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539篇
  免费   3957篇
  国内免费   3466篇
耳鼻咽喉   202篇
儿科学   356篇
妇产科学   214篇
基础医学   3137篇
口腔科学   474篇
临床医学   11357篇
内科学   9716篇
皮肤病学   89篇
神经病学   2761篇
特种医学   3900篇
外国民族医学   81篇
外科学   8207篇
综合类   25294篇
预防医学   3236篇
眼科学   527篇
药学   9956篇
  109篇
中国医学   7290篇
肿瘤学   2056篇
  2024年   444篇
  2023年   1624篇
  2022年   1671篇
  2021年   1817篇
  2020年   1559篇
  2019年   1839篇
  2018年   919篇
  2017年   1633篇
  2016年   1943篇
  2015年   2283篇
  2014年   3408篇
  2013年   3396篇
  2012年   4570篇
  2011年   5222篇
  2010年   5009篇
  2009年   5104篇
  2008年   5354篇
  2007年   4778篇
  2006年   4862篇
  2005年   5143篇
  2004年   4301篇
  2003年   3752篇
  2002年   3206篇
  2001年   2814篇
  2000年   2306篇
  1999年   1911篇
  1998年   1630篇
  1997年   1389篇
  1996年   1258篇
  1995年   1003篇
  1994年   805篇
  1993年   578篇
  1992年   397篇
  1991年   377篇
  1990年   278篇
  1989年   223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双腔球囊导管在插管失败的输卵管阻塞介入再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45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应用常规法行介入再通术,其中输卵管开口插管失败采用改良双腔球囊导管行介入再通,统计分析常规法组与联合改良双腔球囊导管法组(联合法组)的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率、输卵管阻塞的开通率。结果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45例,共阻塞输卵管90条,采用常规法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32条,其中开通成功31条,插管成功率为35.56%,开通率96.88%。采用联合法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90条,输卵管开通83条,插管成功率为100%,开通率92.22%,7条输卵管因阻塞病情严重无法开通,其中双侧均未能开通1例。所有患者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2个月,妊娠率48.65%。常规法组与联合法组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574,P=0.000),而输卵管开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8,P=0.619)。结论对于常规法输卵管开口插管失败者,采用联合改良双腔球囊导管可提高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率。采用改良双腔球囊导管介入再通与常规法开通效果相当,可作为常规介入再通输卵管开口插管失败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cytoreductive surgery &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CRS+HIPEC)治疗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的单中心诊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病理证实为阑尾源性PMP并经CRS+HIPEC治疗604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604例患者经历621次CRS+HIPEC治疗,平均年龄56.7岁,其中女性364例(60.3%),男性240例(39.7%),平均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为25.7。28.5%(172/604)的患者完全减瘤(CCR 0/1)。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7%(131/604),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7%(4/604),术后5年生存率为53.6%。高级别病理类型、不完全减瘤(CCR 2/3)、PCI>20、3~4级不良事件是PMP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阑尾源性PMP临床罕见,治疗方法特殊,对于怀疑或确诊PMP的患者,尽早行规范CRS+HIPEC治疗,有望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蚊虫传播的黄热病在非洲和南美洲地区大面积“再流行”,仅南美洲的巴西在一年时间就发现数千例黄热病确诊病例,黄热病已经在非洲和南美洲地区造成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此外,在黄热病非流行国家和地区发现大量输入性病例,使得黄热病有可能在非洲和南美洲以外的地区成为“新发传染病”而在世界更大范围流行。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消除黄热病流行(EYE)”战略,预计利用10年时间在黄热病流行地区接种13.8亿剂量黄热疫苗,以降低黄热病对国际公共卫生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评估生物标志物预测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反应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本院32例植入CRT起搏器和/或除颤器(CRTP/CRTD)的患者,采集基线和CRT术后6个月的纽约心功能分级、心脏超声指标以及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后者包括: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中段心房利钠肽原(MR-proANP)、中段肾上腺髓质素原(MR-proADM)、内皮素-1(ET-1)以及和肽素(CPP)。以CRT术后半年心功能降低1级同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增加≥5%定义为有反应。比较CRT有反应组及无反应组各项生物标志物血清水平的变化及差异。结果随访[12±6(6~24)]个月,CRT有反应20例(62.5%),术前MR-proANP水平有反应组显著低于无反应组[(142.7±94.0) pmol/L vs (250.7±150.8) pmol/L,P=0.03],其它生物标志物基线水平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CRT反应组术后6个月MR-proANP及NT-ProBNP血清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而无反应组无差异。其他指标则在有反应及无反应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基线MR-proANP血清水平可以预测CRT反应,CRT术后6个月MR-proANP与NT-ProBNP的变化有助于预测和判断CRT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6.
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在改善精液质量、提高配偶自然怀孕率和缓解局部疼痛症状中的作用已为多数医生所认同。随着手术方式的改进,越来越多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然而,临床对手术后患者的管理还重视不够。本文系统介绍了对精索静脉曲张手术后患者的疗效判断和后续治疗选择,包括观察随诊、非手术治疗方法和再手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鼓膜穿刺加压灌注疗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中耳鼓膜穿刺鼓室灌注加压治疗。比较不同性质分泌物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鼓室导抗图变化。结果胶冻状患者治疗时间最长,浆液性患者治疗时间最短,三组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浆液性总有效率94.0%,黏液性总有效率86.8%,胶冻状总有效率75.0%,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鼓室导图主要是B型,治疗后主要是A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鼓膜穿刺加压灌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与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DSC-PWI)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2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序列、DWI、MRA、3D-ASL及DSC-PWI检查。观察脑梗死患者的3D-ASL、DSC-PWI灌注后处理图像并进行评分(显示有高灌注记为+1,未见明显灌注异常记为0,低灌注记为-1),并比较分析ASL-CBF与PWI测量的CBF、CBV、MTT及Tmax之间的差异。结果 22例中ASL显示灌注异常者有19例(86.3%),PWI-CBF、PWI-CBV、PWI-MTT及PWI-Tmax异常者分别为14例(63.6%)、12例(54.5%)、14例(63.6%)和16例(72.7%)。Mc Nemar检验结果显示,ASL与PWI-CBF、PWI-CBV参数图在显示患者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5、0.008);除去在任意一种灌注图像上显示为高灌注的病例后,ASL-CBF与PWI各参量比较的P值分别为0.125、0.031、0.125、0.250,其中CBF、MTT及T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一种无创性MRI灌注技术,ASL在临床应用中基本上能够较可靠地反映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低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10.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其级别的划定严重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而生长方式的特殊性又要求使用活检以外的方法来确定级别,以此可以减轻部分患者的痛苦,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研究认为磁共振成像的各种功能检查对术前胶质瘤分级有一定帮助。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技术均不断推陈出新,磁共振功能成像也不例外。未来磁共振功能成像必将成为术前胶质瘤分级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检查时间也会急剧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