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3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8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63篇
药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理病理症状在童年期虐待和医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方法整群选取安徽省某医科院校4007名大一、大二在校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童年期虐待评定问卷、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条目列表和心理亚健康自评问卷进行童年期虐待经历、自伤行为和心理病理症状等信息调查,使用Pearson相关、线性回归和Sobel检验分析三者间的关联。结果童年期躯体、情感、性虐待、总体虐待评分与心理病理症状评分和自伤行为频率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心理病理症状在童年期各种虐待经历和自伤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Sobel检验显示中介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33%~9.96%(男性)和6.06%~10.36%(女性)(P0.01)。控制年龄、家庭居住地、经济状况、独生子女状况、父母学历等混杂因素后仍存在中介效应,Sobel检验显示上述中介效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7.93%~9.96%(男性)和6.10%~10.20%(女性)(P0.05)。结论心理病理症状在童年期虐待经历和自伤行为的关联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减缓医学生心理病理症状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有童年期虐待经历者的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童年期居住环境卫生对农村居民中老年期慢性病患病的影响, 并检验童年期健康状况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8年最新调查和2014年生命历程调查共同访问的12 506名农村居民数据, 运用χ2检验、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倾向评分加权法、负二项回归模型和KHB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 相比童年期居住环境卫生较好的农村居民, 童年居住环境卫生较差的中老年农村居民患哮喘风险提高23.7%(OR=1.237, 95%CI:1.060~1.445), 患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增加16.4%(OR=1.164, 95%CI:1.006~1.347)、22.4%(OR=1.224, 95%CI:1.083~1.383)和19.6%(OR=1.196, 95%CI:1.103~1.296), 患血脂异常和心脏病的可能性上升了26.6%(OR=1.266, 95%CI:1.153~1.390)和13.6%(OR=1.136, 95%CI:1.031~1.253)。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童年居住环境卫生较差的中老年农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群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与童年期虐待及不良家庭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信念问卷(PBQ)中的B群人格障碍信念分量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自编早期不良家庭因素清单,对1450名大学生及硕士研究生施测。结果:童年期虐待及不良家庭因素均与B群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呈显著正相关;童年期虐待与不良家庭因素显著正相关;童年期虐待及不良家庭因素对反社会型、表演型以及边缘型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均有显著预测作用,解释率分别为13.2%、6.7%、10.5%,童年期虐待及不良家庭因素对B群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总分的解释率为11.7%。结论:童年期虐待及不良家庭因素与B群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童年期虐待、特质抑郁和正念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大学生415名,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状态-特质抑郁量表中特质抑郁分量表(T-DEP)和正念注意知觉量表(MAAS),分别测量大学生童年期虐待、特质抑郁和正念。结果:童年期虐待得分与特质抑郁得分呈正相关(r=0.4,P<0.01),与正念得分呈负相关(r=-0.37,P<0.01);正念在童年期虐待与特质抑郁得分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60、β=0.33,均P<0.001),与特质抑郁中快感缺失维度得分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75、β=0.31,均P<0.001)。结论:有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特质抑郁,其特质抑郁受到正念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童年期回忆问卷》中文版在初中生中应用的适合性。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河北省唐山市2所中学400名学生,分为样本一和样本二两部分,以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自恋人格问卷为效标量表,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项目分析,信度分析,关联效度分析。结果①因素分析表明《童年期回忆问卷》中文版有3个因子,冷漠拒绝、过誉和可信赖;②《童年期回忆问卷》中文版在初中生中应用具有较好的项目鉴别度(P<0.05)、一致性信度(Cronbach’s=0.846,0.763,0.641)和重测信度(r=0.623,0.671,0.512);③童年期回忆与父母教养方式及自恋人格有不同的关联,冷漠拒绝与消极教养正相关,积极教养负相关,与隐性自恋正相关(r=0.317,P<0.001);过誉与可依赖、积极教养正相关,消极教养负相关;过誉与显性自恋正相关(r=0.292,P<0.001),而可信赖与自恋不相关。结论修订的《童年期回忆问卷》在初中生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应对方式、自尊与青少年社交恐惧症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与青少年社交恐惧症的起病年龄、病程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110例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者(病例组)以及142例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童年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28 item Short Form,CTQ-SF)、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评估,并对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的评定.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病例组CTQ-SF总分及其各维度分、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分更高(P<0.05),SES 评分更低(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SAD分与CTQ-SF总分及其各维度分、消极应对分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积极应对分、SES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童年期虐待水平、情感虐待(EA)、情感忽视(EN)、消极应对、自尊为影响青少年社交恐惧症发病的因素,且CTQ-SF总分、EA分、EN分与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起病年龄成显著负相关(P<0.01),EA、EN的严重程度与病程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者有更多的童年期虐待经历.童年期虐待水平、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消极应对、自尊为影响青少年社交恐惧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积极应对是青少年社交恐惧症发病的保护因素,且童年期虐待经历越多,其起病年龄越早,经历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越多,其病情越严重、病程越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期创伤对攻击行为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171例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估患者的攻击行为,根据MOAS结果将其分为攻击组(89例)和非攻击组(81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童年创伤问卷(CTQ)收集患者的创伤情况。结果 攻击组病程短于非攻击组(P<0.05)。攻击行为组PANSS总分、阳性因子、兴奋激越因子分、CTQ总分和五个分量表分均高于非攻击行为组(均P<0.05),阴性因子、抑郁焦虑因子和认知因子分低于非攻击行为组(均P<0.05)。兴奋敌对因子、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情感忽视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P<0.05)。结论 兴奋敌对因子、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情感忽视对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有的独立贡献。有攻击行为患者的病程短与非攻击行为患者,可能是攻击行为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父母童年期虐待经历、父母反思功能和亲子关系的关系,为改善亲子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4-7月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简版)、父母反思功能问卷、亲子关系量表对582名通州区3~6岁儿童的父母进行测查.结果 反思功能在父亲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亲子关系间不存在中介效应,模型拟合指数为x...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暴力犯罪人员的冲动、攻击性人格特点,及其与童年期受虐待关系,为减少或预防暴力犯罪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冲动性和攻击性量表、童年期创伤史问卷(Childhood Tmuma Questionnaire.CTQ)及自行编制的在押服刑罪犯一般情况登记表,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00名犯人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暴力犯组的运动冲动性、冲动总水平、躯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愤怒水平、敌意水平、自我攻击水平及攻击性总分等因子得分高于非暴力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暴力犯中无计划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冲动总水平和童年期创伤各因子均呈正相关;敌意水平、自我攻击水平、攻击总水平与童年期创伤的五个因子均呈正相关,而躯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愤怒水平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呈正相关.结论 暴力犯有明显的冲动及攻击性,更容易失去理智,产生暴力攻击行为;童年遭受虐待可增加个体的冲动、攻击性,从而增加暴力犯罪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