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Crystal storing histiocytosis (CSH) is a very rare association with plasma cell dyscrasias. It is presumed to be an intra-lysosomal accumulation of the secreted paraprotein aggregated into crystal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presence of variable numbers of histiocyte-like cells with phagocytosed crystalline inclusions in the bone marrow and other extramedullary sites Herein we report a case of multiple myeloma associated with CSH with a rapidly downhill clinical course. There was diagnostic confusion at the outset with a histiocytic disorder which was clarified with the use of Immunohistiochemistry along with 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and immunofixation.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湘潭地区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unan papilooma virus,HPV)的基因类型及分布。方法分别用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和免疫组化(immunohistiochemistry,IHC)方法对临床和/或病理组织学诊断CA的266例病例进行检测。结果 IHC检测HPV-P阳性166例,HPV-16阳性32例,总阳性率为65.41%(174/266),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棘细胞上层及颗粒细胞层;ISH检测HPV6/11阳性235例,HPV16/18阳性42例,HPV16/18阳性的42例中有24例合并有HPV6/11阳性。ISH总阳性率为95.11%(253/266),HPV6/11、HPV16/18同时感染57.14%,阳性细胞广泛出现在棘层中上层、颗粒层及角化不全细胞核内。结论本地区CA以HPV6/11感染为主,少数为高危型HPV16/18型;有较高的混合感染率。两种检测方法相比较,原位杂交技术阳性率和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免疫组化技术,因此是诊断和研究CA的较好和先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1例罕见的足趾纤维骨性假瘤进行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研究.方法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及ABC法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本例在显微镜下最显著的特点为在多量增生及玻变的纤维结缔组织及成束的纤维母细胞中有多量散在小梁状的、条索状的及斑片状的分化较成熟的骨样组织.在骨样组织之间可见岛状的及片状的组织细胞样细胞浸润,并可见散在分布的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及成片的泡沫状细胞.病变内细胞表达Vimentin阳性、上皮细胞性能标记、肌源性标记、神经内分泌标记及F8因子等阴性.结论本例手术中见肿块将屈趾肌腱包裹在内,镜下见病变内有多量组织细胞样细胞浸润和不规则狭长裂隙,支持其起始部位肌腱和腱鞘,因而好发生于指、趾.可能本病在早期细胞成份较丰富,增生较活跃,可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和核分裂,而到晚期则以致密区域为主,随着胶原纤维的不断增多,细胞成份则趋于减少且分化成熟,而异型性及核分裂则趋于消失.本病应与骨旁骨肉瘤、骨化性肌炎、钙化性腱膜纤维瘤、骨母细胞瘤、腱鞘巨细胞瘤及结节性筋膜炎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复习文献对14例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rimaryLymphomaofSpleen,PLS)进行免疫组化的研究,并检测其p53的表达情况。方法:对瘤组织采用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及SP两步法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免疫组化染色14例瘤细胞均表达CD45阳性,13例B细胞性均表达CD20阳性,其中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3/14例),可表达CD43、CD79α和bcl2阳性;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4/14例),可表达CD79α、IgM、ALK阳性,IgD弱阳性;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2/14例),表达CD43、CD79α、bcl2、IgM阳性,IgD阴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14例),表达ALK阳性,CD30、CD3弱阳性。1例周围T细胞淋巴瘤,无其他特征型(1/14例),表达CD45Ro、CD3阳性,CD30弱阳性。14例PLS中6例(42.9%)表达p53阳性,而21例慢性增生性脾炎对照组中仅1例(5%)表达p53弱阳性,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LS较罕见,免疫组化染色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型具有重要的意义。PLS多为B细胞型,普遍认为与脾脏白髓中B细胞恶性变有关。PLS中可有p53异常蛋白表达,其预后较脾脏继发性恶性淋巴瘤及其它恶性肿瘤为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Sunvivn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10例正常子宫内膜、1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60例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survivin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阳性表达逐渐增强,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内膜腺癌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Survivin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内膜(P<0.05)。6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呈正相关(P<0.01,P<0.01,P<0.05),与分化程度无关。结论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检测可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进一步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复习文献对 7例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PrimaryLymphomaofBone ,PLB)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并检测其P5 3的表达情况。方法 :对瘤组织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及ABC法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 :患者年龄 16~ 68岁 ,平均 3 7岁 ,以男性多见 ( 6 7例 ) ,好发于扁骨 (骼骨 2例 ,胸骨 1例 ,3 7例 )。多数为B细胞性淋巴瘤 ( 5 7例 ) ,T细胞性淋巴瘤 ( 1 7例 )和组织细胞性淋巴瘤少见 ( 1 7例 )。 7例PLB中 3例 ( 4 2 .8% )表达P5 3阳性 ,2 1例慢性骨髓炎对照组中仅 1( 5 % )例表达P5 3弱阳性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PLB以B细胞性多见 ,其发生可能与骨髓内的B细胞恶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文对 7例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PrimaryLymphomaofBone ,PLB)进行免疫组化及病理形态定量测定研究。方法 对瘤组织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及ABC法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应用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千屏影像公司HPIAS - 10 0 0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肿瘤细胞核的形态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7例中B小淋巴细胞型 2例 ,小裂核型 2例 ,大无裂型 1例 ,多形T型 1例 ,组织细胞型 1例。形态定量测定结果表明 5种类型肿瘤细胞核的 15项形态学参数与对照组之间具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0 1)或显著性差异 (P <0 .0 5)。各型淋巴瘤细胞核的 15项形态学参数之间亦大多数具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0 1)或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形态定量测定的方法对于PLB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并对PLB的组织学分型能够提供客观的、准确的定量依据 ,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对于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判断亦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釉质瘤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免疫组化在釉质瘤、骨性纤维结构不良(OFD)样釉质瘤及骨性纤维结构不良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生于胫、腓骨的釉质瘤10例,其中OFD样釉质瘤2例;并与胫、腓骨发生的15例OFD进行比较.结合文献讨论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及随访结果.结果 10例釉质瘤均位于胫、腓骨皮质,其中8例镜下有明确的上皮样分化,2例镜下见骨性纤维结构不良背景下散在少数活跃的上皮样梭形细胞,经免疫组化检测后支持OFD样釉质瘤.釉质瘤患者均行肿瘤广泛切除,随访4个月~5年(平均4.3年)无复发.OFD患者接受刮除植骨治疗,随访3个月~3年(平均2.2年)无复发.结论 釉质瘤为少数低度恶性骨原发肿瘤之一,诊断依据为镜下见到明确的上皮样成分并经免疫组化支持.需与临床、影像学密切结合并充分取材行上皮抗原免疫组化检测方能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9.
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1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对 11例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PLS)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方法 对瘤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及SP法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  11例患者以左上腹疼痛和巨脾为主要症状。 11例瘤细胞CD45均( ) ;10例B细胞性淋巴瘤CD2 0 ( ) ,其中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3例 ,CD43、CD79α和bcl 2 ( ) ;脾边缘区B细胞性淋巴瘤 3例 ,CD79α、IgM、ALK( ) ,IgD(± ) ;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 2例 ,CD43、CD79α、bcl 2 ( ) ,IgD(-)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 2例 ,ALK( ) ,CD3 0、CD3 (± )。 1例周围T细胞性淋巴瘤 ,无其他特征型CD45RO和CD3 ( ) ,CD3 0 (± )。结论 PLS较罕见 ,应与脾内其他原发性或继发性小细胞性恶性肿瘤鉴别 ,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