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1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157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25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244篇
  1篇
中国医学   132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草学是东方医药学的重要标志。在生境中辨识药用植物是本草学的重点,本草著作在对药用植物进行描述的同时,基于知识传授的实际需要,会配以药图帮助学者掌握该药材的特点以方便识别。药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从本草著作的附属成为独立的册页,其科学和艺术价值也日益凸显,然而其重要性并没有被太多研究者重视,尤其将药图研究的视野从传统医药扩展至文化史、艺术史、美学和文化资源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更是鲜有。本文从本草学和本草图谱的演变发展历史为线索,以云南地域本草的杠鼎之作《滇南本草》各时期版本中代表性药图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本草纲目》等几种代表性本草著作中的药图,结合文化和艺术史相关知识,初步梳理《滇南本草》各历史时期药图的特点,分析其演变原因和具体社会条件,尝试从历史角度理解和归纳这些不同时期和版本药图的发展变化呈现的特点并揭示我们今天研究和利用中国传统药图这一重要文化资源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中医药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医药行业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新形势下,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是中药工业需要加快突破的关键领域之一。对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领域在工艺设计、分析检测、过程建模、制造装备等方面的关键共性问题进行解析,综述了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中工艺过程理解、生产过程实时分析方法开发、过程控制策略建立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企业研究实践,介绍了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 D)、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PAT)、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多变量统计分析等关键技术在上述3个研究方向中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实际工业应用的难点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中药企业应用和提升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中国传统医药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继承传统,走出传统,走向现代。中医药的优势在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和复方用药,弥补了西方医学在诊治上的不足之处,这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上具有导向性的作用。由于西方医学对治疗疑难症和抗衰老上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使人们对中医药需求增加,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新医学体系将会逐步形成。从研发中药的角度,对传统中医药理论、整理和规范中药材及中药市场、中药炮制、微量元素测定、质量控制、制剂工艺、生物技术及专利保护等方面来探讨中药现代化,实现对传统中药的超越,把传统中药提高到现代药学的水平,能被国际社会所接纳,造福于全人类。  相似文献   
4.
嘎木朱尔涂膜剂的毒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使嘎木朱尔涂膜剂的临床用药安全、合理,而对其毒性作用进行了考察。方法:将嘎木朱尔涂膜剂分为高、中、低三个剂量组(按其浓度为0.172g/ml,0.086g/ml,0.043g/ml)给药,用于家兔皮肤,同时做空白基质对照,测定其涂膜剂对家兔皮肤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试验。结果:各给药剂量组和空白基质对照组对家兔的体重增长,脏器系数(g/ml)、血液常规,生物化学等项指标的测定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嘎木朱尔涂膜剂用于家兔皮肤无毒并能加快受损皮肤的愈合。  相似文献   
5.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利用海洋资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开始利用海洋生物入药,并对其功效、炮制有简单的认识.到了秦汉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创制了运用海洋药物的方剂.到了唐宋时期,海洋中药的种数以及相应的方剂明显增多,对海洋中药的性味功效以及配伍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治疗范围也明显扩大.明清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主要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建国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大幅提高,海洋中药的种数达到1 000余种.但海洋中药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即海洋中药的种数虽然增加,但对其性味功效的认识则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海洋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栓通 (PNS)、等容血液稀释 (IHD)及二者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RVO)对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采用PNS ,IHD及PNS +IHD随机对照治疗RVO患者 73例 ,观察治疗前后视网膜微循环时间 (RCT)和视网膜出血、水肿、毛细血管渗漏及黄斑囊样水肿 (CME)、无灌注区面积等的改变。结果 :与另两种方法比较 ,PNS +IHD使RCT ,尤其非缺血型和分支静脉阻塞患者RCT缩短更明显 ,视网膜出血、水肿、毛细血管渗漏及CME消退更快 ,并使病程小于两周的早期患者无灌注区发生率减低 ,缺血型者无灌注区边缘毛细血管充盈增加 ,但无灌注区面积无显著缩小。结论 :PNS结合IHD能显著缩短RVO患者RCT ,促进视网膜出血、水肿和毛细血管渗漏及CME的消退 ,可能还有减少早期患者无灌注区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珍珠的X衍射Fourier谱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珍珠为常用名贵中药,应用粉未X衍射Fourier谱分析,建立各类珍珠的X衍射特征标记峰,对其进行鉴定。方法:西方应用粉未X衍射方法对珍珠贝科海水(天然与人工养殖)、淡水珍珠、蚌科三角帆蚌壳、珍珠未与珍珠层粉等9个榈进行了X衍射Fourier谱分析计算。结果:海水珍珠、淡水珍珠、珍珠粉与珍珠层粉中的主要成分为珍珠文石型碳酸钙;但后二者中尚含有10%以下方解石型碳酸钙。同时,获得了有别于文石矿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测量溯源理论和方法建立中药质量保证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及相关产业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已成为全世界新药开发和医药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我国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中药现代化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保证各实验室检测数据准确、可靠、可比、互认,需要以国际上测量溯源理论和方法为依据,加强政府和中药管理部门对中药及相关产业的标准、法律法规等的建设,使中药质量保证体系与国际接轨,保护我国的经济利益、人民健康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与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正正  黄秀榕  祁明信 《中草药》2003,34(9):871-873
近年来,有些学者探讨了中医“证”与细胞因子的关系,并指出二者关系密切。同时大量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表明,中药能够广泛调节细胞因子的生成和活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细胞、分子水平来研究中医中药,对进一步阐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提高临床疾病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现对有关中医中药与细胞因子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有关技术要点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克  王曙东 《中草药》2003,34(11):1062-1064
简要介绍了中药指纹图谱的原理,提出了在进行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时,选择中药材来源、样品处理方法、检测技术及参照物的原则和注意事项。探讨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制备中药指纹图谱的有关技术要点问题,样品洗脱应尽可能选用等度或线性梯度洗脱,检测器的选择应尽可能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以方便地选定适合于指纹图谱检测的最佳检测波长。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的引入,不仅可大大降低人工计算指纹图谱相似度的工作强度,而且减少了人为判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提高了中药指纹图谱量化评判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