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86篇
  免费   2426篇
  国内免费   2681篇
耳鼻咽喉   199篇
儿科学   695篇
妇产科学   393篇
基础医学   2446篇
口腔科学   293篇
临床医学   7905篇
内科学   10347篇
皮肤病学   503篇
神经病学   1614篇
特种医学   1441篇
外国民族医学   77篇
外科学   2110篇
综合类   15989篇
预防医学   5599篇
眼科学   299篇
药学   7491篇
  97篇
中国医学   5529篇
肿瘤学   266篇
  2024年   362篇
  2023年   1214篇
  2022年   1557篇
  2021年   1592篇
  2020年   1155篇
  2019年   1198篇
  2018年   659篇
  2017年   1020篇
  2016年   1234篇
  2015年   1572篇
  2014年   2939篇
  2013年   2703篇
  2012年   3637篇
  2011年   3871篇
  2010年   3697篇
  2009年   3847篇
  2008年   4572篇
  2007年   4323篇
  2006年   4239篇
  2005年   4041篇
  2004年   2688篇
  2003年   2212篇
  2002年   1812篇
  2001年   1345篇
  2000年   884篇
  1999年   702篇
  1998年   668篇
  1997年   706篇
  1996年   670篇
  1995年   567篇
  1994年   415篇
  1993年   267篇
  1992年   184篇
  1991年   218篇
  1990年   175篇
  1989年   169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PSC)是一种罕见、低分化、进展迅速、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治疗手段有限、放化疗不敏感、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肿瘤。高表达PD-L1、高肿瘤突变负荷的患者可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本文报道的PSC为高表达PD-L1、帕博丽珠单抗治疗后超进展性疾病(hyperprogressive disease,HPD)。  相似文献   
2.
张艺嘉  樊珂  崔小数  曹珊 《中医学报》2020,35(9):1908-1912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和应用前景,治疗方法可归于四类,即活血化瘀、化痰调脂、痰瘀同治、扶正祛邪,研究者辨证施治,多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重复性差,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及系统深入的实验研究;其次,对专家经验方及中药复方研究不够深入,临床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缺乏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挖掘;再次,目前的研究不够系统和全面,主要集中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对斑块易损性研究相对较少。针对上述问题,今后应加强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为治疗提供更加明确的理论依据和临床证据;同时,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模式,以中医宏观辨证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参考现代中药药理实验结果选药组方,扩大辨证选药思路,加强对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以及对其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鉴定和作用机制研究,并将传统组方理论与针对发病机制的对病治疗相结合,多角度、多层次探索中医药的作用机理。此外,应不断深入探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并结合细胞工程、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科学,积极研究中医药的药效学基础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疾病。既往大量研究均表明,糖脂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PTL)8作为一种最近发现的激素,它与脂质代谢,2型糖尿病的发生、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近期的研究也表明,血清ANGPTL8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呈正相关~([1-2])。并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及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进一步深入研究证明循环ANGPTL8能够对动脉粥样硬化未来发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良好的预测作用。ANGPTL8有望成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监测血清ANGPTL8含量及时采取干预治疗措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ICA)狭窄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单侧ICA狭窄≥70%的患者117例。收集其一般情况及影像资料,进行脑白质高信号(WMH)评分、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血管高信号(FVH)评分和前循环颅内段血管狭窄评分(SSA),比较ICA狭窄同侧及对侧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像资料。结果狭窄同侧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评分和血管周围间隙比例与对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狭窄同侧脑梗死、新发脑梗死、陈旧性脑梗死、WMH评分、FVH评分明显高于对侧,SSA明显低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70%vs 12.82%,P=0.000;47.86%vs 6.84%,P=0.000;18.80%vs 6.84%,P=0.011;3(1,5)分vs 2(1,3)分,P=0.000;1(0,4)分vs 0分,P=0.000;7(3,9)分vs 10(9,10)分,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A狭窄同侧新发脑梗死、WMH评分、FVH评分和SSA与ICA狭窄独立相关(P<0.05,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ICA狭窄与新发脑梗死、WMH、FVH及SSA相关。  相似文献   
5.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多基因、多因素综合作用结果的复杂性疾病,其机制非常复杂尚不完全明确,目前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针对此类复杂疾病,中医药以系统性、科学性、整体性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做出诊治,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医林改错,主治气虚血瘀相关症状,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有广泛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靶点,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明显疗效。本文综述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些相关疾病,并就补阳还五汤对此类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关强大神经保护作用展开综述,以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7.
<正>自噬是真核细胞利用溶酶体降解细胞内受损的细胞器及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的过程,在营养缺乏、组织缺氧、氧化应激、DNA损伤等环境压力下被激活。机体可通过自噬回收利用内源性细胞成分(氨基酸、游离脂肪酸、核苷酸)以维持细胞稳态~([1])。动脉粥样硬化(AS)是以脂质积累、炎症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炎症过程。巨噬细胞能够摄取脂蛋白,使脂质积聚,形成泡沫细胞,并释放多种酶和炎性介质,影响AS斑块进展。斑块中巨噬细胞凋亡以及胞葬作用缺陷,也会促进斑块坏死,从而导致斑块的不稳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的机制众多,以调脂代谢降低炎症反应为基础较多。本文将近几年他啶类、贝特类、烟酸类以及中药等调脂药物
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栀子苷对ox-LDL诱导的RAW264.7来源泡沫细胞DNA甲基化的作用。方法以ox-LDL诱导RAW264.7细胞形成泡沫细胞模型;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栀子苷对泡沫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将细胞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无处理)、模型组(80μg/mL ox-LDL处理)、栀子苷小剂量组(80μg/mL ox-LDL+30μg/mL栀子苷)、栀子苷大剂量组(80μg/mL ox-LDL+100μg/mL栀子苷),处理24 h后收集细胞,总胆固醇试剂盒检测栀子苷降脂效应;同时提取DNA,进行甲基化免疫共沉淀联合测序(Medip-seq)检测,并对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GO与Pathway分析。结果红油O染色结果提示:以80μg/mL ox-LDL处理的RAW264.7细胞泡沫化最为明显;栀子苷对RAW264.7来源泡沫细胞无细胞毒作用;大剂量栀子苷(100μg/mL)能够降低细胞总胆固醇(P=0.0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共有大量异常差异基因甲基化(包括异常的基因高甲基化与基因低甲基化)。涉及多个AS相关功能与通路,如蛋白激酶C活性,MAPK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小剂量与大剂量栀子苷(30μg/mL与100μg/mL)均能改变泡沫细胞中异常的基因甲基化,涉及蛋白激酶C功能、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等。栀子苷不仅能去甲基化,同时还能促甲基化。结论栀子苷可能通过对ox-LDL诱导的泡沫细胞异常基因甲基化进行双向调控实现抗AS效应。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生原因除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密切关联外,还与过度精神压力、缺乏体育锻炼、吸烟、急性心脏病等有关,可对患者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1]。该疾病患者的治疗与时间窗有关,且需依据其病理周期设计对应治疗方案,以控制病死率与致残率。因此,在疾病早期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显得极为重要。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对早期脑梗死尚缺乏敏感性,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为功能性成像,可有效观察病灶特征、神经纤维束形态等[2]。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DTI对不同时期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