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46篇
  免费   603篇
  国内免费   673篇
耳鼻咽喉   32篇
儿科学   158篇
妇产科学   58篇
基础医学   1123篇
口腔科学   244篇
临床医学   1228篇
内科学   1250篇
皮肤病学   52篇
神经病学   168篇
特种医学   2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679篇
综合类   3249篇
预防医学   503篇
眼科学   59篇
药学   1337篇
  4篇
中国医学   763篇
肿瘤学   288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317篇
  2022年   361篇
  2021年   362篇
  2020年   275篇
  2019年   270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231篇
  2016年   266篇
  2015年   326篇
  2014年   360篇
  2013年   360篇
  2012年   488篇
  2011年   540篇
  2010年   444篇
  2009年   466篇
  2008年   491篇
  2007年   478篇
  2006年   702篇
  2005年   877篇
  2004年   403篇
  2003年   447篇
  2002年   418篇
  2001年   409篇
  2000年   303篇
  1999年   272篇
  1998年   239篇
  1997年   229篇
  1996年   183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37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芒果苷对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诱导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实验分四步:(1)细胞存活率实验分5组,即:空白组、LPS组、LPS+不同浓度(50、100、150μg/mL)芒果苷组。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2)一氧化氮(NO)、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分泌实验分6组,即:空白组、LPS组、LPS和不同浓度芒果苷(50、100、150μg/mL)组、LPS+BAY 11-7082[核因子κB(NF-κB)抑制剂]组。Griess法检测NO分泌量,ELISA法检测IL-1β、TNF-α及IL-6分泌量。(3)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与环氧化酶-2(COX-2)mRNA及蛋白表达实验分组同细胞存活率实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NOS及COX-2 mRNA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iNOS及COX-2蛋白表达水平。(4)细胞质、细胞核中NF-κB表达实验分3组,即:空白组、LPS组、LPS+150μg/mL(终末浓度)芒果苷共处理组,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质、细胞核中NF-κB p65蛋白表达量。结果 (1)与空白组比较,LPS组显著降低RAW264.7细胞存活率(P0.05);与LPS组比较,50~150μg/mL芒果苷预处理对RAW264.7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P0.05)。(2)与空白组比较,LPS组NO、IL-1β、TNF-α、IL-6分泌量显著升高(P0.05);与LPS组比较,除50μg/mL芒果苷预处理组NO、TNF-α分泌量无显著变化外(P0.05),其余各组NO、IL-1β、TNF-α、IL-6分泌量均显著降低(P0.05)。(3)与空白组比较,LPS组iNOS、COX-2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LPS组比较,50~150μg/mL芒果苷预处理组iNOS、COX-2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4)与空白组比较,LPS组细胞质中NF-κB p65蛋白量减少,细胞核中则增多(P0.05);与LPS组比较,150μg/mL芒果苷预处理组细胞质中NF-κB p65蛋白量升高,细胞核中蛋白量减少(P0.05)。结论芒果苷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而抑制iNOS、COX-2表达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分泌,干预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方干预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可溶性CD40配体(s CD40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中医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1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5例)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益气健脾方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血清VCAM-1、s