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5篇
预防医学   31篇
眼科学   574篇
药学   41篇
  2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32例(62眼)高度近视患者眼底病变情况及眼轴测量结果,二者分组对照分析,发现随着眼轴长度增加,眼底病变范围扩大、程度加重,且后极部病变增多;分析了眼轴长度与眼底病变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认为高度近视的形成机制复杂,远远超过了屈光不正的范畴,而眼轴的延长是眼底病变形成和发展的危险因素和中间环节,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待探索。  相似文献   
2.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度近视眼后巩膜改变相关因素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形态改变与眼轴长度、近视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ATL超9型APOOGE-8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0~10.0MHz。对26例正常眼,36例轻中度近视眼,51例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进行观察。并对26例正常眼,17例轻中度近视眼,26例高度近视眼的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进行检测。结果:轻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的眼轴长度与近视程度呈正相关性。两者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Y=-3510.3 1668.1X,R=0.9432,P<0.0001。后巩膜形态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高度近视眼组、轻中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A血流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高度近视组的CRA、PCA的收缩期(PSV)、舒张期(EDV)、平均血流速度(AV)均减低,CRA的阻力指数(RI)升高(P<0.05)。轻中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血管、睫状血管系统血供不足与后巩膜形态变化的类型、眼轴长度、近视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密切相关,是引起高度近视眼病理性眼底改变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巩膜环扎加压术后眼轴与屈光状态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巩膜环扎加压术后眼部屈光状态的改变。方法:用眼科A超、检影验光等对86例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86只患眼手术前1d及术后1、4、12w时的眼轴长度、眼屈光度等进行测量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眼轴长度在术后1、4、12w时均较术前增长(P<0.01)。眼屈光度在术后1、4、12w时均较术前增加,且向负值偏移(术后1、4w,P<0.015术后12w,P<0.05)。结论:巩膜环扎加压术后眼轴长度和屈光状态的变化与眼内嵴有关,术后眼轴增长是眼屈光度负值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55例(69眼)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患者进行视力、屈光度、A/B超、眼底彩色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43例(78.2%)近视病程超过20年,54眼(78.3%)眼轴超过29mm,44眼(63.8%)出现后巩膜葡萄肿,所有患者屈光度均超过-10D,黄斑出血时8眼(11.6%)可见漆样裂纹,6眼(8.7%)显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subretinalneovaseularization,SRNV)。出血吸收后19眼(27.5%)可见漆样裂纹,9眼(13.0%)出现SRNV。结论近视病程超过20年、眼轴超过29mm、屈光度超过-10D、有后巩膜葡萄肿的患者容易发生黄斑出血,漆样裂纹与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有密切的关系。高度近视黄斑出血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不伴SRNV的单纯型出血,另一种是伴有SRNV的出血。单纯型黄斑出血预后较好,伴有SRNV的黄斑出血预后差,定期检查眼底及FFA,有助于早期发现SRNV。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应用SRK-T(Sanders-Ret-zlatt-KvaET)公式预测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人工晶体度数与术后实际屈光度数的差值。方法应用SRK-T公式预测50例眼轴大于26.0mm的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的人工晶体度数,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三个月检查其屈光度,计算出与SRK-T公式预测值的差值。比较分析该差值与眼轴长度的关系。结果50只眼白内障术后屈光度数与预测度数差值范围为 3.13DS~-1.18DS,平均差值为 0.55DS,随眼轴长度增加,差值趋于增加(rs=0.53,P=0.000),由近视趋向远视。结论应用SRK-T公式预测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的人工晶体度数存在误差,随眼轴长度增加,差值趋于增加,由近视趋向远视。实际应用中应预留出一定度数的近视,以防止术后出现远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屈光状态的改变及恢复情况。方法 收集 39例 (39只眼 )手术复位成功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 ,于术前及术后 1周、1、3、6月分别进行检影验光 ,A超测量眼轴长度 ,角膜曲率计检查 ,观察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本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 ,近视眼占 82 .0 5 %。 >4 .0 D者占 6 9.2 3% ,眼轴长度>2 6 mm者占 6 9.2 3%。 3例环扎术后 ,全部眼轴加长 ,近视度加深。术后 1周及 1月时 ,散光值 >2 .0者为 12 .82 % ,术后 3个月逐渐减少。放射状加压术后散光值更大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 6个月内能恢复原状。结论 术前眼轴越长 ,近视度越高 ,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机会越多。环扎术后 ,眼轴变长 ,近视度加深 ,且半年内无明显改善。环形加压术或放射状加压术后早期 ,近视度数降低 ,向远视方向改变 ,从 +0 .5 D~ +5 .0 D不等 ,1月时最为明显。放射状加压术更易引起角膜曲率改变 ,散光值更大。但这种屈光改变是暂时性的 ,术后 6个月逐渐恢复原状 ,并趋于稳定。临床上适宜于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 6个月重新验光配镜。  相似文献   
7.
