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314篇
  免费   4285篇
  国内免费   3293篇
耳鼻咽喉   353篇
儿科学   1319篇
妇产科学   239篇
基础医学   3303篇
口腔科学   80篇
临床医学   14006篇
内科学   10794篇
皮肤病学   73篇
神经病学   2136篇
特种医学   4949篇
外国民族医学   91篇
外科学   7003篇
综合类   31739篇
预防医学   4774篇
眼科学   424篇
药学   13209篇
  192篇
中国医学   9673篇
肿瘤学   2535篇
  2024年   505篇
  2023年   1907篇
  2022年   2451篇
  2021年   2553篇
  2020年   2090篇
  2019年   2435篇
  2018年   1159篇
  2017年   2175篇
  2016年   2598篇
  2015年   3003篇
  2014年   4730篇
  2013年   4807篇
  2012年   6108篇
  2011年   6595篇
  2010年   6064篇
  2009年   6072篇
  2008年   6044篇
  2007年   5709篇
  2006年   5482篇
  2005年   5729篇
  2004年   4723篇
  2003年   4273篇
  2002年   3671篇
  2001年   3095篇
  2000年   2292篇
  1999年   1886篇
  1998年   1628篇
  1997年   1438篇
  1996年   1238篇
  1995年   1069篇
  1994年   914篇
  1993年   639篇
  1992年   442篇
  1991年   426篇
  1990年   357篇
  1989年   334篇
  1988年   72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苏卫卫 《妇幼护理》2022,2(1):217-219
目的 分析精细化护理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支气管肺炎 患儿 8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观察组采用精细化的护理。观察比 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呼吸频率与血气指标以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 组的 PaO2、PaCO2、呼吸频率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 6MWD、FEV1、FEV1/FVC 等肺功能指标改善情 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进行精细化护理干预后,能够改善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气指标以 及肺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究小剂量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10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发热消退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咳嗽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各项对比结果数据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银黄清肺颗粒联合舒利迭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9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45例患儿采用综合治疗配合舒利迭进行治疗,观察组46例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银黄清肺颗粒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肺功能、炎症因子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综合评分均较前改善(P 0.05)。观察组治疗后咳嗽咯痰、喘息、呼吸困难、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以及中医症状综合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1 s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_1/FV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 (IL-8)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观察组治疗后FEV_1%、FEV_1/FVC、TNF-α和IL-8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较前改善(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呼吸症状、疾病影响和日常活动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银黄清肺颗粒联合舒利迭可有效改善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症状,增强其肺功能,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cytoreductive surgery &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CRS+HIPEC)治疗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的单中心诊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病理证实为阑尾源性PMP并经CRS+HIPEC治疗604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604例患者经历621次CRS+HIPEC治疗,平均年龄56.7岁,其中女性364例(60.3%),男性240例(39.7%),平均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为25.7。28.5%(172/604)的患者完全减瘤(CCR 0/1)。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7%(131/604),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7%(4/604),术后5年生存率为53.6%。高级别病理类型、不完全减瘤(CCR 2/3)、PCI>20、3~4级不良事件是PMP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阑尾源性PMP临床罕见,治疗方法特殊,对于怀疑或确诊PMP的患者,尽早行规范CRS+HIPEC治疗,有望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单独使用右旋美托咪啶经鼻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气管插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30~50岁的ASAⅠ~Ⅱ经前路颈椎去核减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利用1%丁卡因双侧鼻黏膜进行表面麻醉,15 min分别静脉缓慢泵入右旋美托咪啶2μg/kg组(Group D)、右旋美托咪啶1μg/kgⅣ联合舒芬太尼1μg/kgⅣ组(Group S)。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经鼻气管插管。记录2组患者的警觉/清醒评分、插管评分(声门运动、咳嗽、肢体运动)、患者的耐受性评分、.插管后患者的唤醒满意度和配合度评分。结果右旋美托咪啶组警觉/镇静评分优于右旋美托咪啶复合舒芬太尼组(P0.05),患者能够表现更佳的配合度和满意度。结论 2μg/kg右旋美托咪啶可以满足经鼻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气管插管的镇静和镇痛作用,减少插管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总结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强化教育模式。方法:将95例住院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指导的基础上由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临床药师及营养师共同组成小组,在心理护理、药物与饮食指导、峰流速仪使用及出院健康指导等方面,采用强化教育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哮喘发作次数、住院次数、住院天数比较,观察护理组患者的哮喘次数、住院次数、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强化教育模式,将教育、指导与合作结合起来,提高了患者哮喘控制技术,缓解和改善症状,全面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茶碱类药物应用于支气管哮喘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收治的4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就诊前后顺序分成甲组与乙组,前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即对患者予以丙酸氟替卡松,在此基础之上,对后者予以茶碱类药物,即对患者予以多索茶碱,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甲组患者的有效率为70.8%,乙组中患者的有效率为91.7%(22/24),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甲乙两组患者的各项肺功能(FEV1、FEV1/FVC、PEF)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乙组患者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优于甲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辅助使用茶碱类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治疗的效果,且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