO含量显著增加 ,分别为 (1.0 2± 0 .0 4 )ng/ml、(1.0 1± 0.0 9)U/g肺组织湿重 ,随后下降 (P <0.0 5~ 0.0 1)。肺灌注后4hC组大鼠肺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高于A、B组 (P <0.0 1)。结论 犬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头面部不同类型毛细血管畸形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适合手术的23例头面颈部患者,根据病灶的面积和手术前的条件分别采用了植皮,扩张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和游离皮瓣修复等方法,并进行术后评价和随访.结果 除一例特别原因造成皮片下积血,皮片部分成活不良二期再植,一例同位素治疗后扩张器病例远端发生血运障碍后改植皮以外,其余皮片,皮瓣均成活良好,但随访皮片有较明显的色差,而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结论 皮瓣修复效果较好,其中扩张的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效果最佳.游离皮瓣较适合有皮下组织萎缩的大面积的病例,而其他大面积病灶可采用分期分区植皮.  相似文献   
9.
HPCE法测定蛹虫草及其培养物中核苷类化合物的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蛹虫草中核苷类化合物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测定法 ,比较天然蛹虫草及其培养物中核苷类化合物的含量。方法 在HV - 30 1高效毛细管电泳仪上进行定量分析 ,采用石英毛细管柱 ,以pH9.0的 4 0mmol·L-1 硼砂溶液作为电极缓冲液 ;分离电压为 1 6KV ;检测波长为 2 5 4nm。结果 天然蛹虫草中核苷类化合物主要集中在子座部分。人工培养蛹虫草子座和菌丝中虫草素的含量分别是天然蛹虫草子座中的 5 .0 4倍和 1 0 .85倍 ;液体培养蛹虫草菌丝中腺嘌呤、腺苷、尿苷、鸟苷含量均高于固体培养蛹虫草子座。结论 天然蛹虫草及其培养物中核苷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具有较大的差异。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蛹虫草的定量分析 ,具有分离度高、简便、准确 ,样品消耗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A study of factors governing fluid filtration in the diabetic foot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bstract. The effect of lowering the foot on the factors governing fluid filtration in the foot were studied in 12 male insulin-dependent diabetic subjects and 10 controls. Toe skin blood flow, measured by laser Doppler flowmetr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during dependency in the diabetic group. In the control subjects, the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of venous blood sampled from the foot rose to 47·7 mmHg (range 45·1–53·8) after 50 min of foot dependency. In the diabetic group,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failed to rise to the same extent (median 36·7 mmHg; range 28·6–43·0; P < 0·001). Capillary pressure, measured directly by the Landis microinjection techniqu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diabetic group (85·3±1·7 ( n = 6) vs. 92·2±4·6 cm H2O ( n = 6); P < 0·007), as was foot swelling rate determined by mercury strain gauge plethysmography (0·069±0·022 vs. 0·099±0·025 ml min-1 100ml-1; P < 0·02). These results suggest an impairment of the oedema-preventing mechanisms in diabetic subjects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risks of ulceration in the diabetic foo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