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44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夏泻心汤系治痞证代表方,按痞证多指湿阻气机,胃脘部(旧指心下)满闷不舒而言,因痞字从病从否,说明病人胃脘难受堵闷痞塞,按之濡软而不痛,有难言之意。痞有虚实之不同,虚痞多由脾胃素虚,或病后气虚,或吐下伤及脾胃,以致中阳不振,运化无权而发生本症。实痞多因食滞、痰热或湿热等邪陷中焦,壅阻于胃而形成本症。伤寒之痞多因表邪误下入里,壅聚于胃,以致中气已虚、寒热互结而成,故多挟虚;而温病多因湿热互结,热重于湿而未经误下,或由痰热凝聚,故多成实痞,此与伤寒致痞有所不同。《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治少阳误下伤中而形成痞证。因痞出自误下,损伤脾胃,邪热内陷,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或呕或利,寒热错杂,壅阻心下,遂成心下痞硬之证。此证偏虚,  相似文献   
2.
银翘马勃散出自清代著名医家吴溏所著的《温病条辨》一书,此方是由银翘散加减组成,银花、连翘、牛蒡子清热解毒,射干、马勃清利咽喉,清热消炎。笔者根据30年临床经验用本方加减治疗儿科多种疾病有效率达90%。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黄绥心  戴春福 《中医杂志》2005,46(12):950-950
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云:"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黄汤主之.""甘苦合化阴气法",是前人治疗小便不利少有提及的一种治法.此法是以甘寒与苦寒药物配伍,治疗邪热耗伤所致阴液亏虚之证.冬地三黄汤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组方.  相似文献   
4.
5.
吴鞠通在方剂治法上对叶天士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晓华 《江苏中医》1989,10(5):28-30
  相似文献   
6.
增液汤是中医临床上一个很常用的方剂,一般人都认为本方是甘寒养阴的代表方,属于补剂范围,而实际上本方的适用病证甚多,作用机理相当复杂。近年来我们对增液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其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有了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温病条辨>神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昏指昏迷\据妄、昏蒙等神志异常的表现,是温病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中,关放神昏的论述甚详,至今不失为辨治的规范,对指导临床有一定的价值,兹略要探讨如下。1论述成因,主次分明神昏是如何产生的?《条辨》上焦篇第16条清宫场方论中说:“火能令人昏,水能令人清,神昏谚语,水不足而火有余,又有秽浊也。”上焦篇第53条又说:“热多神狂,谚语烦渴。”明确指出温病神昏的成因主要是火,也与秽浊和水不足有关。火即火邪,亦称温邪。温病任何时候出现神昏都离不开温邪,正如叶…  相似文献   
8.
《温病条辨》滋养肾阴十法及其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建康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0):421-422
肾之阴液耗伤是温病过程中的常见病机.温病大家叶天士曾谓"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滋养肾阴则是温病治法中的常用方法.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滋养肾阴有比较全面的阐述,笔者将其整理归纳为以下十法,以资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9.
姚波 《中医药学刊》2004,22(1):172-173
中医学中的急性热病学说、从《内经》到《伤寒论》再到《温病条辨》。经过了两千余年的实战——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过程。直到现在,它依然继续接受广大中医工作者的临床检验,在不断总结之下,使其向更成熟的阶段发展。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使人们清楚看到,继承与发扬总是同步地进行着,后人对于前人的学术,又总是既有吸收,也有扬弃,既“推陈”又“出新”,若以哲学家的语言予以概括,急性热病学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相似文献   
10.
吴鞠通为清代温病学创始人之一 ,但在他的温病学专著《温病条辨》中有不少关于对小儿病的独到见解 ,笔者仅就该书《解儿难》中的学术观点作一些肤浅的探析 ,以求启迪于今天的儿科临床。1 宁饥勿饱 ,宁寒勿暖有关小儿喂养 ,吴氏提出 :“小儿无冻饿之患 ,有饱暖之灾”。是说小儿稍微饿一点 ,衣服稍微单薄一点 ,不会出现多大的疾患 ,而温饱过度 ,反而会使疾病丛生。俗话说 :“若要小儿安 ,常带三分饥和寒” ,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对于衣着温暖过度之害 ,吴氏说 :“全赖明医参透此理 ,于平日预先告谕儿之父母 ,勿令过暖汗多亡血 ,暗中少却无穷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