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86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36篇
药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PCR结合测序分析建立一种准确判断淡水虾类感染吸虫囊蚴的分子鉴定方法,并对其系统进化进行分析,追溯其起源。方法:采用肌肉压片直接挑取法取出囊蚴,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用吸虫通用引物对所提DNA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阳性样本采用各类吸虫特异性引物分别进行扩增,PCR产物电泳鉴定,阳性样本送公司进行双向测序。使用DNAstar软件拼接序列,离线软件MEGA5比对测序结果并建立系统进化树并分析其起源。结果:制作虾肌肉压片20张共挑取囊蚴32个,获取了囊蚴基因组DNA。三对通用引物均扩出480 bp左右的单一条带。吸虫特异性引物扩增时,仅有针对于吸虫异形科的ITS2和28S rRNA序列分别扩增出了约480 bp和1 300 bp的特异性条带。软件分别拼接出了419 bp和770 bp的截断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虾类所感染吸虫囊蚴有两种,分别与Neochoanostoma spp和Dimerosaccus oncorhynchi高度同源。结论:应用PCR结合测序分析在十堰地区首次建立了淡水虾类囊蚴的分子鉴定方法,为我国吸虫系统分类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食源性吸虫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西横县鱼类吸虫感染的虫种,评价形态学结合ITS2序列分析鉴定囊蚴的有效性。方法采集横县某水库小鱼,采用人工消化法消化收集囊蚴,在解剖镜下分捡单个囊蚴,按形态学特征鉴定分类,提取不同形态囊蚴的DNA后进行ITS序列PCR扩增和测序,获得的序列在NCBI上进行Blast分析,并用Mega 6.0.6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检测小型鱼类112条,吸虫囊蚴阳性率为39.29%。观察到5种不同形态的囊蚴。ITS2序列分析鉴定为4种吸虫: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钩棘单睾吸虫(Haplorchis pumilio)、台湾棘带吸虫(Centrocestus formosanus)和日本全冠吸虫(Holostephanus dubinini)。其中一种在形态学上判定为非人类吸虫的囊蚴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华支睾吸虫。结论在横县某水库小鱼中检出4种吸虫囊蚴,分别为华支睾吸虫、台湾棘带吸虫、钩棘单睾吸虫和日本全冠吸虫。仅靠形态学上对鱼类吸虫囊蚴进行虫种鉴定有一定的缺陷,可以结合ITS2序列分析来完善。  相似文献   
3.
用伊文思蓝技术结合撕裂组织逸出法,证实异盘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大鼠后24小时,绝大多数童虫钻入腹壁,感染21~35天肝内虫数较多,第35天已有少数童虫入胸腔,42天大多进入胸腔,56天在肺内发育成熟.对异盘并殖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过程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4.
1977~1984年对湖北省境内并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种类进行调查,证实仅淡水蟹类可充作本虫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共计21种隶属于3科3属,其中包括10个新种和新亚种且地域分布广。以斯氏狸殖吸虫为致病虫种的皮肤肌肉型并殖吸虫病流行区,锯齿华溪蟹为其优势蟹种,以卫氏并殖吸虫为致病虫种的腹型并殖吸虫病流行区,凹肢华溪蟹为其优势蟹种,各蟹种携带并殖吸虫囊蚴率不等。  相似文献   
5.
调查沙市集贸市场淡水鱼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情况,从麦穗鱼体内检出华支睾吸虫囊蚴,首次证实了该吸虫在本地淡水鱼中感染的存在。囊蚴土要分布在阳性鱼的背部肌肉内,经对兔、豚鼠、大白鼠及小白鼠的人工感染,以兔对该吸虫的敏感性最高。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首次报告了锯齿华溪蟹携带肺吸虫囊蚴的逐月现场观察情况。结果表明:溪蟹每月均可携带肺吸虫囊蚴,以3月份感染率最高(100%),12月份最低(12%),且上半年逐月感染率、感染度显著高于下半年(p<0.05);溪蟹的密度高峰期为6至7月。结合当地气象及水文资料综合判定:4至6月是调查肺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的最佳季节。  相似文献   
8.
肺吸虫病又称肺并殖吸虫病,属人兽共患蠕虫病。在流行区人体主要因生食、腌食、半熟食含有并殖吸虫活囊蚴的溪蟹、溪虾或饮用溪流生水而受感染。本院于1992年2月至2006年10月共收住49例肺吸虫病患者;现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丰宫并殖吸虫囊蚴、后尾蚴的超微结构。 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进行观察。 结果 囊蚴壁是由电子密度中等而均匀的物质构成 ,未见细胞和微管道结构。囊内幼虫和后尾蚴的体被由外皮层、肌层、皮层细胞组成 ,外皮层为一合体层 ,包括外质膜、基质、基质膜 ,外皮层表面呈指状突起 ,皮层基质内有皮棘 ,其根部位于基质膜 ,顶端被外质膜覆盖。 结论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比较 ,囊内幼虫和后尾蚴的体被结构无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景洪市肺吸虫病流行区20年后疫区疫情变化和溪蟹的自然感染情况。方法从原流行区采集溪蟹,鉴定种类,用研磨水洗沉淀法、生物体视显微镜检查囊蚴或脱囊蚴并计数。将本次检查结果与周本江等1989年报告的结果进行比较,获得该流行区的纵向变化结果,分析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从原流行区共采集溪蟹474只,经鉴定全为景洪溪蟹;从溪蟹体内共检获95个囊蚴,经分类鉴定全部为小睾并殖吸虫囊蚴,并通过感染实验动物家猫获得成虫加以证实。溪蟹的自然感染率为10.8%,感染度平均为1.86。结论景洪市同一流行区20年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无论是溪蟹的种类、肺吸虫的虫种、溪蟹的自然感染率、感染度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居民的健康意识增强和环境因素的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