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23篇
  免费   449篇
  国内免费   112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30篇
基础医学   6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385篇
内科学   216篇
皮肤病学   35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16篇
综合类   2693篇
预防医学   635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423篇
  4篇
中国医学   6354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297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257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222篇
  2014年   496篇
  2013年   419篇
  2012年   598篇
  2011年   696篇
  2010年   574篇
  2009年   565篇
  2008年   749篇
  2007年   526篇
  2006年   560篇
  2005年   509篇
  2004年   465篇
  2003年   399篇
  2002年   293篇
  2001年   258篇
  2000年   227篇
  1999年   215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55篇
  1996年   184篇
  1995年   141篇
  1994年   148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134篇
  1990年   115篇
  1989年   136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仲景常用人参、黄芪、麦冬、阿胶等补益药物益气固脱、实卫固表、生津除烦、养血润燥,疗效确切。诸药作用各具特点,灵活配伍,可用治脱证,包括气脱证、血脱证、阴脱证,可用治虚证,包括气虚证、阴虚证、血虚证等多种复杂病证。深入认识张仲景应用人参、黄芪、麦冬、阿胶的用法,有利于全面领会仲景的学术思想,保证用药安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膜性肾病为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疗效较好,脾肾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健脾补肾是其基本治法。笔者以李东垣脾胃论及其阴火学说指导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形成了较为系统诊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思路与方案,今归结为如下几点:(1)健脾为先,补益脾肾畅气机,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半夏泻心汤、逍遥散等方加减;(2)升阳除湿,甘温健脾散阴火,常用升阳益胃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健脾祛湿和络方等方剂加减;(3)祛风和络,固御肌表断诱因,益气祛风固表常用生黄芪、白术、苏叶、防风、荆芥、连翘等药;风邪客肾络者常用防己、穿山龙、蝉蜕、地龙、荷叶等药;(4)治病求本,因人而异调体质。  相似文献   
3.
经脉包括经(气)络和血(脉)络,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将气络末端称为"气之细络",脉络末端称为"血之细络"。心之气络涵盖心脏起搏与传导系统等广泛调控机制,心之脉络涵盖冠状动脉循环系统,心之气络与脉络相互协调,营卫相偕而行,共同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营卫异常而发为心律失常,基于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损其心者,调其营卫"(《难经·十四难》)治疗原则指导心律失常辨证论治,同时充分结合现代致病因素和致病特点,分别选用调节卫气营血之方药,标本兼治,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肌筋膜链理论以及经络系统中经筋学说在实质、整体性、病理特点、治疗原则以及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肌筋膜链理论在姿势评估和运动锻炼指导方面,更具有优势。以期将肌筋膜经线理论与经筋学说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临床针灸、运动康复、推拿等领域的治疗,为经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在生理功能、形态结构及心理状态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社会、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1]。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故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对临床应用广泛的近20种体质分类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后,结合自己20年多年临床工作实践经验提出阴阳寒热体质辨识法。这种体质辨  相似文献   
7.
中晚期肿瘤患者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重症,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其虚可以辨证为气血阴阳及五脏之虚,但应以调治脾虚为主,其实证可以表现为气滞、痰凝、血瘀等,但应以治痰为主,在病因病机上及诊治上,始终抓住痰与脾这两个核心。下面就此论述一下。痰、脾与肿瘤发病的关系朱丹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是肛肠外科迅速发展的时期,对于其早期经典学说或具有争议的问题,近年来都有了新的认识和解释。即使对一些很常见疾患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长期盛行的痔静脉曲张学说,已被否定;常见的慢性便秘症状,用肛肠动力学解释, 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公认。尤其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因其可明显降低直肠癌局部复发率,提高  相似文献   
9.
1头痛的解剖生理基础(指疼痛敏感的颅内头面部结构) (1)静脉窦及皮层静脉;(2)颅底部动脉,包括willis动脉环及其近端分支;(3)颅底部的脑膜,尤其是硬脑膜;(4)某些含有痛觉纤维的颅神经,尤其是三叉神经、舌咽神经;(5)脊神经的C1-3分支;(6)头皮及面部结构,如头面部的表皮、皮下组织、血管、中耳、外耳、头面及颈部肌肉,而颅骨、脑实  相似文献   
10.
《中医各家学说》与《方剂学》均为中医基础课程,通过熟悉制方医家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思想体系,把各家学说运用于方剂学的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