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自行设计的踏车多指标心血管功能评价系统(E系统),对正常人,冠心病患者、心肌梗塞患者三组进行踏车运动前后Q—Tc变化及运动前后心血管功能评定。对静息时或运动后Q—Tc延长诊断冠心病价值及运动前后心血管功能变化规律的敏感性、特殊性分别进行对照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运动诱导心肌缺血时Q—Tc离散度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心肌缺血与Q-T_c离散度(Q-T_(cd))的关系,测量77例平板运动诱导的心肌缺血病人的Q-T_(cd)与41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缺血组运动后Q-T_(c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对照组运动前后Q-T_(cd)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心肌缺血是Q-T_(cd)增大的重要因素,可作为判断运动试验结果的心电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梗塞部位和非梗塞部位相关导联的心电图Q—Tc间期(k值),进行测量统计,并讨论了Q—Tc间期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梗塞部位Q—Tc≤0.48s时,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及其亚组的Q-TC和J-TC离散度(Q-Tcd和J-Tcd)。方法:测量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和60例无冠心病老年人心电图的R-R、Q-T、QRS和J-T(J-T=Q-T-QRS)间期,根据测量结果计算Q-Tcd和J-Tcd。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平均Q-Tcd和J-Tcd均显著大于年龄相仿的无冠心病老年人(P<0.001)。老年冠心病亚组中A组的平均Q-Tcd和J-Tcd显著小于B组(P<0.02)和C组(P<0.005、P<0.01)。结论:本组结果提示Q-Tcd、J-Tcd可预示冠心病严重程度,作为预测冠心病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时的Q-Tc离散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前后校正 Q- T离散度 (Q- Tcd)变化对评定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 :比较 50例正常人及 6 0例冠心病患者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前后的 Q- Tc离散度变化。结果 :冠心病组运动前后及运动后各时点 Q- Tcd较正常组明显增大 (<0 .0 1) ;冠心病组运动后 2、 4、 6分钟 Q- Tcd较运动前增大 (P<0 .0 5)。结论 :运动后 Q- Tcd的变化可作为运动试验评定心肌缺血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对100名克山病患者与125名病区健康人的Q—Tc间期加以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显示二者间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并对Q—Tc与心律失常、心肌受累、预后和其应用价值的关系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分别用踏车运动试验的Q-Tc间期和晚电位对60例正常人和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它们对正常人的假阳性率极低,对冠心病患者的了是性率均较高,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而心室埸电位的检测尤为方便,对活动不便的患者更为实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时限和Q—TC间期以及二者的动态变化对急性左心衰竭(ALHF)患者的预后评价。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1年6月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就诊的ALHF患者176例,在急性发作,6h内及首检后24、72h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测量QRS波时限及Q—TC间期,并计算其首检后24、72h的变化率。依据患者出院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86)、预后不良组(n=59)和死亡组(n=31),分析三组患者各时点QRS波时限和Q—TC间期及变化率,以评价其预测作用。结果预后良好组首检后24、72h的QRS波时限、Q—TC间期较急性发作6h内下降,各时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组内各时点QRS波时限及Q—TC间期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及死亡组首检后24h的Q—TC间期及首检后72h的QaS波时限、Q—TC间期长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死亡组的RATEQ—RS垒、RATEQ-RS3、RATEQ-Tc2、RATEQ-Tc3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与死亡组的RATEQ-RS2、RATEQ-RS3、RATEQ-Tc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ATEQ-Tc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时点的QRS波时限、Q—TC间期以及二者的变化率能较好的预测ALH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运动试验中,Q--Tc、Q--Tr和Q--Tcd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98例冠心病患者与51例非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和运动后即刻体表12导联心电图Q—Tc、Q--Tr和Q—Tcd变化,及其预测冠心病的准确性。结果:Q--Tc、Q—Tr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76%、83%、81%与69%、88%、89%、77%,与ST段降低相比无明显差异,提示其诊断价值相似;与心血管照影资料对照,上述指标能反映冠脉病变程度:Q--Tcd的敏感度低(58%),而特异性高(94%).其诊断准确性(73%)与其他指标相比无明显差异,故亦有应用价值。结论:运动中Q-Tc,Q—Tr,Q—Tcd与ST段下移标准对冠心病诊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郑盛  刘海  王玉波 《肝脏》2009,14(2):111-11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Q-Tc间期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检测125例肝硬化患者与50例非肝硬化患者心电图Q-Tc、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钾、血清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组间比较Q—Tc的变化及肝功能、不同Child分级间Q-Tc异常率,采用单因素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探讨Q-Tc与各项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肝硬化组Q-Tc为(440±15)ms,非肝硬化组为(405±13)ms,两组比较P〈O.001;以Q-Tc≥440ms为异常,肝硬化组异常率为37.90%(47/125),非肝硬化组为12.00%(6/50),两组比较P〈0.001。肝硬化组中ChildC级的Q-Tc异常率为72.50%(25/34),B级为41.50%(19/45),A级为28.37%(13/46);A级与C级比较P〈0.01。单因素直线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Tc与Child积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1(P〈0.01);与腹水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24(P〈0.05);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23(P〈0.05)。结论肝硬化存在Q-Tc异常延长,病因是多因素性的,随肝硬化病情加重,Q-Tc异常率升高。Q-Tc延长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诱因,可能也是肝硬化患者出现猝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