CD40L、TGF-β1水平、中医症状及心电图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心电图检查结果、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结果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医症状有效率(89.09%,49/55)明显高于对照组(72.72%,40/55),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有效率(74.54%,41/55)明显高于对照组(54.54%,3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观察组胸闷、胸痛症状评分、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指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TF-V1≤-0.04mm·s几率(27.27%,15/55)显著低于对照组(47.27%,26/55)(P 0.05),ST段异常改变较对照组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治疗,两组患者血清VCAM-1、s CD40L、TGF-β1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结论益气健脾方配合常规西药治疗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可影响降低血黏度,改善心电图异常水平,其治疗机制可能为益气健脾方通过干预血淸VCAM-1、s CD40L、TGF-β1因子的表达水平并进行调节,从而对血管内皮起保护作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 CD40L)与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为高危人群早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入选条件选取145例作为高危组,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高危组分为无斑块组(Ⅰ)67例、稳定斑块组(Ⅱ)21例和不稳定斑块组(Ⅲ)57例3个亚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s CD40L水平。结果高危组血清s CD40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各亚组间血清s CD40L水平比较:Ⅰ组<Ⅱ组<Ⅲ组[(3.489±0.820)mg/ml<(3.600±0.697)mg/ml<(4.011±1.074)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 CD40L(OR=1.788,P=0.037)是影响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s CD40L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血清s CD40L可能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促使其由稳定斑块向不稳定斑块的方向发展;对于脑卒中高危人群血清s CD40L水平较高者,应早期给予阿司匹林药物治疗,以此来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病例 患者,女性,58岁.因患糖尿病8年,全身浮肿,蛋白尿2个月,于2004年8月10日就诊.于8年前因全身乏力、消瘦,确诊为2型糖尿病,给予二甲双胍、优降糖等口服治疗,空腹血糖(Bs)控制在7 mmol/L 左右.2月前患者出现眼睑、双下肢浮肿,渐波及全身,伴胸闷,尿量减少(600~800 ml/d),泡沫多,夜尿无增多,无发热、腰痛、血尿,无关节痛,无咳嗽及喘憋.曾给予利尿剂治疗,无效.查尿常规示尿蛋白( ):Bs 9 mmol/L,肌酐 145 μmol/L,尿素氮18.6 mmol/L,于2004年8月5日拟"糖尿病肾病"收住内分泌科,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利尿等治疗,无好转,遂于2005年8月10日转入我科.患者无肝炎、结核病史,无外伤、手术及药物过敏史,无输血史,家族史无特殊.  相似文献   
6.
甲状旁腺肿瘤较为少见,甲状旁腺癌更罕见。我院近期手术治疗甲状旁腺癌1例。报告如下。病人男性,25岁。因发现颈前肿物1年于2005-03-20入院。1年前因脑外伤检查发现右颈前有一肿物,如鸽卵大小。声音无嘶哑。同时伴有右髋关节疼痛,右肾结石。入院查体:颈前可见局限性隆起,右甲状腺下极可触及一直径约4cm大小肿物,颈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辅助检查:碱性磷酸酶(ALP)1600U/L,血清磷0.68mmol/L,血清钙3.0mmol/L,尿钙2.01mmol/L,24h尿钙4.6mmol/L,总尿量2300mL;甲状腺功能正常;肾功能正常;甲状旁腺激素-全段(iPTH):1703ng/L。右髋关节诸骨骨…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患儿男性,9岁。因发作性四肢不自主运动9年就诊。患儿发育、智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孕1产1,足月难产,出生时Apgar评分8分,母乳喂养,产后3d渐出现全身萎软,哭声低弱,拒乳,吸吮反射消失,肌张力低下,伴有阵发性抽搐。血总胆红素685.11umol/L,间接胆红素498.61umol/L,血间接胆红素/白蛋白比值为13.3,脑脊液间接胆红素16.81umol/L。诊断为“胆红素脑病”,予光照、输白蛋白及对症支持治疗后逐渐好转。产后7d吸吮反射恢复,抽搐亦逐渐减少,20d出院。出生第61天,阵发性抽搐已消失,但出现夜间不自主运动,常发生于入睡及觉醒过程中。发作时双眼半睁、上翻,躯干扭动翻转,四肢出现投掷样或舞蹈样动作,下颌咀嚼样刻板运动。无干扰状态下发作约60min后可安静入睡,症状消失。发作期间呼之能应,清醒后症状亦消失。每夜发作1~15次,先后服用过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托吡酯、氯硝安定,可减少发作次数,但病情反复,不易控制。9岁时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未见异常。24h动态视频脑电图见各区均以中波幅不规则0波及不稳定α波混合,整个描记过程中未见疴样放电,双侧波幅及频率均对称。调节、调幅欠佳,动态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8.
