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3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5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193篇
口腔科学   30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232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239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268篇
  2篇
中国医学   203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a method to produce macroporous thin membranes made of poly (ethyl acrylate-co-hydroxyethyl acrylate) copolymer network with varying cross-linking density for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prosthesis fabrication. The manufacture process is based on template techniques and anisotropic pore collapse. Pore collapse was produced by swelling the membrane in acetone and subsequently drying and changing the solvent by water to produce 100 microns thick porous membranes. These very thin membranes are porous enough to hold cells to be transplanted to the organism or to be colonized by ingrowth from neighboring tissues in the organism, and they present sufficient tearing stress to be sutured with surgical thread. The obtained pore morphology was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confocal laser microscopy.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tress–strain experiments in tension and tearing strength measurements. Morpholog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initial thickness of the scaffold and the cross-linking density of the polymer network. Seeding efficiency and prolifer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side the pore structure were determined at 2 h, 1, 7, 14 and 21 days from seeding.  相似文献   
2.
薄层色谱鉴别在历版《中国药典》中的应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而薄层扫描含量测定在最近几版《中国药典》中的应用比例逐渐降低。随着对中药质量标准体系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薄层色谱法的不足之处陆续显现,如仪器普及率低、设备并不简单、结果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差、鉴别速度及准确性不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展开剂毒性大等,逐渐不合时宜。在制定中药质量标准时,研究者不应该墨守成规,薄层色谱鉴别也不应该是雷打不动的定性鉴别必备选项。高效液相色谱法具备完全取代薄层色谱法的可行性,薄层色谱法可作为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补充。为充分降低检测成本、缩短检测周期、提高鉴别效率,笔者建议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应该大幅减少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应用,增加高效液相特征图谱鉴定,尽量做到“一个条件,一张图谱”;除非确有必要,《中国药典》等国家质量标准体系应将薄层色谱鉴别作为推荐方法,而非强制标准。  相似文献   
3.
周严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4):431-432
脾结核发病较少见,临床症状表现也不典型,常易误诊为其他病变如淋巴瘤、脓肿等,影像表现未见特异征象,极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3例脾结核临床特点、影像表现进行介绍。特别是在B超或CT引导下的细针抽吸活检术应用,旨在提高对本病认识、及时正确诊断,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刃厚皮片联合微型真皮下血管网全厚皮片修复截瘫褥疮。方法:对6例截瘫褥疮,增强全身支持治疗,彻底清除褥疮的炎性肉芽组织及坏死组织后,采用刃厚皮片联合微型真皮下血管网全厚皮片修复.结果:5例Ⅰ期愈合,1例Ⅱ期愈合。结论:本法操作简单,愈合较快,具有一定的耐磨性,为进一步皮瓣修复奠定了基础,是修复难治性截瘫褥疮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文题的计算模型,它采用非线性弹塑性蠕变有限元法,计算构件危险点在高温及周期保载的交变载荷谱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响应,以应变范围区分法累积损伤,从而求出构件的疲劳寿命,并以带孔矩形薄板为例作了计算与验证,结果吻合较好,可供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6.
田欣  陈英 《天津护理》2004,12(2):86-87
目的:为了在运用胃镜从食管中取出刀片之手术中,探讨有效的操作方法,以提高胃镜取异物的成功率。方法:观察6例从食管中取出单刃刀片及金属异物的技术操作过程。结果:3例单刃刀片取出术和1例铝片取出术获得成功,2例失败。结论:选用鳄嘴状异物钳作为手术器械是最有效的手段,因力可防止刀片滑脱;选用安全保护套管可以防止食管损伤。刀片体积相对过大、食管生理狭窄发生痉挛水肿时不宜施行此类手术。  相似文献   
7.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薄层色谱法,对安徽、河南部分地区1991年因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粮食霉变而引起食物中毒的小麦和大米样品,进行了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_1(AFB_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T-2毒素(T-2)及赭曲霉毒素A(OA)等]的检测。在测定的样品中,检出了高含量的DON和T-2。其中,霉变小麦中,T-2的污染阳性率为96.9%。最高含量为1064.4μg/kg,平均含量为212.1μg/kg;6份霉变大米中,T-2平均含量达532.0μg/kg。  相似文献   
8.
胃癌中性糖脂的分离及纯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积仁  张德胜 《医学争鸣》1989,10(6):370-371
作者应用甲醇氯仿抽提胃癌总脂,经sephadex-A25离子交换层析,florisil层析的方法从28g胃癌组织中分离纯化出中性糖脂(?)1.1mg,经高效薄层色谱分析,与标准品对照证实,条带清楚,纯度可靠。为胃癌中性糖脂抗原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基于组合不变量配准的数字减影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现代医学中,DSA是X光片血管可视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DSA中图像配准对消除运动伪影起着关键作用。运用一种基于组合不变量的相似度测量的模板匹配和弹性TPS算法配准减影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改进。经过试验证明这种方法可以自动并有效地去除运动伪影,其速度和血管图像质量均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0.
以猪作为动物模型,通过分层抽样,制作各向同性切片,在图像分析仪下对超薄皮瓣的血管密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超薄皮瓣血管密度于术后第5天开始出现显著性变化。这种变化首先出现在超薄皮瓣存活部分的远端,之后渐至近端。这种变化在超薄皮瓣血运重建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