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94篇
  免费   1110篇
  国内免费   427篇
耳鼻咽喉   96篇
儿科学   153篇
妇产科学   89篇
基础医学   498篇
口腔科学   38篇
临床医学   6538篇
内科学   2710篇
皮肤病学   30篇
神经病学   6221篇
特种医学   2353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900篇
综合类   13414篇
预防医学   1664篇
眼科学   139篇
药学   5025篇
  63篇
中国医学   1845篇
肿瘤学   249篇
  2024年   157篇
  2023年   688篇
  2022年   633篇
  2021年   847篇
  2020年   806篇
  2019年   830篇
  2018年   383篇
  2017年   745篇
  2016年   946篇
  2015年   1023篇
  2014年   1760篇
  2013年   1935篇
  2012年   2429篇
  2011年   2602篇
  2010年   2532篇
  2009年   2571篇
  2008年   2597篇
  2007年   2628篇
  2006年   2341篇
  2005年   2464篇
  2004年   2134篇
  2003年   2034篇
  2002年   1513篇
  2001年   1390篇
  2000年   897篇
  1999年   746篇
  1998年   655篇
  1997年   606篇
  1996年   484篇
  1995年   399篇
  1994年   323篇
  1993年   222篇
  1992年   180篇
  1991年   146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118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198-220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早期急性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方法。[方法]统计2011年5月~2013年6月312例因颈椎病、颈椎外伤、后纵韧带骨化症等疾患而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对术后出现急性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早期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的有效性。[结果]312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早期急性并发症,其中椎管内血肿形成致脊髓受压2例,均行血肿清除减压术,术后随访1年,患者四肢肌力部分恢复;颈前皮下血肿压迫呼吸道致呼吸困难2例,床旁紧急切开清除血肿后,呼吸困难解除,后康复出院;喉头水肿及气道痉挛致上呼吸道梗阻而猝死1例;术后颈前软组织肿胀气道受压致呼吸困难1例,予以气管插管、脱水等对症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出现,一旦发生应紧急处理,大多可避免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182-184+188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硬膜外血肿的预防与护理体会。方法 遵照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2013年2 月~2018 年2 月纳入的60 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依照不同理疗方式进行分组。其中30 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另30 例除了常规治疗之外实施综合护理作为研究组,记录两组硬膜外血肿、腰椎术后血肿及颈椎术后血肿发生率,分别在干预前后进行生活质量评分(QOL)调查,出院时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对比两组干预结果。结果 研究组血肿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干预前两组的食欲、精神、睡眠、疼痛及日常生活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干预效果的满意度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 护理干预运用于脊柱后路内固定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病情稳定,患者满意度较高,可维持良好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至2018年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所有临床对照研究。两名研究员分别纳入研究、提取数据、质量评价并应用Rev Man5. 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最终纳入21篇文献,病例数109114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手术夹闭组动脉瘤闭塞率为88. 2%,平均住院时间7. 7天,均高于介入栓塞组的65. 3%和4. 1天,P 0. 05。介入组患者的短期死亡率和致残率分别为0. 61%和2. 1%,均低于手术组的1. 27%和4. 7%,P 0. 05。介入组患者的1年期死亡率和致残率(2. 5%、2. 5%)均与手术组(2. 2%、1. 8%)无明显差异,P 0. 05。漏斗图未发现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结果一致。结论介入栓塞相比于手术夹闭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短期不良预后发生率。但是动脉瘤的闭塞率较低,1年期预后与手术夹闭无明显差异。据此推测手术夹闭患者的长期预后可能要好于介入栓塞,手术夹闭更适合于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放置腹膜前引流对术后血肿及血清肿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江苏省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单侧腹股沟疝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TAPP手术。试验组放置腹膜前引流管,对照组不放置引流管。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2组患者术后血肿及血清肿发生率差异。 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手术及随访。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疝位置、疝分型、手术时间、住院花费、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术后发热发生率、急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和3个月血清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1年随访均观察到1例复发的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2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的病例。 结论TAPP中,放置腹膜前引流管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血肿和血清肿的发生率,同时并不增加感染和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颅脑肿瘤手术并发非手术区颅内血肿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7例颅脑肿瘤手术并发菲手术区颅内血肿患者的出血类型、部位、发现血肿时间、处理方式及预后.结果 2例遗留轻微相应脑叶症状,无肢体偏瘫患者,无死亡患者.结论 手术有控制地减压,术中术后敏锐判断并及时复查CT,果断手术处理血肿是防治非手术区颅内血肿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动脉瘤中异常表达的lncRNA,探讨其在动脉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的重要功能。方法:检测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组织与正常颅内动脉组织中的lncRNA表达谱和mRNA表达谱,并探寻异常表达的lncRNA所靶向的mRNA。结果:lncRNA芯片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血管比较,血管瘤组织中存在1533种异常表达的lncRNA,其中520种lncRNA表达上调,1013种lncRNA表达下调。274种异常表达的lncRNA分别靶向于188种异常表达的mRNA,共形成了434对lncRNA和mRNA靶向关系。靶mRNA相关的信路分析显示,focal adhesion信号通路可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lncRNA基因与靶mRNA互作关系的网络分析显示,lncRNA n345160、XR_171115.1、NR_027671.2和ENSG00000261903.1在动脉瘤发生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lncRNA可能在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lncRNA与编码蛋白的mRNA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这或许能为临床探索预防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采用栓塞介入术后的复发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420例老年颅内动脉瘤栓塞介入术患者术后3~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其术后复发情况,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经统计发现420例患者随访至第12个月,复发71例,复发率16.9%。单因素分析各项因素中性别、栓塞程度、肿瘤部位、瘤颈宽度、瘤颈长度、栓塞材料、栓塞方式的影响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分析不完全栓塞、宽颈动脉瘤、非生物圈、直接栓塞、大脑前动脉是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术的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是不完全栓塞、宽颈动脉瘤、非生物圈、直接栓塞、大脑前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