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0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72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5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50篇
内科学   7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488篇
综合类   532篇
预防医学   6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90篇
  3篇
中国医学   114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椎间融合器(ROI-C)与传统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2月-2018年4月南中德骨科医院收治的6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ROI-C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0.00%(0/30),低于对照组的6.67%(2/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及疼痛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I-C治疗颈椎病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原因及其翻修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原因及其翻修方法。方法:10例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行翻修术的病例,其中腰椎滑脱症5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手术节段为L4/54例,L5/S1 3例,L4/5+L5/S1 3例;融合器应用BAK(旋入型)7例,聚醚醚酮矩形融合器(PEEK)2例,钛金属矩形融合器1例。于首次术后1~90d内行翻修术。就其脱出原因,再次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融合器脱出的原因:矩形融合器中2例型号太小,1例放置位置偏后;旋入型融合器1例定位错误,其余大都因两枚融合器之间发生碰撞挤压所致。翻修术后获得完整随访资料者8例,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7个月,均得到融合,无融合器再次移位或脱出以及内同定的断裂,1例伴有足下垂者遗留患足背伸肌力减弱,其余病例神经症状消除。结论: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可能原因有融合器型号偏小导致椎间隙撑开不够,放置位置偏后,两枚融合器不对称或距离太近发生碰撞等。早期、积极的手术翻修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82岁。因午后低热伴咳嗽,间断右侧胸痛15d于2005年2月12日入院。患者发病以来无咳痰及咯血,既往体健,否认结核及其他病史。入院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语音传导右肺略增强。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72-102mm/1h,  相似文献   
4.
王宝奎  邓树才  窦如明  甄刚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9):660-662,671,I0004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器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的远期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2002年10月本组收治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105例,随访资料齐全者86例。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滑脱,椎间植骨融合器行椎间融合固定。62例患者中1枚融合器从后斜向前呈45°植入,24例为2枚融合器从后向前垂直植入。随访测定固定节段的椎体间有无移位、滑脱有无复发,比较术前、术后2周及随访时固定椎间隙高度与近端第2椎间隙高度比值的变化。[结果]随访2~8年,平均35个月。根据NaKai评分标准,本组优56例,良13例,可17例,优良率为80.23%。Ⅰ度腰椎滑脱19例术后全部解剖复位;Ⅱ度腰椎滑脱51例中5例遗留Ⅰ度滑脱;Ⅲ度腰椎滑脱16例中4例留有Ⅰ度滑脱。末次随访时使用1枚融合器或2枚融合器所固定的椎间隙高度与近端第2椎间隙高度的比值与术后2周时的比值相比有所减低,滑脱无复发。[结论]椎弓根螺钉加椎间植骨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手术疗效满意,显著提高融合率,预防神经根管狭窄、神经卡压的发生,减少术后断钉和滑脱复发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TFC技术在颈前路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螺纹状多孔融合器(TFC)新技术用于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伤病共11例。作者认为颈前路减压后椎体间采用TFC技术,具有固定牢靠、椎间撑开、可恢复或保持椎间盘高度,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自体椎体骨钛网支架融合器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12):793-795
  相似文献   
7.
RF-Ⅱ复位内固定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RF-Ⅱ复位内固定、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7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VigorSpacer椎间融合和小关节突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Ⅰ度滑脱27例,Ⅱ度滑脱10例;L4/5滑脱12例,L5/S1滑脱25例;33例为峡部裂性,4例为退行性。结果:随访10~38个月,平均23.6个月,33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89.2%;27例Ⅰ度滑脱完全复位,10例Ⅱ度滑脱8例完全复位,椎间融合率97.3%;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4.1mm恢复至术后11.7mm,无高度丢失。结论:后路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VigorSpacer椎间融合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2000年6月至2003年4月,作者采用RF-Ⅱ(钛制螺钉-金属棍系统)加TFC(螺纹形椎体间融合器)联合治疗中、重度腰椎滑脱2l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保留部分关节突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在保留部分关节突情况下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6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摄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测量是否有椎间失稳;在轴位MRI上分别测量保留完整关节突、1/2切除、全部切除三种情况下关节突内侧距离以及旁矢状位上、下椎体前后缘切线的距离。根据上述数据选择后路腰椎间融合器的宽度、长度,规划手术,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施行椎间融合。结果:16例中,7例术前有椎间失稳;L4/5、L5/S1两节段术前MRI测量上述三种情况下关节突距离差异显著(P<0.01)。12例于术中切除1/2关节突,2例约切除2/3,2例切除超过2/3。14例单纯置入腰椎间融合器,2例辅助使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随访6~24个月,无术后椎间滑移;15例骨性融合,时间5~15个月;1例未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生腰椎间融合器移位。结论: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时多数患者难以保留完整关节突;而选择宽度10mm以内的后路腰椎融合器、保留约1/2的关节突在大多数病例是可行的,经短期随访,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背景:虽然椎间cage已被广泛应用,但关于人类脊柱cage内所含组织的组织学资料却很少报道。本文旨在描述从人体取出的、临床失败的椎间cage内容物,以及关于cage内植骨类型对骨质存活的影响。方法:对78枚取自48例患者体内的cage进行分析:其中碳纤维cage8枚,金属螺纹cage70枚。有植骨资料的67枚cage中,56枚为单纯移植自体骨,6枚为局部自体骨加脱矿物质骨基质植骨,4枚为同种异体骨植骨,1枚单纯脱矿物质骨基质植骨。导致取出cage的原因包括融合不良、cage位置不良或术后移位、脊柱损伤(融合节段的压缩骨折)、腰痛、进行性椎关节退变强直、神经根受压和(或)感染。cage置入时间平均为22个月。对每个包埋在cage中心的部分进行不脱钙切片观察,对被存活骨、坏死骨、纤维软骨、透明软骨、纤维组织及移植替代物所占据的邻近区域进行直观评估。碎屑微粒通过半定量的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在78枚中有71枚cage内容物显示有组织学存活的骨组织,有血管长人证据,说明移植骨已融合。存活骨所占的区域范围平均为44%(范围,0%~80%)。虽然有些cage中有相对较大的皮质植骨块,但仅有微弱的新骨形成迹象。在这些cage中,纤维软骨成分占50%。失败cage的植骨块间存在小的纤维软骨缝隙,提示cage松动。另外,78枚中有31枚cage发现植骨区域内有≥5%的范围被透明软骨占据,这可能是来源于椎体终板或小关节面。结论:本研究并非检验cage及植骨的效果,而是通过研究透明软骨及纤维软骨在这些失败病例中的发生率,来说明植骨及植骨部位的准备对最大限度地提高植入骨融合的重要性: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系列病例(没有,或历史,对照组)]。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