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底中线区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颅底中线区不同部位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手术入路和切除方式,并分析特殊类型脑膜瘤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组93例,男性26例,女性67例;平均年龄48.4岁。术前行神经影像学检查,根据肿瘤部位,选择相应手术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80例(86.02%),大部分切除13例(13.98%),死亡1例(10.75%)。除单条颅神经功能术前完全丧失外,术后神经功能改善者75例(81.52%),不变者10例(10.86%),加重者7例(7.6%)。经6月 ̄7年随访,13例(14.13%)肿瘤复发。结论颅底中线区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手术切除难度大。要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必须选择正确手术入路,采用分块切除方式,精心保护重要血管和神经。  相似文献   
2.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了12例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MRI检查7例为桥小脑角胆脂瘤所致,5例为桥小脑角脑膜瘤所致;均经乙状窦后进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切除术后无并发症发生;12例三叉神经痛全部治愈。随访3~18个月,无复发。结论:MRI检查是诊断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依据;乙状窦后进路显微手术是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胶质原纤维酸性蛋自GFAP在脑膜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Elivisi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FAP在脑膜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32例脑膜瘤其中包括合体细胞型、纤维型、过渡型、砂粒体型、血管瘤型、脊索样型、微囊型、分泌型、不典型等,GFAP的阳性表达率为27/32(84.4%)。结论 GFAP在各种脑膜瘤亚型中都有表达,其对于脑膜瘤和胶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很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时间飞跃法磁共振静脉成像(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3D-CE-TOF-MRV)技术对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前静脉窦侵犯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26例,共26枚肿瘤,所有患者术前行三维对比增强MR静脉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3D-CE-MRV)及3D-CE-TOF-MRV检查。对比观察其在显示肿瘤染色、与上矢状窦关系的差异。以术中所见肿瘤侵犯静脉窦的程度为标准,计算诊断准确度,并采用配对2检验比较3D-CE-MRV及3D-CE-TOF-MRV在评估肿瘤对上矢状窦侵犯程度的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9枚肿瘤在3D-CE-MRV上可见肿瘤染色,26枚在3D-CE-TOF-MRV显示清晰的肿瘤染色。术中见5枚肿瘤与上矢状窦分离(0级),9枚与上矢状窦壁黏连(1级),9枚突入上矢状窦腔(2级),3枚填满上矢状窦腔(3级),3D-CE-MRV假阴性1例,假阳性8例,准确度65%,3D-CE-TOF-MRV假阴性2例,假阳性1例,准确度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3D-CE-TOF-MRV技术清晰显示其对相邻静脉窦侵犯程度,在显示肿瘤对上矢状窦侵犯程度方面优于3D-CE-MRV,可以为脑膜瘤术前评估提供准确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5.
诱发颅内肿瘤是一种放射治疗远期并发症,其实际发生率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发生率较低.近来研究者对这种并发症的关注不断增加,因为现在许多疾病的生存期越来越长,生存期的延长就意味着放疗与诱发肿瘤的发生间期被延长,将来可能会有更高的诱发肿瘤发生率,将面临着更多的诱发肿瘤.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6例罕见的按内脑膜瘤,分析其临床及附扫描的主要特点,认为鞍内肿瘤多为垂体瘤,脑膜瘤与垂体瘤的鉴别比较困难,应用高分辨呼扫描仪所行冠状位增强扫描对定性有一定帮助。脑膜瘤与垂体瘤的临床症状有重要的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提高鼻腔鼻窦异位脑膜瘤临床诊治水平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鼻腔鼻窦异位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总结诊疗经验。结果 9例患者全部为沙粒体型脑膜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因病史长短不同而表现各异。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复发,再次手术而愈。结论 鼻腔鼻窦异位脑膜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而鼻内镜手术可作为治疗该类肿瘤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诊断器材和技术的进步,脑膜瘤发病率和检出率逐年增高。本研究通过对22例脑膜瘤患者诊断,评价DSA在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2例患者,男9例,女13例,年龄22~68岁。主要症状为头痛、视力障碍、癫痫发作等。所有病例均行双侧颈总及颈内、外动脉造影。造影  相似文献   
9.
马俊锋 《当代医学》2014,(10):95-96
目的:探讨脑膜瘤的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江苏溧阳市中医院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肿瘤位于顶部大脑凸面的5例,前颅底3例,后颅底1例,大脑镰旁5例。MRI信号特点:脑膜瘤在T1 WI上6例呈等信号,8例为低信号,其中4例信号不均匀,T2 WI上7例呈稍高信号,3例呈低信号,4例呈混杂信号,信号不均匀的病例可伴有低信号的血管流空新号或囊状高信号。增强后14例病灶均明显强化,其中有4例强化不均匀。8例可见明显脑膜尾征,6例肿瘤周围显示水肿带,5例在病灶周围可见环状低信号。结论 MRI对脑膜瘤的诊断,不仅能提供其在三维空间上的形态、大小和所处位置,并且通过脑膜瘤的特异性MIR信号和征象作出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3D-CT静脉造影(3D-CTV)来判断矢状窦旁脑膜瘤与矢状窦、肿瘤周围皮层回流静脉的关系,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帮助.方法 2008年6月至2010年2月收治1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前接受3D-CTV检查,3例同时MRV检查.通过观察3D-CTV中肿瘤与所累矢状窦及周边中央沟静脉、中央前沟静脉之间的关系;术前判断矢状窦的通畅性,并根据术中实际情况来验证3D-CTV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1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前3D-CTV检查发现:4例位于额叶矢状窦旁脑膜瘤上矢状窦已经完全被肿瘤侵犯包裹而闭塞,手术将肿瘤包括累及矢状窦一并切除;4例额顶脑膜瘤部分侵入上矢状窦,上矢状窦仍然通畅,其中3例手术将累及上矢状窦侧壁及侵入窦内肿瘤一并切除,同时修补上矢状窦,另1例行肿瘤切除加累及的上矢状窦侧壁电凝烧灼;3例额顶脑膜瘤仅累及上矢状窦侧壁而没有侵入至窦内,1例手术将肿瘤连同矢状窦侧壁外层一并切除,2例行肿瘤加受累及矢状窦侧壁电凝.5例患者3D-CTV同时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中央沟静脉、中央前沟静脉之间关系密切,1例患者中央前沟静脉术中有损伤,其余患者静脉均保护完好.9例矢状窦旁脑膜瘤获得Simpson Ⅰ级全切除,2例Simpson Ⅱ级全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3D-CTV所显示肿瘤与矢状窦关系与手术实际情况吻合.相对于MRV和DSA,通过3D-CTV检查可更方便、直观地判断矢状窦旁脑膜瘤与矢状窦及肿瘤周边静脉的关系,对于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前行3D-CTV检查,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