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太溪穴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介绍太溪穴的针灸操作方法、适应症及其治疗鼻衄、便秘、牙痛验案三则。  相似文献   
2.
针刺太溪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针刺太溪穴和头针治疗脑卒中引起假性球麻痹造成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太溪穴为主配合偏瘫治疗的基础针刺:对照组采用针刺头部的顶颞前、后斜线透刺为主配合偏瘫治疗的基础针刺。观察两组针刺3次、5次、10次的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体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3次治疗结束后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但在第5次治疗结束,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太溪穴治疗脑卒中引起假性球麻痹造成吞咽困难疗效显著,起效较快,头针治疗累积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太溪、复溜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选择针刺太溪、复溜穴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选取与病变椎体相对应的双侧颈夹脊穴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差异不明显。结论针刺太溪、复溜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与针刺局部颈夹脊穴作用相当,但取穴少而精,有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采用加减桂枝芍药知母汤合针灸治疗组治疗RA59例,并与芬必得对照组的60例作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63.2%,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减桂枝芍药知母汤合针灸治疗RA具有减轻炎症刺激、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发展之功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脑功能磁共振成像了解针刺太溪穴、丘墟穴的脑功能区信号变化情况。方法收集12名健康志愿者,实验采用组块刺激模式(静息阶段与刺激阶段交替出现,重复3次,每个阶段持续60 s),按照随机配对数字表,分别手法捻转行针刺右侧太溪穴、丘墟穴(捻转角度180°,频率1.5 Hz),使用SPM2对扫描后图像进行后处理以观察激活图、激活区的差别。结果在校正像情况下(组分析,FWE,0.05,K≥10),针刺太溪穴主要激活右侧颞上回BA22,左侧额中回BA46,其次为左右顶叶中央后回BA2、BA3,左额叶额下回BA45。针刺丘墟穴主要激活左侧颞上回BA42、BA22,其次为右顶叶中央后回BA40、BA43,右额叶额下回BA47,右颞叶颞上回BA22和左侧脑岛BA13。结论针刺与认知相关的太溪穴、丘墟穴的脑部主要激活区域位于额颞顶叶,这些激活区功能与听觉及智能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特定针刺方法针刺委中、三阴交、太溪穴对脑卒中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共选取脑卒中软瘫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2组在相同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增加特定手法针刺委中、三阴交、太溪穴,观察对脑卒中软瘫期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肌张力恢复的早晚、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委中、三阴交、太溪穴的特殊针刺方法能促进脑卒中后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穴位贴磁治疗慢喉痹的疗效。方法 :对 5 6例慢喉痹患者贴磁治疗 ,并与西药杜灭芬喉片治疗 4 0例作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磁疗治疗组好转率为 87.5 % ,对照组为 6 5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穴位贴磁治疗慢喉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fMRI技术观察针刺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右侧太溪穴和非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比较针刺太溪穴与非穴的不同。方法:将24例MCI患者,随机分为太溪穴组和非穴组,分别给予针刺右侧太溪穴和非穴;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分为针刺前静息态、捻针状态及出针后3个模块。扫描后图像使用SPM2进行后处理。结果:针刺太溪穴激活右侧扣带回BA24、双侧额内侧回BA6、左侧中央后回BA3。针刺非穴激活左侧中央后回BA2、左侧顶下小叶BA40、左小脑。结论:与针刺非穴比较,针刺太溪穴靶向性激活了MCI患者病变脑区,且对相关脑区具有整体性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针刺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穴与肾脏组织蛋白质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健康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针刺组,每组6只。针刺组电针双侧"太溪"穴,空白组大鼠在相同时间只予固定,不予针刺刺激。治疗结束后取出肾脏组织,提取肾脏组织总蛋白,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质谱测定肽质量指纹图谱进行鉴定,比较分析针刺对肾脏组织蛋白质组的影响。结果:针刺"太溪"穴后肾脏蛋白质较空白组肾脏蛋白质显示9个3倍以上上调差异蛋白点,未发现下调蛋白质。经肽质量指纹图谱鉴定出2个蛋白质,分别是NAD依赖型异柠檬酸脱氢酶和醌氧化还原酶。结论:针刺足少阴经原穴"太溪"穴引起肾脏组织蛋白质NAD依赖型异柠檬酸脱氢酶和醌氧化还原酶表达增加,增强肾脏能量和物质代谢机能,提示"太溪"与肾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即时针刺缺血性血管性痴呆(IVD)患者原络配穴(太溪-飞扬)脑功能活动状态的变化,探讨针刺治疗IVD患者的脑效应机制。方法  采用Achieva 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2例IVD患者行任务态功能成像扫描,先采集4 min的3D结构像,随后采集6 min的针刺原络穴配伍(太溪-飞扬穴)的针刺态数据,间隔2周对该组患者再采集一次6 min的针刺络穴飞扬穴的针刺态数据,获得的图像数据经过后处理后予以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统计值体素水平P=0.001(未校正),簇水平P<0.05(FWE校正)。获得针刺任务态IVD患者脑内神经元活动变化的脑激活区域。结果  配伍针刺IVD患者太溪-飞扬穴正激活脑区有:右侧海马旁回,右侧角回,左侧丘脑,右侧丘脑,右侧脑岛,左侧前扣带和中央旁小叶;负激活脑区有:左侧小脑脚1区,左侧下半月小叶,小脑蚓部8区,左侧小脑后叶,左侧梭状回,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下回,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枕下回,左侧颞上回,左侧枕下回,左侧舌回,左侧顶下小叶,左侧顶上小叶。针刺IVD患者飞扬穴正激活脑区:右侧小脑前叶,右侧小脑后叶,小脑蚓部3区,右侧岛叶,右侧额下回,右侧缘上回,右侧颞上回,右侧丘脑,右侧豆状核;负激活脑区: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左侧后扣带回,左侧楔前叶。针刺IVD患者太溪-飞扬组穴与飞扬穴比较,激活增高的脑区:左内侧额上回,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左侧岛盖部额下回;激活减低的脑区:右侧缘上回,左侧缘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脑岛,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左、右侧小脑6区,右侧豆状壳核,右侧丘脑,左侧额中回,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梭状回,左侧颞中回,右侧颞中回,右侧中央后回。结论  针刺IVD患者主客原络配穴(太溪-飞扬穴)的即刻效应可直接影响并调节与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的神经元活动,推测这是针刺太溪-飞扬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潜在中枢机制;针刺IVD患者主客原络配穴相比单穴脑激活区更广泛,更具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