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4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感染性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03-2013年间收治的5例急性感染性门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有腹部原发感染性疾病,超声检查发现门静脉血栓1例,增强CT检查发现5例。全部患者均予抗生素治疗,合用抗凝治疗3例。4例患者病情好转,其中2例血管部分或全部再通,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放弃治疗。结论: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是腹部感染疾病少见但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表现为发热、腹胀、呕吐、腹泻,病情进展可有感染性休克、血性腹水、腹膜炎、肠梗阻或肠坏死、多器官功能衰竭;腹部超声及增强CT检查有助于早期确诊;积极抗感染、抗凝治疗并及时切除坏死肠段可有效实现血管再通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研2012年医院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抗感染联合用药情况并进行点评,加强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抽查2012年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住院抗感染联合用药的治愈率(C)、人均住院天数(E)、人均日治疗金额J(F/D)、药品总金额占治疗总金额的比例I ( H/F )、人均日药品金额G(H/D)、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M(L/A),单用及联用抗菌药物频率排序、抗菌药物占药品总金额(O)的比例,使用抗菌药物的人均治疗金额、合理用药数字化点评等。结果 C为99.01%,E为7.64 d,G为720.46元,I为44.65%,K为321.70元,M(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100.00%,O(抗菌药物占药品总金额的比例)为54.30%,使用抗菌药的人均治疗金额Q为5506.86元,单用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排序为头孢西丁及氨曲南、头孢美唑和奥硝唑;二联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排序为奥硝唑氯化钠+头孢西丁、奥硝唑氯化钠+头孢美唑、奥硝唑氯化钠+萘夫西林、依替米星+奥硝唑、头孢西丁+氨曲南、依替米星+氨曲南;三联抗菌药物使用频率仅为9.90%,主要为依替米星+氨曲南+头孢西丁(或头孢美唑)、依替米星+奥硝唑+诺氟沙星(口服)等。结论医院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伴感染用抗菌药物基本合理,但联合抗感染用药有优化或商榷余地,应加强合理用药指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某综合医院呼吸科抗感染药物应用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呼吸科2006年2月份入院的100份病历,对抗感染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分析判断指标.结果 DUI为0.9~1.1占33.33%,疗程为6.6天,每日抗感染药费为296.3元,使用频度最高的是β-内酰胺类,13例患者发生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该院呼吸科抗感染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存在抗感染药物联合使用不当、药费过高、频繁更换抗感染药物等问题,应加强合理用药的监督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八正合剂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八正合剂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药理作用及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肠杆菌注入小鼠膀胱后观察药物对细菌上行感染肾脏的抑制作用,同时检测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八正合剂灌胃给药可显著降低大肠杆菌上行感染肾脏的带菌剖面百分率[ED50为(11.01±1.63g·kg-1,95%可信限为9.50~12.76g·kg-1],显著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影响不大。结论:八正合剂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作用机制主要与其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清除尿路细菌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抗炎及对肾盂肾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肿胀法和棉球肉芽肿试验,分正常组、模型组、线叶菊总黄酮组,分别ig生理盐水、地塞米松(153.0 mg.kg-1)、线叶菊总黄酮(144.0,288.0,576.0mg.kg-1)连续3 d,观察其抗炎作用。采用大鼠单侧输尿管结扎并同时向膀胱内注射大肠杆菌的方法造成肾盂肾炎的病理模型,分模型组、线叶菊有效部位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对照组。采用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高(403.2 mg.kg-1,相当于线叶菊生药5.6 g.kg-1)、中(201.6 mg.kg-1,相当于生药2.8 g.kg-1)、低剂量(100.8 mg.kg-1,相当于生药1.4 g.kg-1)组及头孢克肟胶囊(36.87 mg.kg-1)阳性对照组进行干预,空白对照组给同体积水(10 mL.kg-1)。观察给药前后大鼠尿N-乙酰-β氨基葡糖胺酶(NAG)/尿肌酐(UCr),给药后大鼠胸腺和脾脏的脏器指数及血清白介素-2(IL-2)的含量,并观察其肾脏病理改变。结果: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高、中、低剂量组对小鼠耳肿胀度抑制率分别为41.8%,20.20%,12.20%,降低棉球肉芽肿,抑制率分别为26.79%,16.39%,10.82%。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各组对大鼠尿NAG/尿肌酐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高剂量组的左肾指数和血清IL-2值均高于模型组(P<0.05),说明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光镜观察结果亦显示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能明显改善大鼠肾脏的病理变化。结论: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具有抗炎作用;能减轻肾小球炎症损害,改善肾功能,对肾盂肾炎模型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同时能够提高大鼠免疫能力,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测定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Ag+-CHA)人工骨材料的载银量并观察其与成骨细胞的相容性。方法将自制的珊瑚羟基磷灰石浸泡于相应浓度硝酸银溶液中制得不同浓度的载银人工骨材料,用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检测各载银材料的载银量;并将小鼠胚胎成骨细胞株(MC3T3-E1)种植于人工骨材料上,用MTT法、倒置相差显微镜、激光共聚焦等观察细胞在材料中的生长情况及其生物相容性。结果 10-2、10-3、5×10-4、10-4、8×10-5、5×10-5 mol/L浓度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材料的载银量分别为(4127.67±47.35)、(167.90±11.00)、(83.42±4.51)、(30.20±2.32)、(22.39±4.09)、(15.11±0.55)μg/g;MTT结果表明8×10-5、10-5 mol/LAg+-CHA及其他非载银材料对细胞无明显毒性,可诱导细胞迅速增长。镜下观察发现上述材料上的细胞形态正常,贴壁生长良好。结论低浓度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在诱导MC3T3-E1细胞的增殖方面性能优越,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抗感染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进行药学会诊中的思维过程,为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临床药师参与气管切开术后致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会诊,向临床医师提出个体化用药建议,并对用药全程做好监护,分析会诊思维过程。结果:治疗效果明显,治疗过程中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药师运用临床药学思维,参与治疗过程,对提高疗效、保障患者安全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背景: 胶原蛋白海绵具有良好的功能和特性,及其易于加工、灭菌和保存等独特的优势,被视为最有用途的生物材料,具有广泛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介绍胶原蛋白海绵的性质,对近年来胶原蛋白海绵在临床应用上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01/ 2010-08 Pubmed数据库和Elsevier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 “collagen, collagen sponge, clinical applica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1993-01/2010-08 CNKI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胶原,胶原蛋白海绵,临床应用”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纳入38篇文献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与结论:胶原蛋白海绵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材料,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止血、创面愈合、抗感染、软骨修复、神经修复等相关方面的组织工程与临床研究。但目前所使用的胶原几乎都是来源于动物,无法彻底消除免疫原性。 国外已有人利用生物反应器和转基因技术合成了重组人胶原,其在临床应用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胶原蛋白海绵;性质;止血;创面愈合;抗感染;骨和软骨修复;神经修复;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抗感染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制备单体化合物,根据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荭草素(1)、异牡荆苷(2)、芹菜素-6-阿拉伯糖基-8-葡萄糖苷(3)、芹菜素-3′-甲氧基-7-O-芸香糖苷(4)、槲皮素(5)、金丝桃苷(6)、异槲皮苷(7)、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8)、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9)、槲皮素-3-O-芸香糖基-7-O-葡萄糖苷(10)、圣草次苷(11)和圣草素(12)。结论化合物1~11为首次从线叶菊属植物及线叶菊中分离得到,黄酮类化合物为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的重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