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1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34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136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223篇
内科学   30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02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91篇
综合类   364篇
预防医学   85篇
药学   175篇
  1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联合用药与单用阿司匹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后72h内开始接受药物治疗,他汀组(40例)应用他汀类药物加阿司匹林治疗8周,对照组(16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8周后,他汀组各指标显著降低,面对照组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下降。他汀类药物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程度与其降脂作用无关。结论 他汀类药物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作用可能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并与其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祛瘀消斑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对其血浆Fib和DD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 4 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西药加祛瘀消斑胶囊治疗组 (治疗组 )和常规西药治疗组 (对照组 ) ,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2 0例。采用相应药物治疗 4周后 ,观察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电图改善及硝酸酯类药物的停减率 ,以及血浆Fib、DD水平变化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可显著改善心绞痛症状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情况及硝酸酯类药物减停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组降低Fib、DD水平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祛瘀消斑胶囊可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Fib、DD水平 ,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疗效优于单用西药 ,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白细胞(WBC)及分类计数的变化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68例)和单纯高血压组(65例),检测两组患者急性期血浆CRP、Fib和WBC水平。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CRP、Fib水平、WBC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均比单纯高血压患者明显增高(P<0.01)。结论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白细胞升高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和进展相关,抗炎治疗可能是脑梗死治疗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4.
采用等离子体表面接枝改性技术在涤纶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材料表面接枝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 (PEG) ,从表面能与界面自由能的角度分析了血浆蛋白 (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 )在材料表面的竞争吸附关系 ,结果表明接枝了 PEG长链分子的 PET材料具有优先吸附白蛋白的性质 ,其中接枝 PEG6 0 0 0的 PET优先吸附倾向最明显。预接触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 PET材料表面的血小板黏附实验表明 :吸附白蛋白的表面能够显著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表现出好的血液相容性 ,而吸附了纤维蛋白原的材料表面具有降低血液相容性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红细胞聚集改变与纤维蛋白原的关系及其对心绞痛发病的影响。方法 :测定 8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 40例健康人的红细胞聚集指数 (光密度法 )、红细胞变形指数 (激光衍射法 )、血浆及全血粘度 (旋转式粘度计 )和纤维蛋白原 (双缩脲法 )。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全血粘度 ( 4 0s- 1 )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均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1~ 0 .0 5 ) ,且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纤维蛋白原呈直线正相关 ,与全血粘度 ( 4 0s- 1 )无相关性。结论 :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是红细胞聚集增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红细胞聚集能力增强导致血液高粘滞 ,与心绞痛发作有关 ;选择 10s- 1 以下切变率测定低切全血粘度 ,利于观察全血粘度与红细胞聚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研究了嵌段聚醚型聚氨酯在纯纤维蛋白原溶液中和稀释血浆中的表面纤维蛋白原吸附性规律,考察了聚醚型聚氨酯的特性粘数及溶液体系中的NaCl浓度对材料表面纤维蛋白原吸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特性粘数的增大,材料表面的纤维蛋白原吸附量呈降低的趋势;溶液体系中盐浓度的降低导致纤维蛋白原凝固性增强,在纯纤维蛋白原溶液中,材料表面纤维蛋白原的吸附量相应增多,而在稀释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吸附量相应减少,在达到最低值后又有上升的趋向,表明纤维蛋白原在材料表面的吸附还受血浆中其它大分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DD)与纤维蛋白原(FS)的含量在冠心病及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病变患者中的差异。方法 将入选的1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94例与正常对照组36例,其中冠心病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3例。再将冠心病组按CAG结果分为轻度病变组24例,中度病变组27例,重度病变组43例。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DD,FS含量。结果 AMI、UAP两组DD、FS含量及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P〈0.05),AMI组的DD、FS含量明显高于UAP组(P〈0.05),重度病变组DD,FS含量高于轻、中度病变组(P〈0.05)。结论 联合检测DD与Fg在冠心病及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缺血时冠状窦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人们认为,急性心肌缺血可引起血浆纤维蛋白原(Fg)的增高;但是在缺血区局部Fg的变化并不清楚。本文在17条犬上,以自制微米缩窄器造成冠脉左旋支狭窄与梗塞,观察了冠状窦Fg和血小板数(PC)的改变。结果表明:当冠脉狭窄大于75%后,急性心肌缺血可引起Fg含量的减少,当冠脉大狭窄于90%后,PC也出现减少。病理组织学检查在狭窄部位有内皮细胞的损伤、血小板的粘附及冠状动脉血栓和微血栓的形成。这一结果提示:急性心肌缺血可引起血浆Fg的减少,Fg的减少与血小板的聚集及血栓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ObjectiveTo test the significance of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CRP), the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the platelet count/mean platelet volume ratio (PC/MPV), plasma fibrinogen, and D‐Dimer in 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 diagnosis.Methods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of 149 patients diagnosed from July 2016 to December 2019 with primary osteoarthritis (OA group, average age 63.18 years [range, 53–82 years] 18 males, 46 females), PJI (PJI group, average age 63.74 years [range, 52–81 years], 16 males, 31 females), and aseptic loosening (aseptic group, average age 63.18 years [range, 53–80 years], 12 male, 26 female) in our department. Demographic data an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preoperative CRP, ESR, PC/MPV, fibrinogen, and D‐Dimer in PJI diagnosi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en the demographic data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CRP (50.67 ± 58.98 mg/L), ESR (50.55 ± 25.81 mm/h), PC/MPV (35.79 ± 18.00), and fibrinogen (4.85 ± 1.33 μg/mL) in the PJI group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OA group (CRP: 4.09 ± 9.68 mg/L; ESR:13.44 ± 9.32 mm/1 h; PC/MPV: 24.97 ± 7.58; fibrinogen: 3.09 ± 0.55 μg/mL) and the aseptic group (CRP: 7.01 ± 11.83 mg/L; ESR: 22.47 ± 17.53 mm/1 h; PC/MPV: 25.18 ± 11.48; fibrinogen: 3.39 ± 0.80 μg/mL),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plasma D‐dimer (1.60 ± 1.29 mg/L) in the PJI group was higher than in the OA group (0.49 ± 0.42 mg/L) but similar to that in the aseptic group (1.21 ± 1.35 mg/L).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 (AUC) for CRP, ESR, PC/MPV, fibrinogen, and D‐dimer were 0.89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829–0.954), 0.888 (0.829–0.947), 0.686 (0.589–0.784), 0.873 (0.803–0.943), and 0.835 (0.772–0.899), respectively. When PC/MPV > 31.70, fibrinogen >4.01 μg/mL, and D‐dimer >1.17 mg/L were set as the threshold values for the diagnosis of PJI, the sensitivity of PC/MPV in PJI diagnosi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ESR and plasma fibrinogen. In contras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n comparing the specificity of CRP, ESR, PC/MPV, fibrinogen, and D‐dimer in PJI diagnosis.ConclusionPlasma fibrinogen is a good new auxiliary diagnostic marker for PJ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