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石柱国 《气功》2011,(7):612-615
夏日骄阳似火,酷暑蒸人,人在其中,挥汗如雨。暑为阳邪,其性属热,使人体力消耗,精神不振。此时,若适当吃些苦味食物或饮用苦味饮料,对身体健康,和平安度过“苦夏”是大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2.
暑湿验案3则     
赵达安 《陕西中医》2010,31(11):1543-1543
暑为阳邪,为夏季火热之气,感受暑邪可出现高热、口渴、汗多、脉洪大等阳热之症。暑邪挟湿,二者常相兼为病,其临床特征,除有暑热症候外,尚有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闷、呕恶等湿困肌表,湿滞中脘之症。笔者验之临床,收效颇捷。兹举3案如次,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3.
正《黄帝内经》论述六淫之风邪频次最多,甚至设"风论"专篇介绍风邪致病特点。仅在一篇当中,风邪所致疾病就有寒热、热中、飧泻、泄风、胃风、厉风、偏枯、(肝、心、脾、肺、肾)五脏风、目风、漏风、内风等等。从名称来看,不仅有外感,而且有内伤,但《黄帝内经》却都以"风"概之。可见《黄帝内经》对风邪的意涵过度泛化,直接导致理论与临床理解上有种种矛盾问题出现,也造成后世出现风邪的阴、阳属性之争。因而对"风邪"概念稍作规范或是将其  相似文献   
4.
关于风邪性质探讨———与王杏童同志商榷河南省洛阳市白马集团医院吕洪波(471009)关键词风/阳邪贵刊1997年第4期载王杏童同志《关于风邪性质探讨》一文,论述了“风为阴邪,易耗伤阳气”的观点,值得商榷。风为六气之一,合于风,应于春,主生。不正则为贼...  相似文献   
5.
自从成无己提出“风为阳邪”之说,后世医家多从其说。然仔细推敲,此说问题有二:第一,其阴阳划分标准是什么?第二,后世不同概念的风邪阴阳属性是否相同?本文以人体感受风邪后之首发症状的阴阳属性作为风邪阴阳属性划分的标准,认为外风属阴邪,内风的阴阳属性应根据其不同的病机而定。  相似文献   
6.
颜杰 《健康人生》2009,(4):45-45
夏季天气炎热,暑为阳邪,耗气又伤津,易令人胃口变差,消化功能减弱。在暑热、湿气重的情况下,出汗量较多。因此,宜喝些汤茶以清补,解除暑气,对养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汤头歌诀》曰:“缩脾饮用清暑气,砂仁草果乌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吐泻烦渴温脾胃,古人治暑多用温,暑为阴证此之谓。”中医自古有“暑为阳邪”之说,既然暑为阳邪,那么如何理解暑为阴证呢?暑邪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三:其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其二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其三暑多挟湿。暑之为病有:伤暑、中暑、暑湿、暑厥、暑秽、暑痫、暑风、暑瘵、暑湿病等。然暑病虽繁,可以阴阳以别之,有阳暑阴暑之分。阳暑者,由外感暑热之邪所致,即古人所言“暑月受热,故名阳暑”。症多见:身热心烦,汗出口干,神昏瘛疒从,舌红,苔薄黄,…  相似文献   
8.
肿瘤内伏而潜藏,其性属阴;浸润和转移,其性属阳。在阴阳隔绝的前提下,阴寒内积固而不散,阳邪外扩而逐渐传遍,同时阳气不能制约阴形,产生痰结、湿聚、瘀血等有形实邪。治疗肿瘤应依其阴阳属性,配伍"体阴而用阳"之药,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等清热解毒、攻毒散结之药,清在外之热毒,开阳气之通路。同时,运用半夏秫米汤,以半夏宣通阴阳,引阳入阴,发挥阳气气化作用。诸药相合,破阴通阳,引阳入阴,才可内化寒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1,31(10):1081-1084
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第2条的四大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均由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故亦主热,因此太阳中风亦可理解为表热证。若按表虚表实而言,太阳中风相对于太阳伤寒,伤寒因寒邪束表,表气郁闭较重,张仲景习惯表述为"阳气重",而现在一般称为"表实证";中风因腠理疏松,相对而言则可称为"表虚证"。加上寒热的分类,太阳中风当属表虚的表热证。  相似文献   
10.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1,31(9):953-956
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第2条的四大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均是由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故亦主热,因此太阳中风亦可理解为表热证.若按表虚表实而言,太阳中风相对于太阳伤寒,伤寒因寒邪束表,表气郁闭较重,张仲景习惯表述为“阳气重”,而现在一般称为“表实证”;中风因腠理疏松,相对而言则可称为“表虚证”.加上寒热的分类,太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