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的发病机制,研究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在LDVT患者中的变化。方法:用ACL Puturn 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LDVT患者100例(初发、复发患者各73、27例)和健康者100例的AT、PS、PC活性及APCR。结果:LDV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VT复发组与初发组相比,AT、PS、PC活性明显降低,APCR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100例LDVT患者中,25例有抗凝蛋白缺陷,以PS缺陷的总发生率最高,占13%(13例),其次是PC缺陷,占8%(8例),AT缺陷占5%(5例),APCR缺陷的总发生率最小,占4%(4例)。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LDVT发病和复发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凝血分子标志物和常规凝血指标的检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为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测定90例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凝血酶原片段1 2(F1 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蛋白C(P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并与健康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F1 2、TAT、D-D、vWF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增高,而PT、APTT、TT、PC和AT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体内呈高凝状态,凝血酶原活性增强,凝血酶生成增多,纤溶活性增强,抗凝系统活化不足,同时内皮细胞损伤在脑梗死患者的凝血系统激活和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主要作用,F1 2、TAT、D-D、vWF等凝血分子标志物可以作为脑梗死的诊断指标,而常规的凝血指标不能反映脑梗死患者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3.
慢性汞中毒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慢性汞中毒对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及自身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含量,并检测白细胞介素(IL)-13、IL-18、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SICAM-1),采用酶化学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脂质过氧化产物(LPO)含量。结果慢性汞中毒患者治疗前TM[(2.36±0.16)ng/ml]较空白对照组[(4.36±0.24)ng/m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治疗后,TM明显增高[(4.82±0.34)ng/ml],与治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汞中毒患者t-PA[(3.44±0.34)ng/ml]较空白对照组[(4.52±0.16)ng/ml]明显降低,经过治疗后明显升高[(5.63±0.58)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AI则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48.23±3.59)、(31.59±2.1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汞中毒患者SOD活力[(953.85±9.56)U/g Hb]较空白对照组[(1308.75±10.21)U/g Hb]明显降低,经过治疗后活力[(1217.95±6.29)U/g Hb]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同时表现为LPO明显增加。慢性汞中毒患者IL-13、IL-18、SICAM-1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汞中毒可能导致患者TM/PC系统、t-PA/PAI系统失衡(抗凝血功能下降,纤溶系统功能抑制)而使机体处于继发性高凝血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方法肝硬化患者43例,Child-Pugh分级A级13例,B级15例,C级15例。正常对照组16例,男11例,女5例。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D-二聚体(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 结果 PT、APTT随病情加重而显著延长,F值分别为32.828和18.743,P值均<0.01;Fib随病情加重逐渐降低,F=4.747,P<0.01。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随病情加重活性逐渐降低,F值分别为43.129、12.677、36.405、9.380和21.988,P值均<0.01。Ⅷ、vWF因子随病情加重活性逐渐增高,F值分别为16.672和14.657,P值均<0.01。AT-Ⅲ、PC随病情加重活性逐渐降低,F值分别为22.602和15.430,P值均<0.01。D-d、t-PA抗原随病情加重逐渐增高,F=5.957,P<0.05。PAI活性正常对照组和3组患者检测结果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抗凝血以及纤溶机制的异常,且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在防治肝硬化患者出血时,不仅要纠正患者的凝血因子异常,还要给予一定的抗纤溶治疗。  相似文献   
5.
Coronary thrombosis leading to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 involving the interaction of the arterial wall, the coagulation cascade, and platelets. Increased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thrombosis has prompted an evolution in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rom the early use of warfarin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to agents targeting specific receptors or modulators in the thrombotic process. The complexity of thrombosis allows for numerous sites of pharmacologic intervention the multiple pathways leading to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thrombin formation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for combined therapies. This review presents the current clinical data on antiplatelet, anticoagulant, and specific antithrombin therapies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蛋白C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中临床意义,并为ARDS治疗过程提供血清学依据.方法 实验组选取105例符合ARDS诊断标准患者(对照组选取健康献血员)分别采静脉血,进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同、血小板计数、D-D、TAT、PAP、PC八项血清指标的定量测定.结果 ARDS的患者血浆中D-D、TAT、PAP、PC的含量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D、TAT、PAP、PC浓度在ARDS患者中有明显变化,而PT、TT、APTT、Pt的含量变化不明显.提示在ARDS早期给予抗凝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凝血、抗凝、纤溶功能指标的改变及其在妊高征血栓前状态(PTS)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85例妊高征患者血中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D-二聚体(D-Dimer),并在ACL-200全自动血凝仪上同时测定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PLG)及α2-纤溶抑制物(α2-PI)。结果:妊高征患者F1+2、TAT、SFMC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随病情加重含量有升高趋势;而AT-Ⅲ、PC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病情越重降低越明显;妊高征组与对照组比较,除PLG外,Fbg、α2-PI、D-dimer显著性增高(P<0.05或P<0.01),中度及重度妊高征组增高更明显。结论: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强危险因素。华法林的一些缺陷使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加速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依杜沙班等的研发。本文对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对45例妊高征孕妇(妊高征组,其中轻度20例、中度15例、重度10例)及20例正常孕妇(正常妊娠组)分娩前后的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其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孕妇分娩前后的P-选择素、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两组孕妇分娩前后的抗凝血酶活性.结果 (1)P-选择素妊高征组中、重度孕妇分娩前分别为(66±24)μg/L、(80±30)μg/L,正常妊娠组为(49±15)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分娩后妊高征组重度孕妇为(65±34)μg/L,正常妊娠组为(40±12)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F1+2妊高征组轻、中、重度孕妇分娩前分别为(2.2±0.2)nmol/L、(2.3±0.4)nmol/L、(2.2±0.2)nmol/L,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的(1.2±0.3)n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D-二聚体妊高征组轻、中、重度孕妇分别为(0.7±0.1)mg/L、(0.7±0.3)mg/L、(0.8±0.2)mg/L,正常妊娠组为(0.4±0.1)mg/L,妊高征组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且妊高征组重度孕妇D-二聚体水平高于中度及轻度孕妇.(4)PAP妊高征组轻、中、重度孕妇分娩前分别为(0.7±0.4)mg/L、(0.8±0.4)mg/L、(0.8±0.4)mg/L,均高于正常妊娠组的(0.7±0.3)mg/L(P<0.05),且妊高征组轻、中、重孕妇PAP的升高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两组孕妇分娩后PAP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5)抗凝血酶活性正常妊娠组为(108±17)%,而在妊高征组则显著降低,其中重度孕妇为(44±37)%、中度孕妇为(64±25)%、轻度孕妇为(83±39)%,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妊高征组中、重度孕妇又显著低于轻度孕妇(P<0.01).结论 P-选择素及 F1+2可用于高危妊娠的筛查,D-二聚体可作为妊高征孕妇早期DIC的监测,抗凝血酶活性是反映妊高征疾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以上这些止凝血分子标志物可作为妊高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