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7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31篇
药学   55篇
  2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动态血压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 :对 70例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和 1 0 2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84 %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而单纯高血压病患者 5 8%消失 (P <0 .0 1 ) ;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组 85 %出现晨峰 ,而单纯高血压病组 5 5 %出现晨峰 (P <0 .0 1 )。结论 :血压的昼夜变化和晨峰与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密切相关。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晨峰明显增加 ,昼夜节律消失明显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是高血压病的最常见并发症,要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就得良好地控制血压的值以及血压的昼夜节律。清晨血压急剧上升现象称“血压晨峰”。许多研究证实脑梗死与高血压晨峰有关,控制高血压晨峰有利于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控制高血压晨峰与服药方法密切相关。作者对293例来自农村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服降压药状况作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1年3月至2005年12月,来自农村的住院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293例,其中男203例,女90例,年龄59~81岁,平均(65±8岁),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入院时记录患者入院前是否服降压…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探讨社区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控制及血压管理效果评估。方法:将400例高血压患者随 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试验前后完善24 h动态血压、24 h动态心电图及头颅CT检查,随后每3个月行1次24 h动态血压检 查。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 1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达标情况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中后期患者 24 h平均收缩压、起床后2 h内平均收缩压及晨峰血压均较同期对照组显著降低;两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χ2=5.171,P<0.05)。结论:诊室血压达标伴晨峰血压的患者更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采用适宜的血压管理模式可有效 降低晨峰血压。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3):2411-2412
探究苯磺酸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应用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对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缬沙坦治疗,于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硝苯地平治疗,研究组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统计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血压晨峰值变化及血压晨峰现象发生情况。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5.1%、血压晨峰现象控制有效率87.8%均高于对照组73.2%、6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及晨峰值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与缬沙坦治疗,效果较佳,且可有效控制血压晨峰现象。  相似文献   
5.
吴钜凌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2):1374-1375,138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晨峰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非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记录24h动态血压,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常规测定腰围(WC)、HbA1c、空腹血糖(FB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脂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HOMA-IR)、胰岛细胞功能指数(HOM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70例患者中血压晨峰的有38例,两组的WC、TG、TC、LDL-c、FBG、HbA1c、HOMA-IR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晨峰组患者的SBP与WC、VLDL-C、HbA1c、HOMA-IR均呈正相关(=0.563、0.591、0.629、0.527)。结论非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部分患者存在血压晨峰现象,其糖脂代谢紊乱状况加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及残余肾功能水平对尿毒症患者桡动脉钙化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4月~2018年3月行动静脉内瘘术患者的桡动脉标本42例,根据是否存在桡动脉钙化分为钙化组18例和无钙化组24例,再根据血管钙化程度将钙化组分为轻度钙化组11例和重度钙化组7例。记录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晨峰血压,通过估算内生肌酐清除率来代替残余肾功能。对比钙化组与无钙化组及轻度钙化组与重度钙化组的残余肾功能水平、血磷水平、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血压晨峰。结果:钙化组的血磷、甲状旁腺激素、血压晨峰水平均高于无钙化组,残余肾功能低于无钙化组(P<0.05);重度钙化组的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血压晨峰均明显高于轻度钙化组,残余肾功能低于轻度钙化组(P<0.05)。结论:随着血压晨峰值增加,残余肾功能越少,尿毒症患者桡动脉钙化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和氯沙坦钾不同服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清晨高血压、血压晨峰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影响。方法将324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81例。A组清晨顿服苯磺酸氨氯地平和氯沙坦钾;B组清晨服苯磺酸氨氯地平,晚间服氯沙坦钾;C组清晨服氯沙坦钾,晚间服苯磺酸氨氯地平;D组晚间服苯磺酸氨氯地平和氯沙坦钾。治疗前后分别监测24h动态血压,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血压晨峰及血压节律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各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D组nSBP、nDBP均低于A、B、C组,B、C组nSBP、nDBP均低于A组(P值均0.05)。治疗后,杓型血压恢复率、血压晨峰现象缓解率、清晨血压达标率均为D组优于A、B、C组,B、C组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不良反应较轻,无退出治疗者。结论睡前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和氯沙坦治疗能有效控制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清晨高血压,改善血压昼夜节律,缓解血压晨峰现象,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是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MBPS)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取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为MBPS组(98例)和非MBPS组(82例)。所有病例均进行常规检查,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并进行心脏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CCA-IMT)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CA-IMT);心电图检查,测量计算QT间期、校正的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和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结果 MBPS组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且MBPS组收缩压晨峰变异幅度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两组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及舒张压变异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PS组的LVMI、CCA-IMT、ICA-IMT均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MBPS组QT、QTc、QTd、QTcd均较非MBPS组显著延长(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有晨峰现象,且更易出现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冠脉造影和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的研究,探讨血压晨峰(MBPS)及对冠心病冠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52例入选病例行冠脉造影术,术后监测24 h动态血压,按血压晨峰程度是否超过35 mmHg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 G ensini积分表示。结果晨峰组冠脉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率及冠脉病变 G ensini积分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冠脉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组晨峰程度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多因素 Log istic回归分析表明,校正了年龄、病史等因素的影响后,晨峰程度对冠脉狭窄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血压晨峰与冠脉病变密切相关,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长期饮酒对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的影响及与左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男性高血压患者199例,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不饮酒组、戒酒组和轻度、中度、重度饮酒组.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PG)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测量心率(HR)、体质量指数(BMI),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对不同组检测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组患者FPG、TC、TG、HDL、LDL HR、BMI等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饮酒组、戒酒组、轻度饮酒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h 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较中、重度饮酒组低(P<0.05),杓型收缩压百分率、杓型舒张压百分率较中、重度饮酒组高(P<0.05),MBPS值和MBPS增高发生率较中、重度饮酒组低(P<0.05),LVMI和LVH发生率较中、重度饮酒组低(P<0.05).不饮酒组、戒酒组、轻度饮酒组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饮酒组患者平均每日酒精摄人量与MBPS值、LVMI呈正相关(P<0.05).结论 长期中、重度饮酒可以影响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加重MBPS现象与LVH;随着饮酒量的增加,MBPS现象与LVH的程度也会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