妊娠性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主要特征是:母体难以忍受的瘙痒症,血清胆汁酸升高(≥10μmol/L)以及胎儿死亡风险的增加。最近,确定了一个与影响胎儿损害相关的界值,即血清胆汁酸≥40μmol/L。在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作研究了熊脱氧胆酸(UDCA)和地塞米松对瘙痒症、胆汁淤积的生化指标和胎儿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为此,选取了130例患有ICP的妇女,随机分到UDCA组(1g/d,使用3周),地塞米松组(12mg/d使用1周,第2周、第3周使用安慰剂)和安慰剂组(使用3周)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和治疗3周后对瘙痒症和胆汁淤积的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在分娩时记录胎儿的并发症(自发性早产,新生儿窒息,羊水、胎盘、胎膜的胎粪染色)。意向治疗分析显示仅在UDCA组中,丙氨酸转氨酶(ALT)(P=0.01)和胆红素(P=0.002)明显减少。在血清胆汁酸≥40μmol/L的ICP妇女的亚群分析中发现(n=34)UDCA对瘙痒症(减轻75%)、胆汁酸(下降79%)、ALT(降低80%)和胆红素(降低50%)也有明显效果,但对胎儿并发症发生率无影响。地塞米松并无减轻瘙痒症或降低ALT的作用,在降低胆汁酸和胆红素方面比UDCA效果差。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39岁,因“反复腰部疼痛十年余”以“双肾多发性结石”于2005年2月16日收住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腹未检出异常。双肾区有压叩痛。入院B超检查提示:双肾多发性结石,双输尿管上段扩张并右肾中等量积水。KUB、IVP提示:双肾多发性结石,以右侧为多,左肾盂口处阳性结石影,双肾显影功能迟缓,双肾盂、肾盏扩张积水。肾功能:BUN4.07mmol/L,Cr89.4μmol/L。胸片、肝功、心电图等正常。入院后诊断明确,有手术指征,无手术禁忌证。于2005年2月23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肾结石微创经皮肾取石术。术中采用C臂X线机定位,选择穿刺点及方向为中盏。从输尿管导管注入泛影葡胺,看清集合系统情况后进行穿刺,穿刺顺利。见尿液流出后,留置斑马导丝,并用筋膜扩张器进行扩张,扩至6F时留操作鞘,建立经皮肾通道。用输尿管镜从操作鞘内进入肾集合系统,见肾盂口有1枚结石,下盏2枚,上盏1枚。用气压碎石针分别击碎结石,取出碎石,术中无出血,手术顺利。退镜后从操作鞘放入肾造瘘管,退出操作鞘,术毕安返病房。  相似文献   
10.
鸡抗内毒素卵黄抗体IgY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分别应用内毒素(LPS)、类脂A(LipidA)和大肠杆菌突变株15免疫鸡后其蛋黄中抗内毒素抗体IgY的产量、纯度、效价并筛选最佳免疫抗原。方法:分别应用内毒素(LPS)、类脂A(LipidA)和大肠杆菌J5突变株作为抗原免疫25周龄Leghom鸡,水溶法(WD)提取蛋黄中抗体IgY,双紫外光测定抗体含量,SDS-PSGE电泳检测抗体纯度,细胞酶联染色和ELISA检测抗体特异性、效价及筛选最佳免疫抗原。结果:3种抗内毒素IgY含量和效价分别为14.4mg/ml和1:12 800(J5)、10.61mg/ml和1:12 800(LPS)、9.26mg/ml和1:3200(LipidA),抗体纯度均为95%左右。结论:大肠杆菌突变株J5和内毒素(LPS)为最佳免疫抗原,免疫鸡后其蛋黄中抗内毒素抗体IgY的产量和效价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