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2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33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30篇
口腔科学   129篇
临床医学   170篇
内科学   142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263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171篇
综合类   583篇
预防医学   6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88篇
中国医学   72篇
肿瘤学   1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718篇
  2021年   646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237篇
  2018年   256篇
  2017年   2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总结近年来股骨转子间骨折在稳定性重建方面的概念演化与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解剖特点、稳定型骨折与不稳定型骨折分类、稳定性复位与不稳定性复位、术中加压初始稳定与术后滑动二次稳定、内固定术后稳定性评估、早期下地站立负重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于股骨颈干骺端转换区,具有天然的内翻不稳定倾向。骨折复位质量是影响后续内固定物安放的最重要前提因素。判断骨折复位质量有对线和对位两方面,对线采用 Garden 指数;在对位方面,随着皮质对位理念(正性、中性、负性)的提出,特别强调前内侧皮质的相互砥住支撑(解剖、正性),是获得骨折稳定性复位的关键,而不再强调后内侧小转子骨块的作用。术后影像学的稳定性评分为早期下地站立负重提供了量化指标。但术中的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在术后头颈骨块滑动获得二次稳定的过程中,仍有皮质对位丢失现象,需研究其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在取得良好对线的基础上,只要获得了前内侧皮质的相互砥住和支撑,并用内固定器械维持住,就获得了术后稳定性。术后稳定性评分优良者,可以安全地早期下地负重、站立行走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纯 Ilizarov 环形外固定技术治疗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2013 年 9 月—2017 年 3 月,收治 30 例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单纯 Ilizarov 环形外固定技术治疗。男 23 例,女 7 例;年龄 23~43 岁,平均 34.4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2 例,高处坠落伤 4 例,摔伤 8 例,重物砸伤 6 例。受伤至入院时间 1~12 h,平均 4.8 h。骨折 Schatzker 分型:Ⅱ型 1 例、Ⅲ型 3 例、Ⅳ型 10 例、Ⅴ型 7 例、Ⅵ型 9 例。30 例均因骨筋膜室综合征行切开减压;切开减压至手术时间为 10~15 d,平均 12.5 d。治疗后采用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及 Ilizarov 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协议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 110~155 min,平均 123.1 min;术中出血量 100~500 mL,平均 245 mL;术后住院时间 3~5 d,平均 3.8 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0~24 周,平均 22.7 周。除 2 例患者出现针道感染征象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X 线片复查显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10~20 周,平均 14.6 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 KSS 临床评分总分为 70~95 分,平均 87.5 分;功能评分总分为 70~90 分,平均 79.0 分。参照 ASAMI 协议评价获优 24 例、良 3 例、可 2 例、差 1 例。结论对于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单纯 Ilizarov 环形外固定技术治疗后患者关节功能可以基本恢复且并发症少,是一项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Û   ¬  ࿞ ¿   ¬ í  &#x; ྽   &#x;         &#x; 《中国肺癌杂志》2021,24(3):161
背景与目的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肺癌治疗。然而,对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 PD-L1)高表达,即肿瘤比例评分(tumor proportion score, TPS)≥50%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采用单纯免疫治疗还是免疫联合化疗在临床上仍存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PD-L1高表达的晚期NSCLC患者接受单纯免疫治疗与免疫联合化疗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9例PD-L1高表达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PD-L1表达采用22C3抗体行免疫组化染色,按TPS判读PD-L1表达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特征分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结果免疫单药与免疫联合化疗组的ORR分别为47.1%(8/17)和43.8%(14/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5)。免疫单药与免疫联合化疗组的中位PFS分别为8.0个月和6.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2)。并对本组PD-L1高表达患者免疫治疗的预测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一线免疫治疗ORR(12/19, 63.2%)显著优于二线及以上免疫治疗(10/30, 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二者间PFS无差异。年龄、性别、吸烟史、功能状态评分(performance status, PS)、病理类型、肿瘤大小、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 node metastasis, TNM)分期与ORR和PFS不相关。结论PD-L1高表达的晚期NSCLC患者接受免疫单药和免疫联合化疗的疗效相近。PD-L1高表达患者一线免疫治疗的ORR更佳。对此类人群的最佳治疗方案有待于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Vesselplasty)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 Kümmell 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收治 63 例 Kümmell 病患者,其中 28 例采用 Vesselplasty 治疗(Vesselplasty 组),35 例采用 PKP 治疗(PKP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密度 T 值、骨折节段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后凸 Cobb 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弥散面积率和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术后 1 d、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后凸 Cobb 角。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24.2 个月。Vesselplasty 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弥散面积率均明显小于 PKP 组(P<0.05)。Vesselplasty 组骨水泥渗漏率(7.14%)明显低于 PKP 组(34.29%)(χ2=5.153,P=0.023)。