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3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37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377篇
口腔科学   141篇
临床医学   119篇
内科学   250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114篇
特种医学   83篇
外科学   238篇
综合类   170篇
预防医学   128篇
眼科学   109篇
药学   89篇
  1篇
中国医学   50篇
肿瘤学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附着龈重建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于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行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附着龈缺失患者82例作为研究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分组,对照组为传统修复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附着龈重建治疗修复方案,各41例,评价两组术后不同阶段附着龈宽度、龈缘外形及附着点重建改善效果,并评价患者评价治疗满意度。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附着龈宽度改善Ⅲ级率56.10%明显高于对照组0.00%,龈缘外形与附着点重建Ⅲ级率60.98%明显高于对照组0.00%(P <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附着龈宽度改善Ⅲ级率75.61%明显高于对照组0.00%,龈缘外形与附着点重建Ⅲ级率73.17%明显高于对照组0.00%(P <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97.56%与对照组70.73%比较明显更高(P <0.05)。结论针对行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附着龈缺失患者采用附着龈重建治疗修复方案利于快速恢复附着龈增加宽度,改善龈缘外形及附着点重建效果,获得患者的高度满意度,治疗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桡骨近端1/3骨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治疗桡骨近端1/3骨折的理想内固定方法.方法 2001年8月~2004年4月,采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24例桡骨近端1/3骨折.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16~48岁.摔伤9例,压砸伤5例,交通事故伤4例,直接暴力撞击伤3例,高处坠落伤3例.按照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的安装方法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4~21个月,平均10个月.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切口Ⅰ期愈合;X 线片示骨折均于术后8~12周临床愈合,根据Anderson疗效标准,功能恢复优18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5.83%.结论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桡骨近端1/3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固定可靠、组织相容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肘、腕关节功能康复,是一种治疗桡骨近端1/3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试复合矫治弓丝接头的机械性能及分析接头、接头断口变化。方法 测试复合矫治弓丝接头的拉伸强度、剪切强度、扭转强度、弯曲形变残余角,TiNi形状记忆合金丝超弹性,扫描电镜观察及分析接头、断口组织变化。结果 复合矫治弓丝接头抗拉伸强度为32 0~36 0MPa ,剪切强度为2 2 0~2 5 0MPa ,抗扭转强度为30~4 0N·m、断裂时扭转角度不小于1 4 4 0°,弯曲形变残余角为1 2~1 7°;钎焊异质接头中TiNi形状记忆合金丝超弹性几乎没有破坏;接头钎料与TiNi形状记忆合金界面不存在扩散层,与不锈钢丝界面之间有一较宽的扩散层,接头断裂多发生在钎料与TiNi形状记忆合金超弹界面处,部分发生在钎缝中心。结论 复合矫治弓丝机械性能符合正畸临床要求,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根据微动滑移振幅具有小位移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一种弓形传感装置,该装置能把小幅位移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示波器实时显示出来,用这种测试装置来测量滑移式微动振幅具有测试方法简单而测试精度较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许利民  冯江  张荷  王劲  张书模 《重庆医学》2002,31(6):461-462
目的 探讨一种简便、有效的红细胞长期保存的方法。方法 红细胞在-40℃、80℃及-196℃(液氮)不同温度下长期保存18个月后,分别测定冻存前后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渗透脆性(RFT)及红细胞免疫功能(RBC-C3bRR、ERPN)。结果 红细胞-40℃长期冻存后,MCV和RFT较冻存前显著提高(P<0.05),RBC-C3bRRt ERPN较冻存前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80℃、-196℃长期冻存后,MCV、RFT、RBC-C3bRR及ERPN较冻存前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红细胞经-80℃、-196℃长期冻存后,其形态、结构和免疫功能保存良好。-80℃低温冻存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红细胞长期保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食管内钛镍记忆合金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可能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共52例病人,食管癌、贲门癌29例,食管胃吻合口狭窄21例,自发性食管破裂2例,共置入各种钛镍记忆合金支架54枚。随访观察3~36个月。结果:内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术后患吞咽困难症状均改善。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支架移位3例,支架堵塞9例。吸入性肺炎3例,呕血7例,残余漏2例,疼痛和异物感24例,严重返流症状5例。经过相应的治疗,除2例大呕血患外,其余并发症均得到纠正。结论:虽然食管内钛镍记忆合金支架置入术后有不可忽视的并发症,但经过相应治疗,一般均可纠正,它是治疗食管恶性狭窄和自发性食管破裂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8.
这种形态的文学其最为显著的标志是内倾化即自剖,暴露作家的思想观念,心灵情绪直到作家的私生活,包括作家的性心理与性行为等在一般社会眼中视为卑微的东西。作家们弘扬个人的心灵欲望,宣泄“食与色”的双重焦虑与痛苦,其思想内涵无疑带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其批判的向度指向内外两个方面,既有对自我心灵严酷的审视,又有对于社会与国家的无情拷问。  相似文献   
9.
重叠细胞的判别在细胞计数和参数测量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重叠细胞的形态特征,提出根据形状因子来判断细胞是否重叠.首先研究了形状因子的计算方法,对重叠细胞形状因子的阈值P0进行了探讨和实验,得出P0=0.5:当PE≤P0,认为目标存在细胞重叠;PE>P0,认为目标不存在细胞重叠.实验结果证明本技术能检测出不同形状的重叠细胞,准确率为95%.  相似文献   
10.
The apparent concentration-effect relationship is the ensemble of many effector units (such as individual cells or channels) that do not always exhibit a uniform stimulus-effect relationship. This concept is substantiated by many observations of heterogeneity in receptor-effector populations including hormone secreting cells, response to hormonal stimuli, activity pattern of second messengers, stimulus-evoked synaptic currents, and single ion channe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ug concentration and magnitude of pharmacologic response is commonly described by the sigmoidalE max model which was derived from the Hill equation. The sigmoidicity factor (N) in this model is assumed to be a pure mathematical parameter without physiological connotations. 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at the numerical value ofN (measured empirically) is the product of two factors: (i) the degree of heterogeneity of the effector subunits, i.e., the elemental component that upon drug stimulus contributes i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 independently and does not interact with other subunits (it could range from a single receptor up to a whole tissue), and (ii) value ofN *—the shape factor of the subunits' concentration-effect relationship. A special case of this approach occurs whenN *>5, which is an on-off case. HereN is determined by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equation) of the subunit values. In case of heterogeneity of the microparameters of the effector subunits the apparentN will always have a lower value thanN *.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without knowledg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icroparameters no mechanistic interpretation can be deduced from the apparentN value. If in the futureN * can be determined by theoretical or experimental methods, the distribution function relatingN * toN can be calculated. The relevance of this theory is increased in view of the progress being made in advanced research techniques which may enable us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effect relationship at the level of the individual effector un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