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7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333篇
耳鼻咽喉   53篇
儿科学   37篇
妇产科学   69篇
基础医学   314篇
口腔科学   114篇
临床医学   469篇
内科学   440篇
皮肤病学   57篇
神经病学   63篇
特种医学   99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324篇
综合类   1374篇
预防医学   177篇
眼科学   39篇
药学   261篇
  1篇
中国医学   155篇
肿瘤学   77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241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324篇
  2005年   339篇
  2004年   398篇
  2003年   418篇
  2002年   436篇
  2001年   441篇
  2000年   319篇
  1999年   236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对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切除且术后病理提示为高级别胶质瘤的患者63例(WHO Ⅲ级27例,Ⅳ级36例),完善临床资料、随访资料、分子检测结果。应用Sanger测序法检测样本中IDH1和TERT启动子突变情况,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不同亚组,通过比较其生存期的差异,分析基因突变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63例高级别胶质瘤中,IDH1突变型和野生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4和1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ERT突变型和野生型的中位生存期无明显差异(P>0.05)。IDH1突变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良好的因素,TERT突变不能单独提示预后,二者联合分析提示:IDH1突变/TERT突变组预后最好,IDH1野生/TERT突变组预后最差,IDH1突变/TERT野生组预后稍好于IDH1野生/TERT野生组,四组间预后有明显差异。结论:IDH1突变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有较好的临床预后,在此基础上,TERT启动子突变检测有助于进一步划分其预后分层。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既往的研究中 ,为探讨肝癌裸鼠移植瘤细胞DNA合成与端粒酶表达的生物节律 ,在时辰同步化裸鼠中构建了肝癌细胞SMMC 772 1裸鼠移植瘤。继续在程控光照条件下饲养 ,于光照后 3,6 ,9,1 2 ,1 5 ,1 8,2 1小时取样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时期细胞DNA含量 ,细胞周期分布及端粒酶活性水平。结果 ,肝癌裸鼠移植瘤细胞DNA合成随昼夜节律变化 ,且伴随端粒酶活性的同步节律变化 ,均在光照后 2 1小时达高峰 ,光照后 9小时处于低谷 ;节律周期呈余弦分布。表明 ,肝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与端粒酶活性表达在静止相达高峰 ,为制定肿瘤时辰化疗方案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人端粒酶RNA表达的检测方法。方法 制备人端粒酶RNA,(human telomeraseRNA,hTR)的cDNA探针,分别应用RNA斑点杂交与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分析检测不同胃粘膜的端粒酶RNA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结果 人端粒酶RNA的cDNA探针制备成功。18例活检胃癌组织及45例手术胃癌组织RNA斑点杂交检测的阳性率均为l00%,相应TRAP分析的阳性率分别为88.89%、86.67%,低于RNA斑点杂交(P<0.05)。同时RNA斑点杂交结果提示在非癌胃组织中随着肠化程度增高人端粒酶RNA表达也增强。结论 RNA斑点杂交检测人端粒酶RNA,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弥补了TRAP分析敏感性不足的缺点。  相似文献   
4.
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催化亚基hTERT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胃癌、胃黏膜肠化生及正常黏膜组织端粒酶活性与人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表达的相关性及端粒酶激活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测定3种胃癌细胞株、26例胃癌、10例胃黏膜肠化生和3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和hTERT表达.结果:3种胃癌细胞株、24例胃癌组织有端粒酶活性;4例肠化生端粒酶活性较弱;36例正常胃黏膜标本未测到端粒酶活性.hTERT在26例胃癌组织、5例肠化胃黏膜中表达;正常胃黏膜无表达.端粒酶活性、hTERT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和病理分级无关.结论:hTERT在肿瘤形成的早期阶段表达,端粒酶的激活是胃癌形成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端粒酶作为脑膜瘤标志物 ,在肿瘤良恶性鉴别、恶性程度评估以及预后预测等方面的意义。【方法】利用TRAP ELISA方法定量检测 6 1例 (份 )肿瘤标本端粒酶的活性 (以ΔA =A4 50 -A690 表示 ) ,结合肿瘤的分类和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端粒酶活性作为肿瘤良恶性及判断预后的标记物的可行性。另取正常脑组织标本 2 0例作为对照。【结果】 30例脑膜瘤中 ,2 9例脑膜瘤均未测到端粒酶活性 ;1例端粒酶阳性 (阳性率 3 3%) ,ΔA =0 2 37;全组ΔA平均值 =0 0 49。 15例恶性脑膜瘤中 14例呈端粒酶阳性 (93%) ,ΔA =1 2 37~ 2 5 16 ;1例端粒酶阴性 ,ΔA =0 0 76 ,全组ΔA平均值 =1 6 30。 16例复发性脑膜瘤端粒酶均阳性 (10 0 %) ,ΔA =1 0 34~ 1 4 78,平均 1 2 5 5。脑膜瘤和复发性脑膜瘤、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的端粒酶的阳性率和酶活性表达强度方面差异明显 (P分别为 <0 0 0 1、<0 0 1和 <0 0 0 0 5、<0 0 1)。 2 0例正常脑组织中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激活在恶性脑膜瘤和复发性脑膜瘤中是较常见的现象。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 ,在脑膜瘤的良恶性鉴别、恶性程度评估、预后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和环氧化酶(cox)-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22例乳腺良性病变标本的hTERT和COX-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hTERT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阳性表达率fig71.11%,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9.0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T阳性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雌、孕激素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0.05),与Her-2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COX-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2.22%,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50.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阳性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Her-2、ER阳性表达有关(P<0.0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TERT阳性表达与COX-2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557,P<0.01).结论 hTERT与COX-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在乳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hTERT与COX-2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TERT表达与COX-2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COX-2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和调节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对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aji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冬凌草甲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Raji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仪、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TRAP-PCR-ELISA法检测细胞凋亡前后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冬凌草甲素可显著降低Raji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关系。结论冬凌草甲素对B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明显的体外抗白血病作用,降低细胞端粒酶活性,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据2005年31卷16期《中国医学论坛报》报道,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Bemad等和丹麦欧登塞大学医院Burns等在Canceer Research(2005,65:3035;3126)上报道,如果成年人干细胞离体培养增殖太久,有可能发生癌变。  相似文献   
9.
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肺癌诊断标记物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②方法 用TRAP法检测 2 9例肺癌组织、2 7例癌旁组织和 35例正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表达。③结果  2 9例肺癌组织中 2 1例 (72 .4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2 7例癌旁组织中 6例 (2 2 .2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35例正常组织均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癌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 =34.0 13、3.937,P <0 .0 1、0 .0 5 )。④结论 端粒酶表达与肿瘤发生有关 ,其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判定肿瘤复发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端粒为真核生物线性DNA末端的一组6核苷酸的串联重复序列5'-TTAGGG-3’。它能维持染色体末端稳定性,防止降解、融合、重排和DNA丢失。端粒的长度和端粒酶的活性有关,因此端粒酶的活性决定了细胞的寿命。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涉及到细胞生物学的许多方面,本文仅就其与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