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5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0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舌下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解剖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舌下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舌下神经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形态学数据。方法:肉眼和手术显微镜下观测30例(60侧)成人头颅干骨标本的舌下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结果:舌下神经管位于枕骨髁的前上方,为一对卵圆形或圆形孔道,内口至外口的长度(8.51±0.91)mm。舌下神经管内口呈双管者5侧(8%);内口后缘与枕骨髁后缘的距离(10.07±0.75)mm,外口后缘至枕骨髁后缘(14.22±1.18)mm。左、右侧枕骨髁的前后径分别为(23.10±1.57)mm、(22.38±2.28)mm。结论:熟悉舌下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有利于相关疾病的影像诊断和手术入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海绵窦区肿瘤的手术治疗仍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本文旨在提高海绵窦区肿瘤的全切率,降低神经功能的残障率。方法:针对海绵窦外侧壁的显微解剖特点,结合典型病例分析,回顾性总结了9例海绵窦内肿瘤,经前外侧或外侧硬膜外入路,通过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开海绵窦外侧壁夹层,按神经走行方向切开,辨认肿瘤生长和颅神经的关系分块切除肿瘤。结果:9例海绵窦内肿瘤中,海绵状血管瘤1例,神经鞘瘤6例,脑膜瘤2例。全切除5例,3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3例出现新的颅神经功能障碍症状,6个月后新出现的颅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减轻2例.完全恢复1例。结论:明确的海绵窦区显微外科解剖概念.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以及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是提高海绵窦区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术中出血、术后残障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玉辐  兰青 《江苏医药》2007,33(1):1-2,F0002
目的 研究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和应用技术.方法 神经导航辅助下完成尸头模拟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手术16例,测量并分析解剖学数据.结果 小脑天幕面桥静脉对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无影响;Galen静脉系统可被安全解剖;幕下小脑上锁孔手术能充分暴露松果体区的Galen静脉系统、松果体、四叠体等;可经帆间池进入第三脑室;天幕切开能增加向上向前的手术范围.结论 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能充分暴露松果体区,为该区域手术的一种有效的微创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模拟桥脑小脑角入路显微解剖的方法,观察三叉神经与周围动脉的解剖关系.方法采用20个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并测量有关数据.结果两侧三叉神经受血管压迫或血管接触的机率相同(P>0.05),但以小脑上动脉为主.三叉神经与矢状面成角12°±3°,与冠状面成角75°±5°,与水平面成角9°±3°.结论本研究为临床开展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或其它桥脑小脑角手术提供了一定的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5.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rain stem caverous malformation,BSCM)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malformation,CM).与幕上病灶相比,BSCM具有更明显的出血倾向,引起的临床症状也更严重,手术切除是根治BSCM的唯一方法.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步,神经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以及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提高,BSCM的手术效果明显提高.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BSCM的发病特点、临床治疗和预后等做一综述. 一、发病特点 BSCM的发病率占颅内CM的9%~3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50岁患者,中脑、桥脑及延髓均可被累及,其中桥脑最多见[1].