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3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杨惠  王强 《中南药学》2008,6(3):312-314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来源于《伤寒论》的3种中药制剂中芍药苷与甘草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Lichrospher C18柱(150mm×4.6mm,5μm),以乙腈-0.5%乙酸溶液(15∶85~44∶56)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45nm,柱温为30℃。结果芍药苷和甘草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507~0.5070与0.0296~0.2958mg·mL^-1,两者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4%与97.9%。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分析快速、准确等优点,可用于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张锡纯运用虫类药物的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锡纯运用虫类药物组方,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疗效显著.总结张锡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运用虫类药物的临床经验及对虫类药物独到的见解,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作为一部旷世奇书,近两千年来,对它的研究从没有间断过,各家著述颇多,可以说创造了针对于一部书而著述的奇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目前在中医界流传的主要版本有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注解伤寒论》《唐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康治本伤寒论》及《桂林古本伤寒论》等,各本之间版本流传上有先后之别,内容上异同之处,给初学者或《伤寒论》研究者带来了很多的困惑。通过介绍常见《伤寒论》版本的简略,为喜爱和学习《伤寒论》的同志提供线索,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伤寒论》版本。  相似文献   
4.
首先从《甲乙经》序《、汉书.艺文志》著录以及仲景自序《、古本康平伤寒论》等史料推求《伤寒论》渊源;其次旁引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文字与方药,证明其与仲景书有亲缘关系,皆源于古《伊尹汤液经》;又通过分析《伤寒》与《内经》的内容,结合伤寒原序,认为"仲景写成《伤寒论》不过数年之功",没有"成熟的方书"作为参照是不可能的,说明《伤寒》的确源于《汤液经》等古经方,而并非依据《内经》理论自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柴胡证以指导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方法:遵照张仲景提出少阳病治疗禁忌是以条文中脉症乃少阳病为前提进行分析。结果:柴胡证包括诸多小柴胡汤相关条文中的脉症。结论:张仲景提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是由于少阳病具有枢机不利的病机特点,涉及的病位广泛,临床表现多样,旨在说明小柴胡汤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杂多因素决策分析的数学方法在中医辨证规律量化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以《伤寒论》桂枝汤(Guizhi Decoction,GZD)类方证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一种多因素决策分析的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把寻找一个证的对应方剂的问题转化为基于症状或体征权重和方剂效能权重的数学问题,并基于该方法建立方证耦合模型。结果:建立了描述桂枝汤类方的方证耦合关系的AHP数学模型。对模型的分析表明,桂枝汤类方亚类的前6个高频症状或体征均提示表证,表明桂枝汤的适应症以表证为主。桂枝汤的保守变方亚类的适应证以表证兼里实证为主。桂枝去芍药汤及其变方和桂枝甘草汤及其变方亚类的适应证呈由表证向里虚证转化。在方剂效能评价方面,桂枝汤及其变方对3个高频症状或体征脉浮、恶风和自汗的效能相同,提示它们是桂枝汤类方剂的代表性适应证。结论:该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方证对应变换规律及其辨证意义,可为中医辨证临床科学决策提供量化参考。这样一个模型也提示,以症状或体征权重为切入点构建中医辨证决策和评价系统,可能是一种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首先从《甲乙经》序、《汉书·艺文志》著录以及仲景自序、《古本康平伤寒论》等史料推求《伤寒论》渊源;其次旁引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文字与方药,证明其与仲景书有亲缘关系,皆源于古《伊尹汤液经》;又通过分析《伤寒》与《内经》的内容,结合伤寒原序,认为“仲景写成《伤寒论》不过数年之功”,没有“成熟的方书”作为参照是不可能的,说明《伤寒》的确源于《汤液经》等古经方,而并非依据《内经》理论自造。  相似文献   
8.
四逆汤源自《伤寒论》,是治疗少阴阳虚阴寒证的代表方,病机主要为阳虚,但阳虚病机同中有异,故其所治病症的主证既可为手足逆冷,又可为下利清谷、呕吐等其他表现,不拘于四肢逆冷一症。郑钦安深得仲景"扶阳"学术思想宗旨,对阳虚病情辨认细致入微,灵活运用四逆汤治疗多种病症。吴佩衡在继承《伤寒论》及郑钦安扶阳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细究四逆汤各药物的功效以及配伍特点,强调早用四逆诸方,扶阳固本,将四逆汤的临床应用范围扩大至六经病之阴寒证以及内、妇、儿、外科等多种阳虚阴寒危重病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丁红平 《中医学报》2016,(12):1908-191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系临床常用经方,一般认为该方具有和解少阳、通利三焦、镇静安神的功效,可用于外感病,少阳枢机不利兼见烦惊者,内伤病、肝胆郁热、痰火扰心者。基于《伤謇论》六经来自八纲的学说,冯世纶教授认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三阳太阴合病兼水饮内停证,适用于存在精神神经症状病证的治疗。临证时只要严格遵循先辨六经、继辨方证的原则和程序,即可准确用之。运用之时,不必拘泥于仲景原方,针对具体患者、病情,应随其兼夹的方证、药证的有无,灵活地联用经方、加减药味,才能真正做到方证、药证皆相应。  相似文献   
10.
仲景方中豆豉用药剂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拟在考证容量古今折算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考证药物品种、产地、炮制与药物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并利用数据统计学处理方法,对仲景方中豆豉剂量开展古今折算研究。研究得出,仲景方中豆豉当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r(L.)Merr.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发酵之品,东汉1升为200mL,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中豆豉四合(80mL)为48.27g,枳实栀子汤中豆豉一升(200mL)为120.68g,瓜蒂散中一合(20mL)为12.07g。研究为还原仲景用药豆豉剂量及相关配伍提供充分的实证数据,进而指导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