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30篇
  免费   1642篇
  国内免费   790篇
耳鼻咽喉   813篇
儿科学   108篇
妇产科学   102篇
基础医学   953篇
口腔科学   836篇
临床医学   7687篇
内科学   2009篇
皮肤病学   93篇
神经病学   891篇
特种医学   1319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5652篇
综合类   12235篇
预防医学   2430篇
眼科学   125篇
药学   4695篇
  69篇
中国医学   6090篇
肿瘤学   1047篇
  2024年   234篇
  2023年   897篇
  2022年   1099篇
  2021年   1162篇
  2020年   1096篇
  2019年   959篇
  2018年   458篇
  2017年   831篇
  2016年   1002篇
  2015年   1298篇
  2014年   2320篇
  2013年   2206篇
  2012年   2789篇
  2011年   2986篇
  2010年   2768篇
  2009年   2596篇
  2008年   2873篇
  2007年   2452篇
  2006年   2365篇
  2005年   2519篇
  2004年   2063篇
  2003年   1893篇
  2002年   1529篇
  2001年   1274篇
  2000年   1040篇
  1999年   793篇
  1998年   685篇
  1997年   619篇
  1996年   528篇
  1995年   460篇
  1994年   362篇
  1993年   207篇
  1992年   188篇
  1991年   157篇
  1990年   141篇
  1989年   144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观察枢椎短杠杆推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颈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6)与对照组(n=36)。治疗组患者以予枢椎短杠杆推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予经络推拿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以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定生活质量,测量寰枢轴线差值。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寰枢轴线差值均减小(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寰枢轴线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枢椎短杠杆推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颈性头痛临床疗效优于经络推拿,且能较好地改善寰枢椎不对称性,但在改善患者健康状况方面与经络推拿相同。  相似文献   
3.
陈红亮 《中医学报》2016,(6):910-912
目的:观察理筋通督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3组,理筋通督组、传统手法组及安慰剂组。理筋通督组采用理筋通督手法;传统手法组采用传统手法;安慰剂组口服维生素C。结果:理筋通督手法可显著减缓患者基底动脉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P0.05)。理筋通督组有效率为93.67%,传统手法组有效率为67.5%,安慰剂组有效率为17.5%,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筋通督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理筋通督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颈移动度的变化对孕产妇妊娠晚期及产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经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临床进行常规产前检查的124例孕产妇选择为临床研究病例,均进行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不同分为两组。非压力性尿失禁组73例,压力性尿失禁组51例,分别于孕周34周、36周、38周以及产后6周测量膀胱颈移动度,观察并评价不同孕周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并比较两组膀胱颈移动度水平差异。结果于孕34周、36周、38周以及产后6周的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分别为12. 90%、23. 39%、43. 55%及5. 65%,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压力性尿失禁组女性膀胱颈移动度的测量值在孕周为34周、36周、38周以及产后6周分别为(3. 78±1. 34) mm、(4. 62±1. 24) mm、(6. 96±1. 22) mm及(2. 23±1. 92) mm明显大于非压力性尿失禁组女性在孕34周、36周、38周以及产后6周的膀胱颈移动度的测量值(2. 42±1. 33) mm、(3. 83±1. 12) mm、(6. 02±1. 76) mm及(1. 28±0. 5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孕产妇妊娠晚期及产后膀胱颈移动度的变化水平与压力性尿失禁疾病的表达相关,随着孕周的增加,膀胱颈移动度逐渐增大,且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也增高,膀胱颈移动度的变化水平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朱增强 《当代医学》2016,(11):48-49
目的 观察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法治疗距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距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并复查X线.记录踝关节功能评分、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8~12个月骨愈合,愈合良好30例,骨延迟愈合4例,末次随访均愈合良好.踝关节功能评分72~95分,90分以上12例,80~90分18例,72~80分4例.临床效果满意26例,一般8例,无不满意患者.2例Ⅱ型患者出现距骨部分缺血坏死,2例Ⅱ型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可作为HawkinsⅠ、Ⅱ型骨折首选,HawkinsⅢ型的手术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8-12间920例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6.1%(56/920)。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男),BMI指数≥28 kg/m~2,肿瘤下缘距肛缘7 cm,合并糖尿病,肿瘤≥5 cm,营养不良风险评分≥3分,均是影响吻合口漏发生的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下缘距肛缘7cm,营养不良风险评分≥3分,是影响吻合口漏的独立因素。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对低位直肠癌及营养不良患者,应警惕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李丽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6,(32):4579-4580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异常的 X 线造影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1月收治的30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异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 X线造影的诊断方式,对其临床资料及其诊断效果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30例吻合口异常患者中,共计18例吻合口异常,对比剂在经过瘘口向纵隔进入时,在其纵隔的内部形成了斑片状的形状,且对比剂出现积聚影;8例患者为吻合口胸腔瘘,对比剂在经过瘘口向纵隔进入时,形成不规则的阴影状;2例患者为吻合口气管瘘,对比剂在经过瘘口进入支气管以及气管时,其支气管以及气管位置有明显的分支显影;2例患者为残胃胸腔瘘,在检查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对比剂进入患者的胸腔处。其中20例患者为单发瘘,10例患者为多发瘘,瘘口的直径为3 mm~6 mm,平均直径为(4.1±0.4)mm。结论 X 线造影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异常诊断中有着显著的价值,可对患者的病变情况进行准确显示,为诊断提供相应的依据,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TME保肛术后吻合口瘘原因分析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63例中低位直肠癌TME保肛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0例(15.8%),9例给予全身营养支持,骶前冲洗引流,全身使用抗生素等非手术治疗后痊愈,1例行二次手术后痊愈。结论吻合口瘘不仅与患者高龄、贫血、营养状况差、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有关,而且与肠道准备欠佳、感染、术者吻合技术不足、游离肠管血运障碍,局部张力过大、吻合器使用不当以及Dukes分期等有关。围手术期采取相应的措施,严格按照TME术的操作规范,可有效防止瘘的发生,促使吻合口瘘的治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调节颈前路手术患者手术过程中套囊压力能否减少患者撤机后气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取择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及融合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控制套囊压力组(K组,30例)和对照组(C组,30例),控制套囊压力组在手术过程中控制套囊压力在安全范围,对照组患者仅监测套囊压力。结果:对照组患者套囊压力手术过程中明显升高,控制套囊压力组患者撤机后咽喉疼痛的发生明显降低。结论:调节颈前路手术患者手术过程中套囊压力在安全水平能减少其撤机后咽喉疼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并分析高频彩超对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以提高此疾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我院2011年3月1日-2013年3月1日期间共收治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患者98例,另取健康患者98例,并将其设为对照组,对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诊断方式进行科学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 IMT 明显增厚,且患者的各型斑块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即 P <0.05。结论:高频彩超是临床中诊断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首选方式,其具有检出率高、方便、快捷等特点,可为临床预防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提供真实、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