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 Hcy)联合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在早孕先兆流产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9例先兆流产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81例正常妊娠妇女为对照组。测定Hcy、纤维蛋白原( Fg)、D-二聚体( D-D)、血小板(PLT),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的Hcy(5.53±1.13μmol/L)、Fg(4.00±0.89g/L)较对照组的Hcy(4.63±1.26μmol/L)、Fg(3.45±0.73g/L)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2、4.64,均P<0.05);同样,在研究组中D-D和PLT水平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5、6.96,均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Hcy分别与Fg、D-D及PLT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721、0.447、0.368,均P<0.05)。对59例先兆流产患者进行随访,按妊娠结局分为顺利分娩、难免流产、过期流产3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组Hcy、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59.348、15.916,均P<0.05),Fg和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Hcy、Fg、D-D、PLT水平可以判断早期妊娠妇女体内的高凝状态,从而为分析早期先兆流产病因提供依据,更加合理地指导临床治疗,以阻止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在早期诊断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价值。方法将收治的105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组,所有患儿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小于或等于90分;其中诊断为pre-DIC患儿57例;另选同期在妇产科出生的6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状态(pre-DIC)患儿采用小剂量肝素治疗,对比各组血浆D-D、TAT、FD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危重患儿血浆D-D、TAT、FDP水平明显升高,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re-DIC患儿血浆D-D、TAT、FDP水平降低至正常水平内,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D-D、TAT、FDP水平与危重病例评分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5);D-D、TAT、FDP联合检测能够明显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血浆D-D、TAT、FDP检测可以作为新生儿DIC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了解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CA125、HE4和D-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酶联法和免疫比浊法对3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前后血清CA125、HE4和D-D水平的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 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前血清CA125、HE4和D-D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手术治疗6个月后则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CA125水平与HF4、D-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918、0.4725,P<0.01)。结论 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CA125、HE4、D-D水平的变化对了解病情、观察疗效和预后判定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巴曲酶注射液 (Batroxobin injection)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检测静脉注射巴曲酶注射液前、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 (Fg)、D二聚体 (D- D)、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GMP- 1 4 0 )和蛋白 C(P- C)水平。结果 巴曲酶注射液能降低 Fg(P<0 .0 1 ) ,使 D- D升高 (P<0 .0 1 ) ,对 GMP- 1 4 0和 P- C影响不大 (P>0 .0 5)。结论 巴曲酶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溶栓疗效并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被不同毒性毒蛇咬伤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常规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58例被毒蛇咬伤患者(其中血循毒35例,非血循毒23例),在被毒蛇咬伤后就诊未治疗前,采集血标本检测D-D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血小板计数(PLT)等,并与30例正常对照比较分析。结果血循毒组及非血循毒组D-D、PT、APTT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血循毒组明显高于非血循毒组;PLT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血循毒组明显低于非血循毒组;FIB血循毒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非血循毒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循毒组D-D含量与PT、APTT、FIB和PLT的异常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非血循毒患者血浆D-D含量变化与上述凝血指标的变化均无相关性。结论被血循毒毒蛇咬伤后易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检测患者D-D及常规凝血指标,可了解患者的凝血状况,防止DIC的进一步发生具有很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血量对于凝血功能检测中各项指标的影响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2年10月长沙市中医医院(市八医院)心胸外科病人标本32例、血液科病人30例及正常健康者标本30例,以血液采集量不足(1.4~1.5mL)为实验组,重抽采血量合格标本(1.8mL)为对照组,运用 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各组样本凝血七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 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运用统计学分析血液采集量对于健康者、心胸外科病人与血液内科病人凝血功能检测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 APTT、FDP、D-D 测定值均明显增加,AT-Ⅲ明显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心胸外科病人则凝血七项检测值均有统计学差异。血液科病人的 PT、Fbg、TT 则无显著性差异。正常健康组 PT 无差异。结论:血液采集量影响凝血功能的检测。特别是对心胸外科的影响较血液内科病人和正常健康人更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抗凝血酶Ⅲ、VWF、D-D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荧光分析法和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42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和16例正常新生儿VWF及D-D的含量及AT-Ⅲ的活性,同时检测INT、TT、APTT、Fbg及BPC的变化。结果:重度窒息组的AT-Ⅲ明显降低,窒息新生儿血浆的VWF、D-D平均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重度窒息组升高更为显著,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窒息后并发器官功能损害新生儿与无并发症组比较,血浆的VWF、D-D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脑损害组升高最为明显(P<0.05,P<0.01)。结论:窒息新生儿表现以高凝状态为主的早期D IC,VWF及D-D的升高与窒息的程度有关,VWF及D-D明显升高者常合并组织器官损害。测定窒息新生儿血浆中AT-Ⅲ、VWF、D-D等指标对窒息后新生儿临床选用抗凝药物治疗及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凝血、纤溶系统功能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玮  刘敏涓  冯莹  周旭红 《血栓与止血学》2007,13(4):157-160,165
目的探讨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的改变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49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其24h内尿白蛋白量分为尿白蛋白正常组21例,微白蛋白尿组15例,临床肾病组7例,另为合并急性并发症组6例。同时选择30例年龄与患者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含量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含量、纤溶酶原(PLG)活性、D-二聚体(D-D)含量、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含量及其活性(TAFIa)。结果糖尿病(DM)患者tPA为14.6±5.9μg/ml和PLG94.4±14.3%,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分别为17.9±6.0μg/ml,101.4±11.7%;P〈0.05);DM组PAI33.2±11.1μg/ml、D—D0.74±0.11μg/ml、TAFI 122.36±47.1%及TAFIa77.3±8.5μg/m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是25.8±7.9、0.21±0.57、89.2±31.1、27.2±10.3),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分析DM肾病患者白蛋白尿正常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其余4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对TAFI相关分析,表明其与患者UAE、PAI、D—D结果呈正相关。结论机体凝血纤溶功能的异常改变与2型糖尿病肾病关系密切,各项目的检验,可反映糖尿病微血管病的程度,从而有助于临床对患者病情与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李星  马刘江  尹京虎  安京华  车成日  石俊 《吉林医学》2010,31(20):3187-3188
目的:本实验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廿烷五烯酸(EPA)对房颤大鼠血液指标CD4+T、IL-2、D-D、TXB2的影响,揭示不饱和脂肪酸对房颤的作用。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建立慢性房颤的动物模型,随机分成三组:模型组、EPA组和维拉帕米对照组,并设正常对照组。用药4周后,观察廿烷五烯酸和维拉帕米对房颤大鼠血浆CD4+T、IL-2、D-D、TXB2的影响。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D-D、TXB2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廿烷五烯酸组和维拉帕米组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血浆D-D、TXB2的含量(P<0.05),血浆CD4+T、IL-2的含量EPA组增加,与其他组差异明显(P<0.05)。廿烷五烯酸组和维拉帕米组对大鼠血浆D-D、TXB2的含量有改善(P>0.05)。结论:实验表明,廿烷五烯酸可降低房颤大鼠血浆中D-D、TXB2的含量,提示其可有效改善凝血,减少血栓形成;EPA对房颤鼠有提高免疫功能作用。廿烷五烯酸可作为治疗房颤和预防房颤后血栓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及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变化,并观察二者水平变化与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45例不同组别的淋巴瘤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浆FDP和D-D水平检测。结果初治组较对照组血浆FDP和D-D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完全缓解组(CR)较未达完全缓解组其阳性率下降有显著学差异。结论淋巴溜患者血浆FDP和D-D含量变化可能对淋巴瘤患者疗效及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