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忽视的中西医汇通大家祝味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近代名医祝味菊著作《伤寒质难》中的学术思想,指出其关于中西医汇通方面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尚未引起中医界足够的重视。祝氏以《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为例,指出中医治法的本质为顺应或增强人体的自愈、自调节能力。其中,人体的阳气是人体患感染性疾病时主要的自愈能力,因此祝氏在治疗时重视扶阳,擅用附子等温热药物。此外,祝氏将外感内伤病的中医辨证概括为“五段八纲”。总之,在中西医汇通史上,祝氏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对于指导临床思维和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代著名医家祝味菊,生性慧敏又好学不倦。研读医经,披阅不倦,博览群书,独具见解,融汇中西,悟出新意,另树一帜,倡温热潜阳扶正之法,临证以敢用、广用、善用附子而著名。文中介绍了祝味菊先生治疗耳鸣目眩心悸案、鼻衄案及胃痞案三则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从中可以领略到祝先生治病注重人体阳气,独具一格,胆大心细的医家风范。值得注意的是祝味菊先生强调:服用各类附子要注意须以热水煮半小时以上,再纳它药同煎;其中附子又以川产黄附片,乃盐卤所别,其性纯正,为附子中佳品;使用附子时要善去其急暴,制暴为良,每因配伍而异用之,实属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随着列强入侵,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激烈碰撞,其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趋于衰落,而中西医学之间的碰撞和消长便是其中的一部分。西医学传人中国以后,从弱势而逐渐兴盛,乃至在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李学麟 《光明中医》2009,24(11):2181-2182
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所述之伤寒似以现代医学中的肠伤寒入手而质之,有将仲景之伤寒与当时沪上流行之肠伤寒混淆之嫌,但鉴于他是以祖国医学之发病观及仲景之六经辨证学说等为理论基础,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故不影响其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由于其书中多以治国理政之论及取象比类的比喻方法予以论述,故内容通俗易懂,如科普读物。此外还提倡未病先防,对"治未病"的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推崇自然疗能,强调治人为本,扶阳为重。  相似文献   
5.
祝味菊(1884—1951)为近代中西医汇通代表医家之一,沪上名医。他学兼中西,倡导重阳思想,临床擅用“附子”“麻黄”等温热药,往往起到惊人疗效,又因其用“附子”屡起沉疴,被时人誉为“祝附子”。“温潜法”乃祝味菊先生临床所创,系采用附子与龙骨、磁石、牡蛎等重镇潜下药物相配伍应用,使处方既具温阳又具潜阳沉降之功,故称之为“温潜法”。在临床中他常将此法用于“虚火证”的治疗,而此“虚火”非寻常阴虚火旺之火,实为气虚阳浮之火。祝氏指出“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其为兴奋,乃虚性兴奋也……乃阳衰不能自秘也”[1],一语道出了“虚火”产生的根源在于阳气虚为本,阳浮为标,故采用附子温阳治本,搭配龙骨、牡蛎、石英等质重之药以潜纳浮阳,诚如祝氏所言“磁石、牡蛎、石英等石类、介类之药,质重可抑浮阳,拮抗附子燥烈之性,引附子归于下焦”[2]。现笔者试用“温潜法”于临床,亦获良效,兹择验案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祝味菊重阳气,善用附子。对“阴平阳秘”有独到的见解,认为“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对疾病分类提出了“五段”学说。在治疗上提出了本体疗法和诱导疗法,并赋予四气五味以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祝味菊先生是"海派中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学术上衷中参西,崇尚温阳,首提"八纲"一词,独创"伤寒五段""本体疗法"等思想,新解发热机制,重识四气五味,临床上善用附子,创多种温热配伍法,五段辨治疾病,临床疗效奇佳。  相似文献   
8.
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所述之伤寒似以现代医学中的肠伤寒入手而质之,有将仲景之伤寒与当时沪上流行之肠伤寒混淆之嫌,但鉴于他是以祖国医学之发病观及仲景之六经辨证学说等为理论基础,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故不影响其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由于其书中多以治国理政之论及取象比类的譬喻方法予以论述,故内容通俗易懂,如科普读物。此外还提倡未病先防,对"治未病"的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推崇自然疗能,强调治人为本,扶阳为重。  相似文献   
9.
从本期起,本刊开设"火神派论坛"专栏,主要刊载关于火神派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文章,期在推动关于中医各学说的研究和探讨,包括争鸣性质的内容,本期发表的张存悌文章,即属这种文章。欢迎专家赐稿。  相似文献   
10.
《中医杂志》2012,53(4):360
陆剑尘,1909年生.江西赣州市人.主任医师.年少体弱多病,乃立志学医.1932年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曾在上海名中医朱鹤皋、徐小圃、丁仲英、顾渭川、祝味菊、王仲奇、夏应堂诸先生门下临证学习.1936年毕业后返乡梓,以行医为业.解放后曾任赣南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赣州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1980年评为主任医师,并被选为赣州市中医药学会主席,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江西分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赣州分会名誉会长.历任赣州市人民代表,市人大委员,市政协委员,江西省五届人大代表等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