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5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易学思想探讨行经期变化及其调治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10029)夏桂成[作者简介]夏桂成(1932—),江苏省江阴市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早年从江阴名医夏奕钧学习中医内科,1957年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结业,1958年...  相似文献   
2.
3.
易学象数模式看中医理论实质张其成(南京中医学院医古文教研室210024)主题词易学家数/思维模式,脏象,经络,运气,诊断/辨证中医理论体系中,至今仍有一些问题难以合理解释。如:为什么要将人体进行阴阳两仪分类和五行分类?“二”和“五”之间有没有深层次...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源于自然科学,“易学”是自然科学的精髓。医易同源,医易相通。 中医学的一元气论的元气化、五运六气、天人相应、阴阳五行以及物质的生克制化,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功能活动,疾病的生成、传变、转归,临床中的辨证论治、临证遣药等理论与治则、治法、用药均是易学内涵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5.
《国际免疫学杂志》2006,29(5):F0003-F0003
由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这制作的《心电图易学通——程序化心电图分析》CD-ROM光盘已经面向全国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6.
试谈易学原理与中医学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学作为中国古代研究宇宙万物本源、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哲学典籍,以太极“气一元论”的宇宙观,对大千世界进行了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动态、立体、综合地探索和认识,是中华民族传统科学文化的渊薮。易学哲理同样奠定了中医学的立论基础,中医学则是易学原理实际运用之典范。中医学以易理为指导,自觉地运用了易学取类比象、推理演绎的思维逻辑,强调生命过程中整体系统的气化综合效应,创立了包括天象、地象、社会象及人象在内,体现阴阳、刚柔、形气、体用、脏腑、经络、气血和精神等浑然一体的天人系统观,并在医易同步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四时五脏阴阳”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学术风范,以及“整体系统观”、“时空流行观”、“协调中和观”、“辨证医易观”为中医的四大学术特色,成为中医学术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赵默 《自我药疗》2014,(2):58-59
中国最神秘的文化莫过于《周易》和中医,一个代表中国宇宙哲学体系,一个代表中国人体科学体系,两者都以中华文化的主千——天人合一观为主导思想,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智慧,这种智慧开启了历代中医学家的创新。《周易》是推动中医学发展的动力,医易理论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壮大。如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就是医易结合的宝典。而在当代,医易结合之集大成且颇有创论者,田合禄教授当为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8.
9.
各有关专家: 为了更好地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中医学与易学、道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拟于2009年9月中旬在安徽亳州举办中医与易学、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中医正骨》2009,21(5):F0002-F0002
为了更好地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中医学与易学、道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拟于今年9月中旬在安徽毫州举办中医与易学、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