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41篇
药学   13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部分相对禁忌证近视眼LASIK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使用鹰视准分子激光机和Moria旋转角膜板层刀对66例118只眼相对禁忌证近视者进行常规LASIK手术。高眼压症38例68只眼,瘢痕体质12例22只眼,弱视8例14只眼,精神疾病4例8只眼,哺乳期妇女4例8只眼,单眼者2例2只眼,糖尿病1例2只眼,甲亢1例2只眼。结果在6~30个月(16±9)个月的随访期内有97%眼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曾达到1.0、1.2、1.5、2.0,眼数分别为13%、36%、46%、5%。无角膜感染、激素性高眼压、弥漫性层间角膜炎、角膜溶解和角膜瓣愈合延迟等严重并发症。68只高眼压症眼术后平均眼压为(14.2±2.45)mmHg,术后1年复查视野、杯盘比(C/D)无明显改变。12例瘢痕体质者术后无角膜瘢痕形成。14只弱视眼中,裸眼视力达到1.0以上8只眼,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较正视力6只眼。结论LASIK相对禁忌证的近视患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试行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2.
PRK和LASIK后非接触式眼压值的改变及判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和分析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术后(Photore fractive Kerat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后非接触式眼压的变化。方法 对PRK术后70例130眼和LASIK术后31例60眼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er,NCT)测量眼压,随访半年以上,将术前和术后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中A超测量角膜瓣下基质床厚度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对89例(177眼)常规LASIK术中制作角膜瓣后A超测量瓣下基质床厚度,计划预留角膜剩余基质床厚300μm,推算出激光可切削量,依此为依据调整激光光区切削范围,使实际角膜切削量小于可切削量来实时指导手术。结果角膜瓣厚平均为(118.01±18.03)μm,平均切削角膜厚度(77.62±22.65)μm,平均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321.28±13.28)μm。术后第1天、1周、1个月、3个月平均视力分别为1.02±0.23、1.0±0.22、1.04±0.20、1.18±0.24;117眼高于术前BSCVA一行以上,5眼下降一行以上,术后三个月残存屈光度为 0.75D~-1.25D,平均(-0.06±0.37)D。选择6.5 mm和8.0 mm切削光区的有111眼(62.71%),选择6.0 mm和8.0 mm的有59眼(33.5%),选择6.0 mm的有4眼(2.26%)。分区切削3眼(1.69%)。结论LASIK术中实时监测角膜瓣下基质床厚度,推算出可供激光切削角膜量,避免了制作角膜瓣的误差引起的术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不足的问题,避免了手术的盲目性,最大程度上降低术后角膜膨隆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虹膜识别定位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眼术后波前像差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接受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眼的患者97人采用随机表分为两组,Zyoptix组49人(98眼)采用虹膜识别定位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Planoscan组48人(96眼)采用传统LASIK治疗,采集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视力,屈光度和波前像差数据,比较两种手术对术后眼波前像差的影响。结果术前两组的球镜度、柱镜度、瞳孔直径6mm区的总体波前像差均方根值(RMS)、高阶像差RMS、三阶彗差三叶草像差和四阶球差R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各观察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两组间比较柱镜度,瞳孔直径6mm的总体波前像差、总体高阶像差、三叶草像差和四阶球差的RMS,Zyoptix组均小于Planosc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球镜度、瞳孔直径6mm去四阶球差总体高阶像差和三阶彗差RM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识别定位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眼术后降低波前像差效果要优于传统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Astrapro个性化软件Q程序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的临床效果,评价该软件应用于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007年3~6月行LASIK手术的患者92例(184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标准化92只眼为Ⅰ组,应用传统模式;个性化92只眼为Ⅱ组,以Astrapro2.2Q程序引导.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数据,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切削深度、激光切削时间为手术安全性指标;以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之比、手术前后Q值的变化、术后实际光学区(OZ)大小、术后对比敏感度的恢复作为手术有效性指标.结果 两组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之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切削深度、激光切削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个性化组手术前后Q值的变化较标准手术组小(P<0.001);个性化组术后实际光学区较标准手术组大(P<0.001);两组术后1个月各个空间频率的平均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术前,3个月时个性化组对比敏感度全部恢复,标准手术组尚未恢复.结论 Astrapr02.2个性化软件Q治疗程序引导的LASIK手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术后角膜地形图提示:角膜前表面形态虽未达到预设的目标Q值-0.26,但较标准化手术更接近术前Q值,更有效地维持了术前横椭圆非球面形态(Prolate).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波前引导和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比较性研究,将拟行LASIK的青壮年近视患者48名(96眼),其中,术前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26名(52眼),随机分为波前引导组和传统组,分别检查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视力、对比敏感度和高阶像差,并比较术前戴角膜接触镜组(contactlens,C组)与未戴组(non-contactlens,N组)术后高阶像差变化。