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Dai LC  Yao X  Lu YL  Ping JL  Zhang BW  Ni CR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9):1691-169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组织中中期因子 (midkine ,MK)的表达及其与乙肝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6 2例HCC、癌旁肝组织及 10例正常肝组织中MKmRNA、MK蛋白表达及HBVDNA水平。结果  6 2例HCC组织中MKmRNA、MK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74 2 %、75 8% ,明显高于无表达的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 (均P <0 0 1)。肝癌组织HBVDNA核型阳性率 (6 2 9% ,39/ 6 2 )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 (6 5 % ,4 / 6 2 ) (P <0 0 1)。肝癌组织MKmRNA、MK蛋白表达与HBVDNA核型存在密切相关。结论 MKmRNA及其蛋白在HCC组织中呈过度表达 ,并可能与HBVDNA核型存在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压氧治疗对慢性肝炎患者肝脏血流、肝功能的影响以及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改变。方法 用高压氧治疗 3 2例慢性肝炎 ,并与对照组比较 ,用多普勒B超测定患者的门静脉右支血流量 ,并抽血查肝功能。结果 高压氧治疗后患者的肝功能明显改善 ,治疗组高压氧治疗前门静脉右支血流量为( 0 .3 18± 0 .10 1)L min ,治疗后门静脉右支血流量为 ( 0 .3 78± 0 .10 2 )L min ,门静脉右支血流量明显增高 ,乏力、纳差、腹胀、腹泻、肝区疼痛及黄疸、腹水、肝大、脾大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高压氧治疗慢性肝炎可增加患者的门静脉右支血流量 ,改善肝功能 ,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  相似文献   
3.
某院校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5168名师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方法:采用ELSA法检测乙型肝炎5项血清血标志,结果:HBsAg总阳性率为15.8%,学生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教职工,青年组HBsAg阳性率高于中老年组,乙肝HBsAg阳性率有逐年递减趋势,具有HBsAb的人数在逐年递增,学生组中从1990年的25.3%递增到2000年的39.8%;教工组由1989年的31.3%增加到1999年的37.5%,结论:应针对乙肝病毒携带情况,在学校开展乙肝预防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4.
人慢性肝炎贮脂细胞超微形态的计量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Xu C  Li W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27(6):416-420
目的探讨人慢性肝炎贮脂细胞(又称肝星状细胞)的转化规律。方法利用肝穿刺活检材料,以半薄切片光镜计数及电镜形态计量学等研究方法,对人慢性迁延性肝炎(5例)、轻度慢性活动性肝炎(5例)、中度慢性活动性肝炎(6例)及重度慢性活动性肝炎(5例)的肝小叶非纤维化区和正常肝组织(8例)的贮脂细胞数量、形态及细胞器含量变化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慢性活动性肝炎组肝小叶非纤维化区内贮脂细胞总数(28.80±3.96、27.11±3.96、27.20±8.85)个/200000μm2明显低于正常肝组(44.75±6.87)个/200000μm2及慢性迁延性肝炎组(42.40±10.76)个/200000μm2;过渡细胞的百分率随病变程度加重而趋向升高;部分贮脂细胞转化为成纤维细胞。结论慢性病毒性肝炎致肝纤维化过程中,贮脂细胞不断向成纤维细胞转化,并有向肝小叶纤维间隔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应用氚标核苷酸标记被检者血清中HBVDNA聚合酶-P(DNA-P)活性,结果表明,此项检测比目前临床上肝炎病毒5项检测敏感,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在各种肝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酶法测定各种肝病患者的血清TBA含量,同时测定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清TBA在各种肝病中均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TBA测定是判断肝脏损害的一项敏感指标,对观察病情发展和判断疾病预后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前S1蛋白抗原测定在乙型肝炎诊疗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进一步评价前S1蛋白抗原测定在乙型肝炎诊断疗效和预后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通过ELISA方法对380例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PrS1Ag测定,同时用ELISA法测定HBV病毒血清标志物和用PCR法测定HBV—DNA。结果 “大三阳”患者PreSlAg阳性率为90.09%,“小三阳”患者PreSlAg阳性率为50%。PreSlAg与HBV—DNA、HBeAg相一致。PreSlAg随着HBV的清除而消长。对23例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进行动态观察,PreSlAg消除率达85%。结论 前S1蛋白抗原测定在乙型肝炎诊疗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骨代谢异常的发病机制。方法用NM-300单光子骨密度测量系统检测6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骨密度;抽取空腹血检测血清钙涮节激素: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甲状旁腺素、降钙素、骨钙素、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石(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尿骨胶原交联水平。根据尺桡骨密度将肝硬化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分别与30例健康者的各项检测指标做埘照。结果肝硬化组尺骨密度、桡骨密度、尺桡密度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肝硬化组血清1,25(OH)2D3、骨钙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其中骨质疏松组较非骨质疏松组降低更明碌;尿骨胶原交联水平肝硬化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其中骨质疏松组较非骨质疏松组升高更明显。对血清1,25(OH)2D3、骨钙素、尿骨胶原交联水平与尺桡密度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发现血清1,25(OH)2D3、骨钙素水平与尺桡密度呈正相关。骨质疏松组尿骨胶原交联水平与尺桡密度呈负相关,而与非骨质疏松组无相关性。肝硬化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骨质疏松组较非骨质疏松组升高昆著;肝硬化组IL-1β、IL-6、TNF-α水平与尺桡密度呈负相关;其中骨质疏松组较非骨质疏松组相关性更明显。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存在骨形成减少和骨破坏过多两种因素,从而引起肝性骨病;在骨形成减弱的过程中1,25(OH)2D3起着主要作用,在骨吸收增强的过程中IL-1β、IL-6、TNF-α起着重要的作用。适当补充维生素D3、降低体内IL-1β、IL-6和TNF-α水平,对防治肝性骨病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52例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的误诊原因。方法 :对 1991年 1月~ 2 0 0 4年 7月诊断PBC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期间共收治PBC 112例 ,误诊 5 2例 ,误诊率为 46 43 % ,平均误诊时间 ( 4 9 3± 62 7)个月 ,多被误诊为隐源性肝炎或隐源性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肝、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皮肤瘙痒症等疾病。结论 :PBC在我国可能并非少见 ,应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以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