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27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248篇
内科学   9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174篇
综合类   471篇
预防医学   111篇
药学   238篇
  2篇
中国医学   7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康之友》2006,(6):77-77
夏天来临,乘车出去郊游的机会增多了,但在远距离乘车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睡觉或闭目养神。因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启动、刹车、加速十分频繁,人在清醒状态时,一旦出现意外,敏锐的神经反射会在短暂瞬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如果处于闭目养神或昏昏欲睡状态下,一旦意外发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病人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靶控输注(TCI)咪达唑仑的镇静效果。方法SICU病人30例,随机分为3组(n=10):A组采用恒速输注咪达唑仑0.06 mg·kg-1·h-1镇静;B组采用咪达唑仑TCI镇静,初始血浆靶浓度为60 ng/ml;C组在BIS指导下咪达唑仑TCI镇静,初始血浆靶浓度为60 ng/ml。每30 min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评估镇静深度,若Ramsay镇静评分小于或大于4分,则A组输注速率增加或减少0.02 mg·kg-1·h-1,B组血浆靶浓度增加或减少20 ng/ml。C组若BIS大于或小于70,则血浆靶浓度增加或减少20 ng/ml。B、C组均随机抽取30份2 ml动脉血样,测定咪达唑仑血药浓度,用偏离性和精密度评价TCI系统的性能。结果咪达唑仑TCI系统的偏离性为12.5%,精密度为22.5%。咪达唑仑实测血药浓度与Ramsay镇静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67(P<0.05)。镇静过程中C组Ramsay镇静评分4分所占比例(54%)高于A组(28%)和B组(40%)(P<0.01)。结论咪达唑仑TCI系统的性能可靠,用于SICU病人以BIS为70调控咪达唑仑TCI,可产生良好的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择期手术患者术前需要留置胃管,以往均在手术日晨,病房护士于患者清醒状态下置胃管,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还会经常导致插管失败,加重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2004年4月以来,我室对628例胃肠道择期手术患者采取在硬膜外腔置管术后,咪唑安定静脉注射后插胃管,明显减轻了患者的不良刺激,提高了插管的成功率,且患者术后对插胃管及手术过程产生了明显的顺行性遗忘,患者没有痛苦的感觉,收到非常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球麻痹即延髓麻痹,它是指脑干病变可损及舌咽迷走神经的核及脑干内纤维,双侧延髓病变引起的舌咽、迷走神经为主的后组颅神经麻痹。其临床特点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不清,声音嘶哑等,以往遇到此类患者,护士用常规胃管置入法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且反复置入,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反复插管还会导致患者鼻咽部黏膜的损伤、水肿等。我院神经内科2002年2月~2004年10月对清醒球麻痹患者采取区别于常规胃管置入的方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98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昏迷期的急救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酒精中毒昏迷期患者的血糖变化与昏迷的关系,以及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急性酒精中毒昏迷期患者98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检测血糖及CO2CP的变化。结果 患者意识恢复清醒前后血糖平均值有显著差异,治疗组较对照组意识恢复清醒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显著。结论 低血糖是引起本组病例急性酒精中毒昏迷的重要原因之一,静脉注射50%高渗葡萄糖液是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纳洛酮两者合并应用,对于急性酒精中毒病例可以起到相辅相成、标本兼治的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fibreoptic bronchoscope,FOB)引导下经鼻清醒气管插管术在颌面外科手术中的临床运用。方法45例颌面外伤患者其中多发下颌骨骨折18例,上颌骨及颧骨骨折15例,上下颌骨多发骨折且合并有四肢骨折者12例,男38例,女7例,年龄16~38岁。