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告1994年我院临床标本检出的常见菌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变化。结果表明,革兰氏阴性杆菌占检出菌的第一位63.72%,革 兰氏阳性菌居第二位29.41%。在革兰氏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并占革兰氏阴性杆菌的29.23%;大肠艾希氏菌占第二位22.77%,不动杆菌占第三位12.30%。在革兰氏阳性球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居检出菌的第一位,并占革兰氏阳性球菌的37.33%;金黄色葡萄球菌占第二  相似文献   
2.
作者于1987年2月16日~1988年2月15日在四川五个点211 639人群中监测急性病毒性肝炎。其发病率为167.74/10万,其中甲型肝炎占24.51%;乙型肝炎占38.31%;非甲非乙型肝炎占24.51%,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所致肝炎各占3.38%;混合感染占5.92%。病毒性肝炎中有14.93%重叠感染。发病高峰在春季。发病率,男:女=1.75:1。甲型肝炎20岁以下年龄组、乙型肝炎20~3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非甲非乙型较分散,5~19岁相对多一些,其他型别年龄组间无明显差异。355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43.9%有接触史,36.6%有注射史。  相似文献   
3.
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窦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窦炎 (acutefulminantfungalsinusitis ,AFFS)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收治的 6例较典型的AFFS病例诊断和治疗过程。其中结合全身疾病病史 ,发热伴颜面部、眼部及鼻部症状 ,影像学 ,鼻内镜及鼻腔分泌物真菌涂片检查 ,在患者就诊的 2 4h内做出初步诊断 5例。在此基础上鼻内镜下行全组鼻窦开放术 ,切除全部坏死组织至露出新鲜创面 5例。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进行眶内容物切除 1例。术后同时进行原发病治疗以及全身抗真菌治疗 5例。结果  6例病例经过病理、真菌涂片及培养证实为鼻窦黏膜侵袭性真菌感染 ,其中毛霉菌 1例 ,根霉菌 2例 ,链隔孢霉菌 1例 ,曲霉菌 1例 ,毛霉菌根霉菌混合 1例。 1例未在第一时间诊断 ,且未经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于住院第 7天死亡 ,1例抗真菌治疗及清创术后 88d死亡 ,2例分别于治疗后 3 2个月和 6个月死于白血病 ,2例经上述治疗后分别随访 9个月和 11个月无复发 ,后者为本组唯一进行眶内容物摘除者。结论 根据病史 ,眼或颜面症状 ,鼻腔内干痂以及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成像 ,分泌物真菌涂片检查 ,可以在患者到鼻科就诊的 2 4h内做出AFFS的诊断。包括及时彻底的根治性清创 ,足量静脉内二性霉素B注射 ,完全控制原发病以及足够的全身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并发二重感染的细菌种类及耐药情况。方法采取常规鉴定方法对ICU送检感染患者的血、尿、痰、分泌物等219份标本进行培养鉴定,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表形确诊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用K-B琼脂扩散法检测分离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数据统计时将中敏归于耐药。结果219例ICU细菌感染患者二重感染的132例(60.3%),100例一般病房细菌二重感染只有11例(11.0%)(P<0.01);132例ICU感染患者中,两种细菌混合感染者109例,占二重感染82.6%,其中感染两种产ESBLs细菌16例,占12.1%;3种细菌混合感染者23例,占17.4%;ICU二重感染常见致病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等;上述细菌均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其中大肠埃希菌产ESBLs 86.4%,肺炎克雷伯菌90.6%。结论ICU患者易出现二重感染、多重耐药,其感染的治疗应慎重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Cases of co-infection and secondary infection emerging during the current Coronavirus Disease-19 (COVID-19) pandemic are a major public health concern. Such cases may result from immunodysregulation induced by the SARS-CoV-2 virus. Pandemic preparedness must include identification of disease natural history and common secondary infections to implement clinical solutions.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 HIV/HCV合并感染人群中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HIV/HCV合并感染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基线时年龄≥40岁、男性、既往有受血史、HCV持续感染时间、合并HBV感染(HBsAg阳性)、随访末时HIV RNA≥1×104拷贝/mL、随访末时HCV RNA≥1×105拷贝/mL、随访末时CD4细胞计数>200/μL、随访末时ALT≥2×正常值上限(ULN)、包含奈韦拉平的ART、随访时间、ART持续时间>5年、HCV基因1b型]与终末期肝病发生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终末期肝病对HIV/HCV合并感染者生存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427例HIV/HCV合并感染者,平均随访3.7年,55例患者(12.9%)出现终末期肝病,5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时年龄≥40岁(OR=2.385,P=0.039)、ALT≥2×ULN(OR=16.374,P=0.000)、合并HBV感染(OR=2.507,P=0.042)、ART持续时间>5年(OR=3.232,P=0.010)及CD4细胞计数≥200/μL(OR=0.364,P=0.011)与终末期肝病的发生显著相关.在有终末期肝病与无终末期肝病的HIV/HCV合并感染者中,病死率分别为50.9%和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随着ART的开展,终末期肝病在HIV/HCV合并感染者中仍较常见,合并终末期肝病明显缩短了HIV/HCV合并感染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湖北省汉族HIV、HCV合并感染人群IL28B基因型的分布.方法 纳入100例抗HIV、抗-HCV均阳性的汉族人群,荧光定量PCR检测HCV RNA,基因测序法对IL28B进行基因分型.数据行x2检验.结果 目标人群IL-28B基因型中,95例为C/C基因型,C/C基因型频率为96.0%,其中,HCV RNA阴性20例,占21.1%;5例C/T和T/T基因型患者中,无HCV RNA阴性病例(x2=1.043,P-0.588).结论 湖北省汉族HIV、HCV合并感染人群IL-28B 基因型中C/C基因型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情转归。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及乙肝病毒E抗原系统,同时检测肝功能(ALT、TBIL、ALB)和凝血功能(PT),筛选出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患者127例与单纯戊型肝炎患者8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慢性HBV重叠HEV感染(简称重叠组)127例(60.76%),单纯戊型肝炎患者82例(39.24%)。重叠组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厨时间(PT)、重型肝炎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单纯戊型肝炎组(P〈0.05或P〈0.01)。结论与单纯HEV感染者相比,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者的肝脏损害更严重,死亡率更高,且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9.
探讨HBVe抗原抗体系统与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将667例乙肼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分成e抗原阳性、抗-HBe阳性和两者均阴性等三级进行丁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和分析。结果667例乙肝患者HDV感染43例(6.4%),其中HBeAg阳性组为5.3%(11/206)。抗-HBe阳性组为10.9%(26/237),e抗原抗体 性组HDV为2.3%(6/225)。抗HBe性组HDV感染明显升高(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患者在临床表现、预后及病毒之间相互干扰方面的异同。方法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组5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组50例和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50例,其中每组各含4例肝硬化患者;对3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症状、转氨酶及胆红素方面,重叠感染组均重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或P〈0.01),但在与预后有关的一些指标,如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病死率,两种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则有所不同:甲型肝炎重叠感染似对慢性乙型肝炎影响不大,但戊型肝炎重叠感染似对慢性乙型肝炎有比较严重的不良影响。在病毒干扰方面,两种重叠感染似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戊型肝炎重叠感染更明显。结论甲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症状、转氨酶、胆红素虽有一定影响,但对其预后无太大影响,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似有一定的抑制,但不如戊型肝炎明显;戊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均有明显的影响,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也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