两组患者术后 1 d 及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后凸 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见术椎再塌陷,Vesselplasty 组邻椎骨折发生率(7.14%)与 PKP 组(14.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3,P=0.622)。 结论Vesselplasty 和 PKP 治疗 Kümmell 病疗效相似,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部分恢复伤椎高度,矫正椎体后凸。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时间少、骨水泥渗漏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且尚无二线进展后的标准治疗方案,而肿瘤血管生成目前已被确定为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靶点,小分子多靶点血管激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目前已开展多项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且已有部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VEGFR-TKIs)获批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本文基于国内外多项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发展现状,归纳了多个VEGFR-TKIs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GFR)-TKI单药或联合[包括分别与化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TKIs、免疫治疗、放疗等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同时探讨了VEGFR-TKIs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及疗效预测指标等,并对未来抗血管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展望,同时为肺癌后续的精准治疗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负载 IL-4 和 BMP-2 的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凝胶诱导巨噬细胞 M2 型分化及对 BMSCs 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取 CMC、GO 制备混合溶液后,分别添加 PBS、IL-4、BMP-2 或 IL-4+BMP-2,在交联剂作用下制备单纯或负载不同因子的 GO-CMC 凝胶支架;取单纯 GO-CMC 凝胶表征观测,包括大体、扫描电镜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检测,以单纯 CMC 凝胶作为对照;取负载不同因子的 GO-CMC 凝胶行体外缓释实验。取 4~5 周龄 SPF 级 SD 雌性大鼠分离培养巨噬细胞,分别与单纯以及负载不同因子的 GO-CMC 凝胶培养,24 h 后行 CD206 免疫荧光检测巨噬细胞分化情况;取第 3 代大鼠 BMSCs 分别与单纯以及负载不同因子的 GO-CMC 凝胶成骨诱导培养,10 d 后行 ALP 染色观测早期成骨,21 d 行茜素红染色观测晚期成骨。结果大体观察 GO-CMC 凝胶呈棕色、半透明状;扫描电镜观察示,GO-CMC 凝胶孔径及孔壁厚度与单纯 CMC 凝胶相似,但内壁粗糙度增加;FTIR 检测显示 CMC 发生聚合形成凝胶。体外缓释实验示 3 种负载不同因子的 GO-CMC 凝胶缓释性能相似,均呈线性缓慢释放因子。CD206 免疫荧光检测示 GO-CMC 凝胶可诱导巨噬细胞 M2 型分化,ALP 及茜素红染色示 GO-CMC 凝胶可诱导 BMSCs 成骨分化;其中负载 IL-4+BMP-2 的 GO-CMC 凝胶作用最显著(P<0.05)。 结论负载 IL-4 和 BMP-2 的 GO-CMC 凝胶可诱导巨噬细胞 M2 型分化,增强 BMSCs 成骨分化能力,为后期骨缺损修复及骨免疫调节研究提供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臀部筋膜脂肪瓣修复坐骨结节、大转子复发性窦道型压疮的效果。方法2018 年 2 月—2019 年 6 月,收治 12 例 13 处长期截瘫伴坐骨结节、大转子复发性窦道型压疮患者。其中男 10 例 11 处,女 2 例 2 处;年龄 46~56 岁,平均 51 岁。截瘫 10~20 年,平均 13 年;所有患者均有压疮手术史,术后 3 个月~12 年复发。其中坐骨结节处压疮 11 例,坐骨结节合并大转子处压疮 1 例。创面清创、切除窦道假性滑液囊,采用单侧或双侧臀部筋膜脂肪瓣填塞窦道,术区一期缝合闭合切口。结果术后 13 处压疮切口均Ⅰ期愈合,局部无红肿、渗液,术后 14 d 拆线出院。术后局部平坦,外观理想。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4 个月,平均 14 个月。随访期间压疮均无复发。结论臀部脂肪组织丰富,利用筋膜脂肪瓣修复坐骨结节、大转子复发性窦道型压疮设计、操作简便,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应用踇甲皮瓣再造拇指及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部供区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6 年 6 月—2018 年 5 月,应用踇甲皮瓣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再造拇指并修复足部供区 15 例。男 10 例,女 5 例;年龄 21~48 岁,平均 34.6 岁。致伤原因:重物压砸伤 7 例,机器绞伤 5 例,电锯切割伤 3 例。Ⅰ度缺损 9 例,Ⅱ度缺损 6 例。入院至皮瓣手术时间 4~7 d,平均 5.2 d。结果术后踇甲皮瓣及腓动脉穿支皮瓣全部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4 个月,平均 16.4 个月。末次随访时,再造拇指指甲生长平整,有光泽,指腹饱满;足部皮瓣外形良好,颜色及质地接近受区。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标准,获优 9 例、良 6 例;根据 Maryland 足功能评分标准,获优 10 例、良 5 例。患者行走步态正常,无跛行及疼痛不适。结论踇甲皮瓣修复拇指Ⅰ、Ⅱ度缺损,再造拇指可获得良好外观及功能;腓动脉穿支皮瓣具有血供可靠、血管恒定、易切取等优点,可有效修复足部供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综述蛋白质因子在骨改建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阐明骨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相关研究成果,并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骨改建是维持骨稳态的重要生理过程,蛋白作为骨改建过程中的重要刺激因子,调控着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的平衡。结论目前对于蛋白在骨改建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还不够充分,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蛋白在骨改建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时间、作用过程以及蛋白质因子间相互作用网络,并确证其在骨改建中的作用机制,为骨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揭示及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驱动基因的发现及针对驱动基因的靶向治疗已显著提高了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时间,但目前对于BRAFHER2METRET等少见驱动基因改变肺癌患者的靶向药物的选择仍然较少。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因为少见驱动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本身样本量少,开展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尚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此类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疗效情况仍不明确。本文将对目前已掌握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BRAFHER2METRET等少见驱动基因改变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