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近视眼后极部不同区域的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etinalthicknessan-alyzer,RTA)测定45例(85眼)近视患者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并分析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结果: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平均厚度与性别、年龄无关,与眼轴长度明显相关,随着近视眼眼轴延长,近视屈光度明显增加,后极部视网膜厚度明显变薄,其中以黄斑周围区比黄斑区视网膜变薄更明显。结论:近视眼眼轴延长不仅会引起屈光度的近视化,还导致后极部视网膜厚度明显变薄。  相似文献   
8.
角膜塑型术矫正近视二年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角膜塑型术 (Orthokeratology ,简称Or tho K镜 )矫正近视的远期疗效 ,了解其对近视的矫正及控制近视进展的效果。并观察其安全程度。方法 :配戴Ortho K镜二年以上的青少年近视眼患者 ,共 86例 16 6眼 ,平均年龄(15 .5± 2 .6 )岁 ( 10~ 2 5岁 ) ,平均屈光度 ( - 4 .0 2± 1.78)D( -1.5~ - 7.0D)。对配戴前、后的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眼轴、眼压进行检测 ,平均观察期为 ( 2 8.2 5± 3.74 )个月。结果 :配戴前后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 0 .2 1± 0 .10和0 .99± 0 .2 3,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配戴前后角膜水平曲率均值分别为 ( 4 3.0 5± 1.10 )D和 ( 4 0 .84± 1.38)D ;配戴前后眼轴 (眼球前后径 )均值分别为 ( 2 4 .93± 0 .82 )mm和( 2 5 .16± 0 .82 )mm ,每年眼轴增长均值为 ( 0 .12± 0 .4 1)mm ;配戴前后角膜厚度均值分别为 ( 0 .5 6 5± 0 .0 30 )mm和 ( 0 .5 5 7±0 .0 34)mm ,配戴后角膜厚度平均变薄 0 .0 0 9mm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配戴前后眼压均值分别为 ( 15 .95± 2 .92 )mmHg和 ( 15 .35± 2 .6 0 )mmHg ,配戴后眼压平均下降 0 .6 0mmHg,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配戴Ortho K镜期间有 79眼发生过角膜点状浸润 ,占配戴眼数的 4 7.31%。结论 :Or t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 Orbcan 系统在测量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 (6 2只眼 )正视眼成人 ,分别用 Orbcan 系统与 A超进行测量比较其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球轴长。结果  Orbcan 系统测量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分别为 (3.5 2± 0 .2 6 ) mm、(4 .0 9± 0 .2 6 ) m m、(2 5 .5 6± 0 .85 ) m m;A超测量结果分别为 (3.4 5± 0 .36 ) mm、(3.99± 0 .36 ) mm、(2 3.72± 0 .79) mm。两者眼轴指标测量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 ,其余两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Orbcan 系统在测量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但在测量眼轴方面准确性欠佳  相似文献   
10.
观察凹透镜和凸透镜对豚鼠眼球生长和屈光变化的影响,建立透镜诱导型屈光不正动物模型。方法:3~4周龄有色豚鼠47只,随机分成7组,右眼分别戴不同度数的凸或凹透镜,其左眼作为对照眼,戴镜前和戴镜后第11天分别测量其眼轴长度、屈光度,观察其变化。结果:戴镜后第11天与戴镜前相比,戴+4.00?D、+8.00?D组的豚鼠眼分别增加了+1.46?D与+1.58?D的相对远视(P<0.05);戴-4.00?D、-8.00?D、-15.00?D组的豚鼠分别增加了-2.92?D、-3.17?D、-3.10?D的相对近视(P<0.01);而戴0.00?D、-2.00?D组的豚鼠的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组豚鼠的眼轴长度在实验眼和对照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豚鼠眼球生长发育受透镜影响,可被用来建立一种简单经济的屈光不正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