方法术前30min给东莨菪碱0.3mg肌注。分段实施局部麻醉:鼻腔以1%丁卡因加3%麻黄碱行鼻腔表面麻醉并使鼻腔黏膜血管收缩;喉一声门上区喉上神经阻滞(SLNB)以2%利多卡因经舌骨大角前下穿刺行SLNB,左右各2ml;喉.声门下区以2%利多卡因2mL/次经环甲膜穿刺行喉及气管表面麻醉。适度镇静局部麻醉完善后,给咪达唑仑1~2mg+芬太尼0.02—0.04mg静脉滴注。经鼻腔置入纤支镜和引导插入气管导管由助手扶持患者头部于合适位置,操作者位于患者头部,将套有钢丝气管导管(ID6~7mm)的纤支镜经鼻腔置人,出后鼻孔后即可见会厌,缓慢推进纤支镜并调整角度完全暴露声门,将纤支镜头端进入声门下气管内3~5cm,看到气管隆突后即可顺势导人气管导管,退出纤支镜固定导管。结果全部45例插管均一次成功,耗时0.5—1.5min。有4例在导管出后鼻孔后有不适感,另有6例插管后轻微呛咳,但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颌面外伤患者多伴颌面部严重挫裂伤及多发骨折,麻醉处理较为棘手。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清醒气管插管具有快速准确安全、成功率高、损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且可通过纤支镜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及给氧,在有条件的单位不失为处理此类气道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咪达唑仑在肠镜检查中的清醒镇静作用。方法 行肠镜检查的门诊或住院病人 10 0例 ,随机分为药物组与对照组 ,每组 5 0例 ;药物组肠镜检查前缓慢推注咪达唑仑 5 μg kg ,2min后开始检查 ,术中根据情况一次追加 1~ 2 μg kg ,但总量不超过 8μg kg ;对照组为常规检查。观察两组病人检查过程中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及呼吸的变化。治疗结束后询问病人对检查过程的记忆丧失程度、感受及满意情况 ;记录检查时间与是否完成检查 ,同时操作者及助手评价病人的配合情况。结果 药物组大部分病人 ( 90 % )肠镜置入及检查过程中听从医生的指令、无焦虑 ,配合肠镜检查 ,其他的病人略有不适但都能配合检查 ,无一例不能耐受检查 ;对照组只有 5 8%的病人能配合检查 ,且有 2例因无法耐受导致检查失败 ;药物组病人对检查过程 74%完全无记忆 ,部分记忆和完全记忆的 2 6% ;而对照组部分记忆和完全记忆为 10 0 % ;药物组 90 %以上的病人对检查过程满意 ,无不满意 ,对照组满意率不到 10 % ;药物组的HR、MAP、SpO2 基本平稳 ;对照组的病人在检查过程的血压明显上升但心率下降。结论 小剂量的咪达唑仑 ( <8μg kg)能很好地应用于肠镜检查 ,具有明显的记忆缺失、减少痛苦、提高满意率和检查率 ,稳定血液动力学的作  相似文献   
8.
失眠是指从睡眠开始的入睡障碍和睡眠的维持障碍。失眠包括入睡困难、清晨觉醒过早、睡眠时间短、睡眠中断、白昼睡眠过多。失眠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困扰,使人的生理节律紊乱,活动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机体的修复。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颅脑损伤神志清醒的患者常常被失眠困扰。遂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84例颅脑损伤神志清醒住院患者失眠的相关因素,以了解他们的睡眠状况,找出具有共性的问题,探索减少患者失眠发生的应对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的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服毒自杀患者多数性格比较内向、孤僻、思路狭窄,受到挫折和烦心的事后常想不开,易产生轻生念头而导致自杀行为,当患者被抢救脱离危险意识清醒后,心情复杂、矛盾重重,不愿意与人交谈,消极沉闷、烦躁易怒等心理反应。因此,临床上要使患者尽快康复,必须重视心理护理,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稳定情绪,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我科自2000年以来救治服毒自杀患者25例,由于救治后我们加强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缩短了疗程,而且患者达到了身心痊愈,具体实施心理护理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甘露醇静滴对外周静脉的损伤,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方法 将100例神经外科应用甘露醇的清醒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2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在静滴甘露醇前用2%山莨菪碱外敷穿刺点周围静脉皮肤后,静滴35℃甘露醇;对照组常规方法静滴35℃甘露醇.结果 自接受甘露醇治疗开始后10~14d内,观察组出现静脉炎3例,对照组出现9例,2组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P〈0.01).结论 2%山莨菪碱可有效预防甘露醇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