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学科技文章是记录科研成果.传播医学信息的载体.它实际上是作者的一个完整思维过层的文字表现形式.这个过程中必须符合各种逻辑规律的要求.否则便可能导致文字表达的混乱或语意不清.本文重点讨论医学科技文章中概念.判断的正确使用以及论证过程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再论阴精阳气——答王强先生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先生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发表的《“不是气”的阳气与“不是精”的阴精质疑》一文(简称王文)中,运用“逻辑法则”论证了我们定义的阴精、阳气“与中、西医理论皆相去甚远”。实际上,他的推理并不符合逻辑法则。  相似文献   
3.
在心电学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提倡科学思维的方式,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态度,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去探究心电学原理与临床应用的价值。现就临床心电学若干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开创了以天人合一、动态阴阳平衡和治未病为特征的文脉系统,对中医理论的建构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从历史上看,这种文脉系统在春秋战国和“五四”时期前后的两个历史大变革时期,历经两次文化筛选和文化下移,又重新构建起新的阴阳平衡格局,实现了包括中医药在内传统文化角色的创造性转换。第一次文化选择使传统中医学从巫术中脱胎出来,实现了道和术、天和人、医者和患者、人和工具并重的平衡态。第二次文化选择实现了中医和西医、传统医术和现代科技并重的平衡态,形成了新时代我国医学体系的基本模式。这是中医学“何以如此”和“向何处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构建中医语言形式逻辑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伤寒论》为例,用数理逻辑解读典籍原文,提出了对中医语言进行符号化、规范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医基础理论中概念的困惑与思考诠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科学认识的成果都是通过形成各种概念来加以总结和概括的 ,中医理论也是如此。但中医理论中概念的形成有运用原始思维中常用的取象比类加以抽象而成 ,这部分概念的形成就缺乏现代科学意义的抽象 ;有的概念的哲学特征浓郁 ,缺乏自然科学的属性 ;有些概念在运用过程中逻辑关系不清 ;有的概念已经凝固而失之于不断发展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 ,是中医理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医基础理论中概念的困惑与思考诠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登本  孙理军 《中医药学刊》2004,22(9):1573-1575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科学认识的成果都是通过形成各种概念来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中医理论也是如此。但中医理论中概念的形成有运用原始思维中常用的取象比类加以抽象而成,这部分概念的形成就缺乏现代科学意义的抽象;有的概念的哲学特征浓郁,缺乏自然科学的属性;有些概念在运用过程中逻辑关系不清;有的概念已经凝固而失之于不断发展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中医理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先秦形式逻辑对《内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壶天散叶     
其实,在世界上不仅文化是多元的,科学体系也是多元的。具有不同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的国家民族,就会有不同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认识。哲学的方法有东西之分,科学也可分为东方(中国)科学和西方科学。发源于古希腊的西方科学,以形式逻辑加实证主义是其基本的认知方式,它偏重于分析还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遴选公共卫生经典内涵,纳入公众健康核心理念,提出新时代各方统一的公共卫生定义,指导我国公共卫生理论和实践。  方法  通过专题小组讨论,明确应纳入的经典内涵和增加的核心理念;遵循逻辑学中公认的常用下定义方法和步骤,形成公共卫生定义和内涵外延;开展多重定性定量论证和全国范围的各方专题意向论证,明确接受程度,收集意见建议进行完善。  结果  通过遴选与完善经典内涵的过程,最终共“保留”8类经典内涵,“增加”4类公众健康核心理念,补充“公共卫生本意为公众健康”的强调;通过6轮“论证 – 完善 – 再论证 – 再完善”循环和3轮德尔菲论证,收集专家意见并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本研究的公共卫生概念界定: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是以保障公众健康与健康公平为导向的公共事业。由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共享,运用健康相关理论与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与伤残,降低和消除健康风险,改善和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与生命质量、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公共卫生本意为公众健康,其内涵已成为健康国家(地区)的基础。通过开展意向论证,调查全国七省的3 291名组织者和提供者以及全国10所高校的136名研究者,论证结果显示,公共卫生界定获得组织者、提供者、研究者等各方高度认可,其中定义的整体认可率达到98.7 %,各块内涵外延的认可程度在97.6 %~99.2 %。  结论  新时代明确“何为公共卫生”意义重大,可以指导公共卫生理论和实践,有利于统一各方行动。本研究界定的公共卫生定义具有明确政府责任、强调健康公平、强调社会协同、明确公民义务等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