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9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45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6篇
预防医学   3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49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4岁,未婚,无业,初中文化,广州人。因"吸食冰毒2年余,凭空闻声称被跟踪1年余"而于2016年4月27日被家人送来我科住院治疗。患者平时性格外向。2年前患者开始吸食冰毒,滥用方式为烟熏吸,开始时每月吸食1-2次不等,逐渐增加到每月吸食5-6次,每次吸食量约0.2 g左右。一般在娱乐场所和朋友一起吸食,吸食后性兴奋强烈,自感兴奋,玩的嗨。家人发现其吸食后表现兴奋话多,易激动,脾气大,几天不睡觉,饮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女性冰毒成瘾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83例女性甲基苯丙胺成瘾自愿者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MOCK组(对照组) 27例和2/100Hz组(实验组) 56例,每例于月经周期的第2d上午8∶00-10∶00之间采血后,开始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仪进行治疗。MOCK组的频率为2/100 Hz,电流强度控制在0~2 mA(起到模拟效果即可); 2/100 Hz组的治疗频率为2/100 Hz、电流强度为10~25 mA。两组分别进行治疗,每日一次,每次30 min,一周治疗5天休息2天,直到下次月经来潮前结束。结果:(1) 2/100 Hz组的血清雌二醇水平在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也显著低于MOCK组的治疗后(P <0. 05);(2) 2/100 Hz组的血清泌乳素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但明显低于治疗后的MOCK组(P <0. 05);(3) 2/100 Hz组的焦虑评分(HAMA)和抑郁评分(HAMD)在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也显著低于MOCK组的治疗后(P <0. 01);(4)对照组和治疗组血清中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孕酮和睾酮的水平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两组之间也无明显变化。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降低冰毒成瘾者康复期血清雌二醇和泌乳素水平,从而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扣带回立体定向毁损对甲基苯丙胺(MAP)大鼠脑内颞叶皮质多巴胺D2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MAP组、MAP 毁损组和MAP 假毁损组,每组各20只;采用经腹腔注射MAP制备精神分裂症MAP模型,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扣带回,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颞叶皮质D2受体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AP组及MAP 假毁损组大鼠颞叶皮质D2受体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MAP 毁损组大鼠颞叶皮质DA受体阳性细胞数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扣带回毁损可以抑制使用MAP而诱发的颢叶皮质D2表达的亢进.  相似文献   
4.
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是21世纪主要流行滥用的药物之一,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冰毒","摇头丸"等属于此类毒品,主要有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等.在我国,此类毒品无论是在舞厅、迪吧或其它公共娱乐场所和地下色情场所等都很容易获得,导致滥用人群日益扩大[1],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虽然世界各国在药物滥用防治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收效甚微,对ATS依赖者目前治疗多采用强制戒毒、对症治疗和辅以心理治疗等方法,但治疗时间长,复吸率高[1-4],对于高危人群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检测ATS多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薄层色谱(TLC)等[2]方法,其设备昂贵,难以开展现场检测,应用范围受限,并不适合于现场快速便捷检测,因而探索对ATS更有效的预防、治疗方法和更便捷的现场检测方法,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属拟交感胺类中枢兴奋剂,长期滥用极易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精神依赖比躯体依赖强烈而突出,并可导致精神障碍.使吸食者出现强烈的觅药行为,使其易激动,过度兴奋,出现暴力行为,多语、失眠、焦虑、抑郁、幻觉等症状.  相似文献   
6.
噻诺啡对小鼠甲基苯丙胺行为敏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型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噻诺啡对小鼠甲基苯丙胺行为敏化过程的影响。方法:测定小鼠的自主活动,观察噻诺啡对小鼠的自主活动及急性甲基苯丙胺处理所致小鼠活动增强效应的影响。小鼠腹泻注射甲基苯丙胺2mg·kg~(-1)·d~(-1),连续7d,建立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模型,观察噻诺啡对小鼠行为敏化的影响。结果:单次皮下注射噻诺啡(0.0625~1.0mg·kg~(-1))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P<0.05),连续给药7d,噻诺啡对小鼠自主活动的抑制作用不产生敏化,而耐受。噻诺啡对急性甲基苯丙胺处理所致小鼠的高活动性无明显影响。噻诺啡对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的形成和表达无显著作用,但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敏化的转化(P<0.05或P<0.01)。结论:噻诺啡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可以阻止甲基苯丙胺诱导小鼠产生行为敏化的转化过程,提示噻诺啡可能对甲基苯丙胺的成瘾行为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摇头丸)、氯胺酮等毒品的滥用有愈演愈烈之趋向,滥用对象已自一般的高危人群向其他人员扩散之势态.因此,导致急性中毒性精神障碍案例也不断有所报导.现将我所收治的因滥用摇头丸、氯胺酮引起急性精神异常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归元片对小鼠甲基苯丙胺行为敏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制剂归元片对甲基苯丙胺行为敏化的影响.方法:测定小鼠的自主活动,观察归元片对小鼠自主活动及甲基苯丙胺急性活动增强效应的影响.小鼠慢性甲基苯丙胺处理,建立甲基苯丙胺诱导的行为敏化小鼠模型,观察归元片对甲基苯丙胺行为敏化获得和表达的影响.结果:归元片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小鼠的活动性,对甲基苯丙胺的急性高活动效应有抑制作用.归元片阻断小鼠甲基苯丙胺行为敏化的获得和表达.结论:归元片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具有抑制作用,能抑制甲基苯丙胺行为敏化的获得和表达,提示归元片能抑制甲基苯丙胺的奖赏效应,可能对防治甲基苯丙胺的滥用和成瘾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DMA的神经毒性及SERTmRNA的表达。方法 :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 ,实验组给予MDMA(2 0mg·kg- 1 ,每日 2次 ,ip ,连续 4d) ,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脑区的DA和 5 -HT含量 ,原位杂交方法检测SERTmRNA的表达。结果 :给予MDMA后 ,大鼠额叶皮层、海马和纹状体的 5 -HT下降 (P <0 0 0 1) ,SERT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 (P <0 0 0 1)。结论 :MDMA对中枢 5 -HT系统有明显的神经毒性 ,导致SERTmRNA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甲基苯丙胺滥用者的攻击性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文版的Buss和Perry攻击量表(AQCV),评估545名甲基苯丙胺滥用者的攻击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攻击性的因素。结果:AQ-CV总分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23.3(11.7-36.3)。男性的攻击性显著高于女性(aOR=2.32,95%CI:1.17-4.61);甲基苯丙胺累计使用时间长(≥12月,aOR=1.80,95%CI:1.04-3.10)、每次使用剂量大(≥0.3g,aOR=2.86,95%CI:1.62-5.04)和伴随精神病性症状(aOR=13.42,95%CI:6.60-27.28)是滥用者表现出高攻击性的风险因子。结论:长期、频繁、大剂量使用甲基苯丙胺可使滥用者的攻击性显著增高。应当控制甲基苯丙胺的滥用并积极干预滥用者的精神病性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