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38篇
  免费   1071篇
  国内免费   1851篇
耳鼻咽喉   157篇
儿科学   97篇
妇产科学   142篇
基础医学   2297篇
口腔科学   563篇
临床医学   3353篇
内科学   1544篇
皮肤病学   82篇
神经病学   503篇
特种医学   7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4篇
外科学   2579篇
综合类   8702篇
预防医学   1513篇
眼科学   192篇
药学   3846篇
  34篇
中国医学   1264篇
肿瘤学   908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374篇
  2022年   401篇
  2021年   482篇
  2020年   378篇
  2019年   383篇
  2018年   239篇
  2017年   393篇
  2016年   508篇
  2015年   629篇
  2014年   1102篇
  2013年   1120篇
  2012年   1600篇
  2011年   1867篇
  2010年   1723篇
  2009年   1685篇
  2008年   2006篇
  2007年   1811篇
  2006年   1632篇
  2005年   1834篇
  2004年   1415篇
  2003年   1366篇
  2002年   1120篇
  2001年   895篇
  2000年   688篇
  1999年   588篇
  1998年   446篇
  1997年   438篇
  1996年   335篇
  1995年   264篇
  1994年   190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溶质载体蛋白(SLC)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7(CCR7)与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I期NSCLC患者12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分为对照组92例和转移组3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根治术切除病灶,通过免疫组化方式检测病灶中SLC7A11及CCR7含量,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SLC7A11及CCR7与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建立ROC曲线分析两者及其联合检测对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SLC7A11及CCR7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转移组患者病灶直径、支气管受累及TL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灶直径(OR=49.254,95%CI=11.062~507.604)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LC7A11(OR=8.622)及CCR7(OR=8.709)表达水平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SLC7A11、CCR7及联合诊断对NSCLC淋巴结微转移具有较好的检测价值(均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显著高于 SLC7A11及CCR7单独检测(2=7.292,15.125;均P<0.01)。结论 SLC家族的中SLC7A11及其受体CCR7与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3.
4.
颌面部损伤患者临床常见,因其常伴有全身重要脏器损伤而易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救治时必须进行全面仔细检查,对于复合伤患者,原则上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及时处理局部创伤,特别是对于合并重要器官损伤的患者应坚持“先全身,后口腔”或“配合全身抢救的同时处理局部创伤”的原则积极抢救[1].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治疗颁面部损伤患者186例,现将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宫腔镜下移植胶原膜复合骨髓干细胞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8月—2014年6月收治的38例患者列为对照组;2014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34例患者列为改进组。结果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后护理质量有所提高,满意度有所增长,改进前患者满意度为65.8%,改进后满意度为97.1%,χ2=11.202(P <0.01),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2):M0004-M0004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受到医学界的高度关注。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证实,很多疾病都能找到其致病的心理因素,这些因素与人们熟知的病毒、细菌、遗传一样也能引起躯体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