临床上桥脑病例约占65%以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颅中窝脑静脉的显微解剖、影像学观察及其对照研究,为经翼点和经眶颧手术人路中脑静脉的保护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别对30例(60侧)颈内静脉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尸头湿标本、36例(60侧)DSA静脉相、25例(50侧)CT静脉造影(CTV)和25例(50侧)MR静脉造影(MRV)图像进行观测。结果以显微解剖观测结果作为评价标准,DSA、CTV和MRV分别能够观察到70%、52%和42%的颅中窝脑静脉;根据颅中窝静脉注入硬脑膜窦处位置的不同,其分为海绵窦型、蝶顶窦型、蝶岩窦型和岩上窦型,各型脑静脉能被影像学手段区分;影像学观测到的大脑中浅静脉数目和分型与显微解剖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经翼点和经眶颧手术入路的设计和术中脑静脉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内镜辅助下后鼓室微创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利用成人15例(30侧)头部标本,解剖并测量后鼓室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  结果 面神经锥段中点分别到水平半规管最凸点、鼓室窦前缘中点、卵圆窗中点、圆窗中点、岬小桥下端、岬后脚下端的距离是(3.21±0.41)、(2.79±0.25)、(3.97±0.37)、(6.48±0.53)、(4.85±0.39)、(6.21±0.57)mm;砧骨窝中点至锥隆起顶端、面神经锥段中点、镫骨头中点、圆窗中点、卵圆窗中点、匙突顶点的距离分别为(4.43±0.36)、(3.10±0.28)、(6.55±0.55)、(9.56±0.82、(6.67±0.65)、(4.63±0.39)mm;鼓室窦的深度、横截面短径、横截面长径分别是(3.10±0.27)、(1.05±0.10 )、(1.89±0.19)mm;后鼓室窦深度、横截面长径、横截面短径分别是(1.15±0.10)、(0.83±0.29)、(0.63±0.51)mm;外侧鼓室窦横截面近似椭圆型,其深度、上下径、左右径分别是 (1.63±0.12)、(0.36±0.03)、(0.74±0.09)mm;面隐窝外侧气房直径(0.28±0.13)mm。  结论 后鼓室解剖结构精细复杂,对其解剖结构的精准定位有利于彻底清除病变和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显微镜及神经内镜观察研究国人乙状窦后入路的桥小脑角区的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5个新鲜国人头颅标本上模拟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通过神经内镜和手术显微镜观察桥小脑角区的重要结构,测量内耳门后下缘到后半规管后缘中点的距离。结果颈静脉孔位于岩骨内侧面的下方,有岩下窦、乙状窦、颈静脉及第Ⅸ、Ⅹ、Ⅺ颅神经通过:内耳门位于岩骨内侧面中央,面神经多位于内耳门的前上,听神经位于内耳门后下,小脑前下动脉在内耳门处形成动脉袢,发出1~3支内听动脉。内耳门后下缘到后半规管后缘中点的距离左侧为(12.51±2.28)mm,右侧为(13.26±2.17)mm。结论结合显微镜和神经内镜有助于更全面的了解桥小脑角区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能最大程度减低损伤,更好的保护正常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颞骨内面神经水平段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通过模拟l临床经乳突入路的手术方法,分层解剖20个成人湿头颅标本(40侧颞骨),显露并观测颞骨内面神经水平段及其毗邻结构. 结果 面神经水平段的长度为[(8.85±1.01)(7.10~11.25)]mm、直径为[(1.88±0.65)(1.55~1.90)]mm;FN水平段与垂直段的夹角(向前)为[(115.5±6.89)(109.5~128.6)°;面神经水平段与鼓室天盖的夹角(向后)为[(28.5±3.66)(25.8~31.5)°;匙突至面神经水平段的垂直距离为[(1.89±0.58)(0.90~3.05)]mm;镫骨头至面神经水平段(垂直距离)为[(2.30±0.85)(1.97~3.11)]mm;锥曲段顶点到砧骨短脚尖的距离为[(2.55±0.21)(2.10~2.90)]mm;锥曲段顶点至外半规管隆突距离为[(2.86±0.31)(2.23~3.56)]mm;未发现面神经水平段有分支的或者移位的情况.面神经水平段的远段位于水平半归管隆突的前内侧.有2侧(2/40)水平段的远段位于外半规管隆突外侧0.89 mm和1.02 mm,占5%. 结论 膝状神经节、匙突、镫骨、鼓室天盖、水平半规管、砧骨是手术中确定FN水平段的重要标志.颞骨内面神经水平段与其毗邻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复杂,手术操作必须熟悉面神经水平段上述定位标志,以免损伤面神经.  相似文献   
10.
鞍区硬膜结构相关的临床解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鞍区硬膜结构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意义。方法 观测尸颅鞍区硬膜结构的显微解剖特征。结果 床突间皱襞将海绵窦顶分为两个三角,少数鞍隔向内下倾斜成盆状,动眼神经硬膜孔大致位于后床突水平。隔孔区的垂体腺由二层组织覆盖,上层是蛛网膜,下是更薄的膜样结构,少数蛛网膜层以脂肪垫形式填塞于鞍隔与垂体腺之间,仅见一例垂体池。结论 隔孔大者垂体容易下陷,蛛网膜坠入鞍隔下方与隔孔较大有关,垂体池是形成空蝶鞍的潜在因素。国人鞍隔屏障性能差,经蝶手术后容易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