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纳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50例,均于入院第1天采集流行病学资料及血常规、胸部CT、中医证候特征、舌象、脉象等信息;并依据《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进行分析辨证。结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年龄在50岁左右,男性居多,男女比为1.27∶1;74%的患者有武汉/湖北旅居史,20%的患者有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胸部CT以多肺叶病变为主,白细胞未见明显升高,多见淋巴细胞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半数以上患者伴有发热(84%)、咳嗽(62%)、乏力(62%)、纳差(58%)、口干(56%)、腹泻(56%)、自汗(54%)症状;舌象以淡红舌或红舌为主,多见腻苔(68%)、白苔(74%)。证型以湿毒郁肺证为主(82%),少数患者表现为热毒闭肺证(18%);其中湿毒郁肺型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热毒闭肺型患者(P=0.002),而湿毒郁肺型患者男性构成比明显高于热毒闭肺型(P=0.024)。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湿毒郁肺型为主,符合中医湿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夜间低氧血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10例ACS患者根据冠脉造影检查和睡眠呼吸监测结果分为三组:ACS组(Ⅰ组,n=37)、ACS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轻度以下夜间低氧血症组(Ⅱ组,n=36)、ACS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度以上夜间低氧血症亚组(Ⅲ组,n=37)。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各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量进行分析,并以Gensini积分比较不同组间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三组在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患者颈动脉内膜明显增厚,颈动脉斑块数明显增多(P〈0.01);Ⅲ组比Ⅱ组颈动脉内膜明显增厚,总斑块数、软斑块数显著增多(P〈0.01),混合斑块数、硬斑块数也明显增多(P〈0.05);Ⅱ组和Ⅲ组中颈动脉IMT及斑块数量与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成负相关;Ⅱ组与Ⅰ组Gensini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Ⅲ组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P〈0.01)。结论夜间低氧血症对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大连地区165例各期石棉肺作了统计分析。首先在对发病工种的统计中发现,除石棉肺常见发病行业外,对石棉尘间接接触者亦有许多发病,所以作者主张今后应扩大普查面。其次,着重介绍了石棉肺的主要X线表现,同时对胸腹斑作了较多的分析讨论,强调了胸膜斑在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杭州地区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病因病机,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标准的77例患者,收集人口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血液检查数据、胸部CT平扫报告、中医证候特征、舌象和脉象等信息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平均年龄(44.13±13.62)岁;74.03%的患者有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或湖北地区旅居史,29.87%的患者为聚集性病例;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93.51%),淋巴细胞计数减低(40.25%),C反应蛋白升高(46.75%),胸部CT提示病毒性炎症改变(90.91%);半数以上患者有咳嗽(61.04%)、发热(50.65%)等症状;舌质以淡红舌或红舌为主(83.12%),舌苔以白腻苔(46.75%)多见,脉象以濡脉较多(45.45%);证型以湿毒郁肺型(72.73%)为主,少数患者为疫毒闭肺型(27.27%)。[结论]杭州地区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步分析以湿毒郁肺型为主,属"湿毒疫",符合中医湿疫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博心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2组,各6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普罗布考片,博心通组口服博心通胶囊,治疗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12月,检测患者血脂、颈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大小以及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博心通组TG、TC、LDL-C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时,2组TG、TC、LDL-C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前后水平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博心通组斑块的"有效"及"稳定"率高于对照组(P<0.05);博心通组治疗有效率及稳定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均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博心通胶囊能有助于降低脑梗死患者血脂、稳定斑块、减少缺血事件发生,且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甘草酸对高脂血症模型鼠,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血管壁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消退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9周龄的雄性apoE-/-小鼠16只,经高脂饮食加重高脂血症,8周后更换为普食,随机分组,甘草酸组采用160 mg·kg-1·d-1的剂量灌胃,对照组给予同等生理盐水灌胃,6周后小鼠安乐死,采取眼球后静脉血测量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的水平,取小鼠胸腹主动脉分析血管内壁As斑块面积,主动脉窦部组织冰冻切片进行油红O染色分析斑块面积;利用原代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检测甘草酸对炎症因子及脂代谢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高脂饮食明显加重小鼠血脂紊乱,改为普食后,对照组血脂水平仍高于基础值,而甘草酸组则明显降低了血清TC、TG水平及血MCP-1水平,甘草酸组小鼠主动脉窦As斑块的面积比对照组下降23%,主动脉血管内壁斑块减少约40%,同时细胞实验表明甘草酸能显著降低脂多糖(LPS)刺激下巨噬细胞IL-6的水平,并可诱导细胞膜上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的表达升高。结论:甘草酸可通过改善小鼠血脂水平,降低炎症反应,而表现出较强的消退早期As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研究围绕“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等疫病”进行系统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探索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等疫病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等疫病提供研究及发展参考。方法 利用Citespace软件,本研究对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索到的652篇中医药治疗疫病相关文献的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图谱绘制,对文献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突现分析,对作者、机构内容进行共现分析。结果 相关文献跨度从2003年1月至2020年2月,发文数量在2003年、2009年和2020年出现高峰;关键词共现得到CB > 0.1的高频关键词9个;聚类分析得到主要10个聚类,由285个节点,602条线组成,主要聚类结果包括恢复期;中西医结合;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五运六气;等等;突现分析得出8个突现词,可看出中医药对于新冠肺炎等疫病的诊疗方案制定以及五运六气相关研究是当前热点。结论 目前,中医药对于新冠肺炎等疫病的研究呈现出阶段性,研究的连续性不足,同时存在地域不平衡性,作者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度均不高,中医药对于疫病的研究以临床疗效为导向,主要集中在诊疗方案的制定及病因病机的探讨,未来关于五运六气对于疫病预测以及防治的研究可能成为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湿毒疫学说认为:湿毒郁肺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下简称"新冠感染")的核心病机,传变迅速、传染性强、易于流行是其致病特征,兼夹风、热、寒、燥等邪毒是其病机要点。该学说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新冠感染各期的临床特征,为新冠感染的中医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湿热病篇》是中医疫病学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对新冠感染的中医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文章从新冠感染的临床表现和湿毒疫学说入手,结合《湿热病篇》学术思想,浅析新冠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证治要点,为新冠感染的中医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