结果无论是传统组还是波前引导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SCVA)、安全指数、有效指数和对比敏感度增加倍率等方面C组与N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传统组和波前引导组术后总高阶像差和各高阶像差RMS值(RMSh和RMS3~6值)均较术前增加,平均增加约1倍。传统组中术后RMSh和RMS3~6值增加倍率和下降比例C组与N组无显著差异,术后6个月时RMSh值增加倍率分别为1.28倍、1.17倍。引导组中术后RMSh、RMS3~5值增加倍率C组均明显高于N组(P<0.05),术后6个月时RMSh值增加倍率分别为1.58倍、0.77倍(P<0.05),N组术后不同时间RMSh、RMS3~5值下降比例均高于C组。术后6个月时,RMSh值下降比例C组与N组分别为9.1%和22.7%。结论术前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影响波前引导LASIK对高阶像差的矫正,而对传统LASIK术后高阶像差影响不明显。术前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行波前引导LASIK应慎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老视前近视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共32例(64只眼)近视眼患者,平均年龄(38.5 ±2.7)岁;主视眼行常规LASIK,非主视眼行多焦点LASIK.检测项目:远近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眼压、超声角膜厚度、对比敏感度、调节幅度、焦深、波阵面像差等.对计量资料计算均数和标准差,检验水准α为0.05,对数据进行双侧检验.将调节增幅和术后角膜多焦点指数、手术前后球差改变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随访6~11个月,平均(7±3)个月.非主视眼术前近视力为(LogMAR-0.082±0.220),术后6个月为(LogMAR-0.004±0.213),术后较术前提高(t=4.108,P=0.009);主视眼术前近视力(LogMAR-0.055±0.218),术后6个月为(LogMAR-0.034±0.1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1.P=0.334).术后6个月6 mm拟合球面Q值,非主视眼平均为(0.08±0.27),主视眼平均为(0.46±0.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1,P=0.000).非主视眼术后角膜中央区出现高屈光力范围(手术预期视近区域),平均为(5.64±3.05)mm2;术后6个月,非主视眼4只眼(12.5%)出现正球差,平均均方根值为(-0.204±0.195)μ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2,P=0.600);主视眼无正球差出现,均方根值为-0.791~-0.083μm,平均(-0.470±0.208)μm,和术前相比负球差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22,P=0.000),术后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14,P=0.000).非主视眼术后6个月调节幅度较术前增加(0.84±0.61)D,主视眼较术前降低(0.10±0.67)D.非主视眼手术后调节力增幅和术后角膜多焦点指数、球差改变具有相关关系.结论 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老视前近视安全、有效.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伪调节,角膜多焦点性质和非球面性是手术后伪调节产生的根源,伪调节和术后负球差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远视眼老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收集32例(64只眼)因远视眼老视行LASIK患者的资料.术前屈光度数:球镜为+0.75~+3.00 D,柱镜为0.00~+1.75 D.术后预期目标屈光度数:主视眼为0.00~-0.50 D视远,非主视眼为-1.50~-2.50 D视近,目标近视力等于或高于J3.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观察术后双眼裸眼远近视力、角膜形态、屈光度数及对比敏感度等.本研究采用t检验、X2检验、SNK-q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IK术后12个月双眼裸眼远视力≥0.8且近视力等于或高于J3及等于或高于J4的患者分别为53.1%(17/32)及87.5%(28/32).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屈光力较术前[角膜直径3 mm区域为(44.12±1.38)D、5 mm区域为(43.42±1.53)D]均有明显增加,且对应的角膜非球面参数Q值,如主视眼术后1、3、 6、 12个月分别为-0.514±0.053、-0.416±0.065、-0.389±0.076、-0.368±0.087,亦呈负值增加(t=19.25,12.14,9.82,8.11;P<0.01).术后12个月等效球镜屈光度数与预期目标差值在±0.50 D和±1.00 D以内者主视眼分别为87.5%(28/32)、100.0%(32/32),非主视眼分别为56.2%(18/32)、90.6%(29/32).术后6个月双眼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3,0.45,0.37,1.06,0.64;P0.05);术后12个月主诉有干眼症状的患者占15.6%(10/23),满意度调查84.4%(27/32)患者对疗效满意.结论 根据单眼视原理采用LASIK治疗远视眼老视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其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的效果.方法 对101例(197眼)近视眼行LASIK手术,按屈光度分为三组,Ⅰ组:<-6.00 D(57眼);Ⅱ组:-6.25~-10.00 D(109眼);Ⅲ组:>-10.25~-15.00 D(31眼).检查术前和术后1年的视力(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和角膜地形图.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1.0者在各组分布的比率分别是94.3%、80.3%、42.0%;残余屈光度≤±0.50 D分别是99.3%、85.7%、59.7%.屈光度在术后3个月稳定,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LASIK是治疗近视艰较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适于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患者的具体原因。方法:为3669例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检查,分析514例未施行手术的原因。结果:514例中角膜厚度偏薄142例,占27.6%;角膜前屈和(或)后屈偏大110例,占21.4%;矫正视力未达正常106例,占20.6%;眼压偏高63例,占12.3%;眼底病变40例,占7.8%;急慢性结角膜炎症25例,占4.9%;摘掉隐形眼镜不足2周18例。占3.5%;年龄偏小、对手术安全性有顾虑等10例,占1.9%。结论:LASIK手术有明显的选择性和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